乡村振兴背景下天长“天官画”的文创设计研究
2022-02-19朱金鑫
朱金鑫
(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1 “天官画”的历史渊源
“天官”是我国道教信仰中的天神,在传说中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民间百姓将其称为“紫薇大帝”。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被认为是“天官”的诞辰之日,俗谓每逢正月十五“天官”会降临人间赐福于人,故有“天官赐福”之说。在安徽天长一带,每到农历新年,当地农民都会将带有“天官赐福”含义的年画张贴在中堂之上,表达自己对于新一年的期盼,这一类美术作品,也被称为“天官画”。
天长“天官画”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中期,发展到唐代逐渐有了明确的定位,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巅峰。“天官画”早期的形式同年画一样以绘制“门神”为主,在内容上主要是“东王公”“西王母”等道教文化中的神仙,随着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出现了对“财神”降临的渴望,而“天官”被百姓认为是管理天庭百官的百官长,能为天下众生带来幸福和财富,于是在民众的供奉需求下,原本绘制年画的民间艺人便开始以“天官赐福”等题材创作“天官画”[1]。明末清初时天长百姓为纪念因治理水患而殉职的王永吉,将其奉为“王天官”并纳入“天官画”的表现题材中,此后“天官画”的表现主题愈加丰富,帝王将相、神话故事、历史名人等都被纳入描绘对象,画师依照不同的祈福诉求,将这些形象进行组合,这也使得“天官画”在当地百姓心中具有多样、全面的信仰功能。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升温,作为天长地区民间艺术品的“天官画”被重视起来,2008年正式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天长市冶山镇成立了“天官画民间研究协会”,2021年12月“天长天官画”成为天长市首个国字号集体商标。如今“天官画”不断地探索自身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道,试图以现代、多元的方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天官画”的形式与特点
“天官画”多以具有美好寓意的神话传说、历史名人作为创作蓝本,描绘的对象有:带来财富的财神、忠义勇猛的张飞、关公、各显神通的过海八仙、保收成的土地公等,可谓内容繁多、意蕴丰富,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天官画”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天官画”的人物造型依靠画谱传承,创作题材广泛、构图形式多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1 题材广泛性
“天官画”中所说的“天官”并非单指某一位神灵,而是一种泛指。“天官画”将道教、佛教中的天神、仙家,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帝王、大臣,造福百姓的地方官员等来源各异、职能不同的形象都纳入自身的题材中,构造出庞大的人物谱系,他们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大致分为“祈福”“避祸”“求财”“保平安”等几大类。如:《天官赐福》《文曲星》《聚宝财神》《麻姑献寿》《麒麟送子》等分别有赐福、赐禄、赐财、赐寿、赐子嗣等不同的吉祥寓意,可以满足民众各方面的心理诉求,也符合我国农耕社会原始信仰中多神崇拜的特点[2]。
与“祈福”相对的是“避祸”,安徽天长地处苏北平原,南靠长江、北临淮河,由于淮河下游地面落差小,每到夏季时常发生水患。传统农业的发展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彼时的社会生产力亦无法高效地应对灾难,加上科学认识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认为是妖魔所为,于是便祈求神灵的帮助。如:《消灾天官》《水上天官》《药王》等,体现百姓祈求平安、辟邪禳灾的生存意愿。用于满足“祈福”“避祸”等心理作用的“天官画”饱含着民众的心愿,是生存意愿和精神需求的物化,其人物谱系繁复、功能各异,体现出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丰富性和灵活性。
2.2 图像典型性
传统的“天官画”以宣纸或白棉布为绘制材料,创作过程主要包括勾线、着色、勾粉、装金等一系列步骤,在完成勾线和填色后,画师要选择良辰吉时在干净的室内将双手清洗干净,一边念咒语一边完成人物最后的“点睛”,这一过程是绘制“天官画”的最后一步,被称为开光,这一程序也使“天官画”的创作过程更具宗教色彩和仪式感。总体来说,“天官画”中的形象都参照了现实世界中的所见之物,民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以抽象、概括、变形等手法,表现出对神仙、帝王、名臣等人物的想象,具有高度的形象寓意和象征性,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民俗文化和精神追求的组合,源自当地百姓的知识谱系和审美偏好。
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在形式上讲求对称与均衡,从“天官画”的画作来看,早期天官像通常是“一天官一侍从”在画面中形成主次关系,天官作为主要形象庄严而温和,侍从作为陪衬,占画面比例较小,使主要人物更为突出。后期流行的神堂、三堂、五堂画等,则是采用多层式的构图手法,将众多人物共同罗列在画面上,填以对称统一、富有韵律感的图案将不同类型的仙凡隔开,营造出层次清晰、充实热闹的画面氛围。从画法来看,“天官画”在吸取工笔画中勾线技法的同时,将木版年画的平涂法技法结合其中,在色彩上以单原色为主,同时吸收佛教和道教绘画中的色彩特点,融合壁画的装饰性风格,以热情、鲜明、纯粹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朴素、率真的民众功利性诉求[2]。
3 “天官画”的发展状况及困境
从“天官画”开始定型和流行的时间算起,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民国初期达到顶峰,当时画手众多、颇具名气,与凤阳“凤画”、灵璧“钟馗画”一起并称“安徽民间艺术‘三绝’”。随着老一代画师的相继去世,往日的绘画灿烂已成为昨日光景,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传承人仍在坚持创作,“天官画”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本地人都表示不甚了解,“天官画”现状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⑴传承路径单一,作品形式固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民俗信仰逐渐被现代科学观所替代,传统“天官画”中祈福、避祸等功利性作用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重视;
⑵衍生商品泛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目前“天官画”的发展主要是在材料上的突破,从早期的宣纸、白棉布、木版等发展到现今的玻璃材料,其形式基本相似,缺乏符合年轻人审美和使用需求的创新设计,也没有体现出“天官画”所蕴含的思想根源;
⑶传播方式保守,推广力度不足。对于“天官画”的宣传,当前仍然以政府宣传、走进校园、举办展览等方式为主,虽对其传承起到一定作用,但宣传范围却局限于本地。由于缺乏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天官画”依然藏于“闺阁”之中,不被世人所熟悉。
4 文创设计的价值与启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文创行业迅速崛起,其中以“故宫文创”最具代表性。2013年,台北故宫推出“朕知道了”纸胶带,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并成为现象级事件,受到启发的北京故宫博物院2014年8月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推文,以动态图片搭配俏皮的文字,打破皇帝在人们心中庄重、威严的形象,以风趣、幽默的人设瞬间拉近了故宫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之后又陆续推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行李牌等文创设计产品,积极运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文物及背后的知识,还开通多条网络购物渠道,使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这场文化热潮中。
故宫文创将文化、创意、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仅在2017年就创造出超过15亿元的销售额,在宣传故宫文化的同时也带来经济收益,这为天长“天官画”的传承和创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5 “天官画”的文创设计方法
“天官画”主要以表现百姓对于真、善、美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平安、幸福和财富的追求为主要内容。如今的人们虽然知识结构、观念模式、信仰基础等方面与前人大为不同,但从心理需求来说,对健康、平安、富足的向往是人类在任何时期、任何状态下永恒的愿望。基于此,在对“天官画”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保留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将它融入现代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5.1 传统题材的现代化演绎
“天官画”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动人的传说故事,映射着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仁义礼智信”的朴素道德观。也要意识到,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题材,不免会显得老态沉闷。对于“天官画”的文创产品开发,要在尊重其传统基础上坚持创新,这是传承的需要,也是民间艺术流变性的体现[3]。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民间艺术品的审美精神、情感需求和功能需求不同,当下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主流消费人群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以及审美心态等问题。传统的“天官画”人物形象,给人庄重、严肃的仪式感,会让人产生敬重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创设计时,从娱乐角度出发,以幽默、诙谐的手法重新定义其中的主题,使原本用来供奉的神仙圣人以“接地气”的形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但使其更具亲和力,还能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趣味感,从而使其文创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消费合作社总经理何春寰所说,要在“保护、传承”与“创新、颠覆”之间“有所为有所不为”。
5.2 造型特征的提炼与再现
在对“天官画”表现主题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也要相应地在其造型上做出改变,但这一变化不能脱离原有的审美趣味和特点,而是要保留其中的文化基因并对其进行重构。现存的“天官画”人物画谱约500种,人物形象也相对固定,以此为基础,对于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功能和类型上的区分,对传承画谱中原有的人物形象进行简化、夸张、调整比例等修改,提炼出全新的人物造型,以生动的人物动态和表情,突出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色。比如,打造Q版天官画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分析人物的特性,在人物发饰、服饰及配饰上贴合原有主题,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再将人物的头身比例调整为1∶1或1∶2,突出可爱、亲切的特质;之后是面部的创作,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细节的变化,强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在人物服饰的创作中,选择与人物形象相对应的着装,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卡通形象设定中,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新形象,从中体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5.3 色彩元素的提取与重构
传统的“天官画”作品在色彩形式上分为大色画、小色画和墨色画三种,其中小色画和墨色画均以黑、白来表现,而大色画则是受到我国传统“五色观”的影响,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为主。“五色”最早出现于《周礼·考工记》,后被儒家吸收,被赋予礼的内涵,体现着浓厚的等级观念,强烈的色彩并置使“天官画”的画面响亮明确,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美术淳朴、喜庆的人文情怀[1]。
在其文创设计的色彩设定中,则需要在传统作品中提取代表性的颜色,并在纯度、对比度上做出适当调整,使其民间美术特征更为明确。此外,运用色彩心理学效应,将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原理运用在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系列人物形象中,一方面用色彩帮助人们对众多形象进行区分,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色彩搭配也使这些人物形象更为年轻、更有活力,更容易受到主要消费人群的欣赏和喜爱。
5.4 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衍生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遗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不能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天官画”文创作品的开发,要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主题明确、制作精美、价格合理、轻便易携带的产品。如:将天官画人物按照天神、帝王、武将、文人等进行分类,令文创设计融入家居用品、生活日用品、服装配饰、文具用品等各方面,只有遵循实用需求的产品,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此外,合理的价格也是文创产品推广中的关键点,按照产品的材质、功能等划分不同层次的价格,尽可能地满足各种年龄段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6 “天官画”文创的推广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托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天官画”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将“天官画”打造成地域文化标签,在传承其“本真性”之外,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一方面,真实、完整的“天官画”为文创设计提供内容源泉;另一方面,文创设计进入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后,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优渥的物质基础,在传承与保护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促进天长地区的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天官画”文创的推广,要积极开拓两方面的路径:其一,是以旅游市场助推“天官画”的传承,既是将“天官画”纳入当地文化旅游项目中,打造天长特色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天长,了解“天官画”悠久的历史,近距离感受传统“天官画”的创作,了解根据这一文化形式所衍生的文创产品,这对于乡村文化的展示和宣传,以及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二,是借助网络媒体宣传“天官画”,打造电子博物馆、网络销售平台,运营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抖音、快手进行直播,都是很好的宣传手段,能够让民众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和了解“天官画”及其文创产品,在拓展展示和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天官画”及其文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 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源和灵魂,我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农耕社会,彰显于乡村文化中,凝聚着民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灵的寄托。那些由百姓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创造的民间文化产品,如民间绘画、民歌、戏曲等非遗项目,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等特点,历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虽仍具生命力,却也亟待发掘和保护。
合理的商业产品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天官画”作为天长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百姓智慧的结晶,对于它的文创设计开发,要在保护其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天官画”人物画谱为文创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源泉,文创设计走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仅为传统“天官画”的创作提供经济保障,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为“天官画”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考方向,但在具体实施上,仍需要众多艺术工作者的参与和实践,才能使“天官画”及其文创设计具备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