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2022-02-19翁秀琴徐英杰陈金民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时代

翁秀琴 徐英杰 陈金民

当前,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之下,世界各个角落均利用互联网技术,这也是纷纭复杂的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促进人们高度认识多媒体技术,融合互联网时代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使命,把新媒体技术用好发挥好,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一、哲学范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在人们主观意识形态层面,泛指统治阶级思想层面意识的哲学范畴,主观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是每个时代发展占据思想地位的统治先锋[1]。而在中国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树立根本思想的源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脚踏实地地通过历史实践,从“站起来”转型为“富起来”、过渡到“强起来”。中国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联合实际的行动,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迈向新时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理念,突出真理联合实践的力量[2],进一步提升并夯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高举中国共产党旗帜,永远跟党走。在时代楷模前赴后继的历史渲染下,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益。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扎根,拓展了中国化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形成较为创新突破的新思想理念观点,这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理念、新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3]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需要通过语言的思想来呈现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政治目的,其内在的含义需要有规则、有逻辑的语言管理体系,从而诞生了具有诉求性的话语权。回溯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实现在人民群众中的话语分量和话语认同,扩大政治影响力和吸引力,需要在历史的舞台中争夺属于意识形态利益的话语权。因此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4]

二、创新时代借助新媒体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高校是青年学子聚集地,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阵地。中国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决定了我国高校要扛起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传播力的重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我们进入了“读屏时代”,个体接触到的信息多数是通过互联网,经由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呈现的,围绕新媒体时代高举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占领新媒体的主要阵地。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西马”“非马”“反马”等思想观念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权威地位。“一定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因此需要在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下,有效消除最大化的负面影响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不断增强我们青年学生凝聚共识、矢志奋斗的信心与决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团结凝聚奋进的强大力量,与实现更多的正能量而奋斗[6]。

近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影响力上有所提升,但“西强我弱”的传统格局依然十分突出。而且在国际上中国的话语还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新时代,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我国在中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立根本、强底气。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高校要善于使用新媒体将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跨时代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惑了当今新媒体的现实之困

新时代跨信息化获取新时代速度提升的语言传播力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传承了双向化的传播力量,以及拓展了相关内容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为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新媒体在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客体参与度、话语内容呈现多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理论性与时代性、中心性与大众性、审美性与实用性两个维度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问题掣肘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效果。

高校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大学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宣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但由于身份年龄的差异性,理论宣讲者生、冷、硬的“教条话”“官方话”与学生的网络“流行语”“表情包”语言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对话风格,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性与时代性的冲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宣讲理论时往往是拘泥教材,照本宣科,使用“高、大、宏”的语言,导致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不听”“不服”“不信”,深度剖析学生想听、爱听、愿意听的话语,没有从细小微妙的语言风格中,提炼各具不同风格的话语权,造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微式危险[7]。自媒体的这些特质大大削弱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地位,催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使大学生浸染其中可能引起“偏听”“偏信”现象,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提升效果被削弱或者被抵消[8]。

四、新媒体视角下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策略

面对现实挑战,迎接新时代的新要求,主动占领高校语言主流的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主动占领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意识形态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逐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接地气——促进话语主体向生活世界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通俗明了、举重若轻、亲切质朴、形象生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成了群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很值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

1.勤用摆事实、举实例、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以事实说话、用实例证明。就像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近距离的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用我们生活中小孩子日常穿衣扣扣子来举例,充满生活气息,以小见大,升华到青年的价值观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句句话语深刻渗透到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心怀,促进高校青年豁然开朗。这给我们的青年人在教育境界达到的教育意图效果,越来越深广[10]。实例和故事有血有肉,在说者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情理不言而喻。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宣讲理论时要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代替枯燥的理论,增强高校学生内心世界,涌现出甘心为党贡献力量的创新思想理念。

2.善讲大白话、大实话、大众话。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很质朴、很简单的话向人民群众表达深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深情感慨并多次提及“中国梦”的深邃词语,意语深长地表达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段语句的美好祝愿,虽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中华儿女借助新媒体时代占领话语权,高歌壮写伟大中国梦的国家民族联系前途命运的慷慨陈词,这是青年人振兴国家和民族命运具备的积极力量。谈到和平的发展趋势,他呼吁青年人,在高校新媒体积极的话语权领地上,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觉醒新青年学习“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的先贤道理,道理呼之欲出,浅显易懂。高校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贴近大学生实际,语言深入浅出,唯有更为丰富地呈现“打动人心”的内容,才能既“抓眼球”,又“触灵魂”,赢得“耳朵”,征服“人心”,扩大主流意识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使大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巧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引经据典阐述思想,说明道理。例如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中引用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表达了金砖国家具备凝聚力的“合作”积极表达的态度。并以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为基础,重点举例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提出以“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明确了我国对外援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提醒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具备凝聚力、宣传主动话语权的经典名句,加以整理和利用,用崭新的诠释和真诚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使人如沐春风。

(二)有生气——促进话语主客体从单向到多维互动转变

高校新时代的思想理论上,解答相关现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通过提问阐述和传播具备层次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实现提问、解答和阐释,就需要畅通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通道。带动高校强化信息量、信息化的互动思想,师生通过表达思想,提高自身具备新时代,提倡积极主动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控表达思想建议及意见的舆论导向平台,满足大学生的参与欲和表达欲。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既要与大学生“面对面”,又要与大学生“键对键”,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正效应。

1.“应人之呼”,是基本条件。借助相关题目做好解答、解惑干扰环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我国伟大复兴之路的新思想领导权的重要会议讲话精神,从而实现引领高校新时代的新思想领域。高校要结合时事热点、校园热点,用微观叙事的手段,敢于发声,主动发声。对于大学生的呼声,有呼必有应,还要快应,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现实性和切身性问题。既探讨人生的选择如“毕业后应该选择500强的企业还是选择发展中的小企业”,也可以聊大热的反腐剧《人民的民义》,及时解答大学生思想疑惑,拉直心中问题,去除心头迷雾。

2.“一呼百应”是重要的显效方式。有呼必应还要换来一呼百应。高校是青年聚集的地方,青年思想最为活跃,只要是顺应大学生的呼声,就会换来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燃,造成一呼百应的效果。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也正是要通过热情庞大的高校群体、不断扩充的传播队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大学生身上,一层更比一层深地呈现出来。当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提升还要从一呼百应的“广场效应”走向渗透融合、聚合效应,凝聚最广泛的中国大学生力量,赋予主流意识形态发挥聚合效应的重要使命。

(三)涵养气——推动话语客体媒介素养提升

“机不离手,网不离身”已经是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促进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媒介综合素养,才能在获取或者发布消息时准确判断、正确解读、科学选择及合理评价。

1.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当前媒介综合素养引领的重点。通过树立高校大学生养成分辨和解读媒介综合素养的信息能力,深度挖掘我国高层领导重要会议的讲话精神,引领先进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新时代高校青年学子分辨与解读能力信息的尺子。督促着高校新青年具备朝气蓬勃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可塑决心。时刻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领会《觉醒年代》,带领高校青年人理解并讲述党的初心和使命感,看到高校青年人发自内心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融化内心,表里如一,行动结合实际,勇于拓展实践。

2.高校推荐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激励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基石,这一期间是高校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的转折点。高校可以通过塑造大学生净化的心灵,崇高的人格品质,弘扬人文教育思想批判不雅的意识形态底线,从而为大学生树立辨别思考的能力,也是为大学生奠定培养综合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将人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搭建平台,呼吁人文教育思想提炼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全面提升高校的校园媒体作用。借助媒体涉及的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以及学校的报纸、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校园信息传播媒体。它是大学生关注最多、接触最多的第一媒介。校园媒体的大学生受众多,所以要主动占领新阵地,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努力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建设特色鲜明、活泼、新颖的意识形态内容,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发挥校园媒体的引导教育功能。并且校园媒体的运营需要大批同学的参与,通过运营实践,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较好的媒介素养。

(四)蕴底气——推动话语载体良性运作

高校要占领新媒体,就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以及平台的管理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此比肩”,凭借高校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力量,强大高校借助新媒体建设的平台系统,促进和新媒体的结合,协同并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正效应。

1.占据主流新媒体阵地,实现新媒体受众全面覆盖。通过“微”平台以崭新的新媒体树立新兴的传播渠道,高校要及时占领,主动出击,管理好官方微博以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质量,从而为宣传传统文化意识融合新时代新思想理念占据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凝聚积极向上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发挥巨大的合力。

2.发挥新媒体思想引领作用。用好新媒体平台,严把内容质量关,把新媒体平台建设成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突破时空限制,做到工作在哪里,网络就延伸到哪里,使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产生共鸣,把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牢牢控制在手上。

3.加强舆论引导,健全预警机制。高校要及时发现网络新媒体敏感事件和热点舆情,关注舆论导向,对于网络上不实信息与网络谣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健全预警机制,防止网络舆情扩散。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也深刻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传播。高校领域要善于凭借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促进新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传声筒”与“放大器”的新媒体介质接力棒,使新兴媒体与传统话语载体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时代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