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神话文本阅读课程教学内容探析

2022-03-31彭君亚韦文华

教育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娲学段神话

彭君亚,韦文华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神话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固有文体之一,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神话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文体、奇特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寻民族精神起源、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将引导学生感悟“神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关注“人性”而忽视“神性”,满足于让学生机械模仿,这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1]本文重在对神话文本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从本体性教学内容和核心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解读,力图使神话阅读教学走出浅层阅读的误区,走向深度和专业。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掌握独特的语文教学价值

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一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他课程打下基础。[3]作为一门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课程,完成这些任务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

(一)小学神话阅读课程的教材编排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四、五年级的课本中均设置了神话篇目。其类型涵盖英雄神话、创世神话、民间神话故事及文学神话等多种类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篇目分布表

从结构编排上看,神话篇目从二年级起被安排进教材,涵括了小学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想象、模仿和再现的特点,《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英雄类神话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第二学段(3—4年级):中年级学生表现出对自然和社会的迫切认知需要,《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角度满足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三学段(5—6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神话学习从天马行空的想象逐渐过渡到现实世界,通过民间神话和文学神话连接现实,可以使学生在感知“神性”时不忘“人性”的真诚善意。

从内容安排上看,内容的理解难度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递增。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习内容都以单篇形式出现,结构单一、情节简单、脉络清晰,学生易与英雄人物产生共鸣;四年级教材增添了希腊神话故事,帮助学生通过中外对比解读神话文本;五年级教材将《牛郎织女》一文拆成两篇,此文的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猴王出世》课文遣词用句的复杂性显著提升,主题也更加多元化。

(二)神话阅读本体性教学内容探寻

吴忠豪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也就是注重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的学习。[4]神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分析神话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夯实语文学科学习根基、为各门学科奠定基础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支撑。

就语文知识方面,掌握基础的生字词语、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品味夸张的语言表达、感受文本的逻辑顺序、体悟文章的修辞手法等是神话文本学习的基础内容。以《女娲补天》为例,本体性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读准“措”“混”“项”“熄”等生字的读音;从字词中感受神话夸张的语言表达风格和大胆神奇的想象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回答“女娲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补好天之后又做了什么事情”等问题;能发挥想象力,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不同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能找出文中女娲补天的具体语句读一读,感受女娲补天的辛苦,从不同角度体会女娲精神等。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侧重基础知识积累和字词掌握,使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神话故事,简单地讲述故事情节,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情怀和创造奉献精神;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方面增加了掌握四字词语的要求,及对文本句式的学习,帮助其把握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和对仗工整的句式结构,在相对完整地复述故事过程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体悟人物精神;高年级学生学习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想象创造的要求,这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文本,领悟英雄人物精神,模仿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补充细节或续编故事,将人物精神一以贯之并继续发展。

二、核心教学内容:挖掘独特的神话教学价值

神话教学具有特殊性,除了本体性的教学内容,还需深度解读文本,进一步探讨先民创作神话的思维方式、社会背景和文化依托,使阅读教学走向更深层次。

(一)神话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共性

在神话思维的作用下,远古先民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或无力改变的社会演变规律解释为拟人化的主观活动。他们坚信万物有灵,在这种原始信仰的推动下,产生各种神奇的想象,从而创造了“神”。神或力大无穷,或法力无边,或战无不胜,但其共性在于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是善良正义和勇气无畏的化身。神话里的神,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女娲一方面具有人性,她能有感于世间的空寂和漫天洪水的苦难;另一方面具有神性, 她能以一己之力抟土造人、采石补天。从本质上来说,“神话中的神是被理想化的人自身,神创世的过程是人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其说神话的主角是神,不如说神是受人操纵的木偶……是人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创造的”[1]。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人类早期的思维方式具有共性。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典型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化”的特点。[5]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周围事物,将自我情感泛化到一般事物上,对世界报以极大的热情。而神话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幻想、浪漫和奇特的色彩就给了儿童极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等课文为主题的极具神话和浪漫主义色彩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儿童不拘泥于具体时空,突破常规束缚,用奇思妙想来寄托他们的情感和期待,用诗意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以激发他们探索宇宙万物的不竭动力。

(二)创世神话与民族精神的渊源

神话作为一种民间叙事,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人们将神话和传说编织成历史叙事,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遥远过去的真实写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神话研究的路径,从而解释神话中的历史、宗教、文化、民族精神等层面的内涵。神话凝聚了先民智慧,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以创世神话最为典型。

中华创世神话描绘了中华民族初创时期艰难备至的外部形态。[7]诸如开天辟地的盘古、人类之母的女娲、道渴而死的夸父、尝尽百草的神农和治理水患的大禹等,这些形象具有以下共性:都心系民众,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富有极强的创造力,为后世树立了创造和奉献的榜样;勇于担责,不懈地与自然斗争;执着坚强,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未竟事业。创世神话还回答了一系列诸如“我是谁?”“从哪里来?”“怎样生存?”“到哪里去?”等关于人类本质的问题,这些回答虽然带有人类童年时期的想象色彩,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劳动人民坚韧的精神和勇于抗争的意志。教师应将这样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或读神话的过程中产生敬畏和认同的心理,从而价值内化,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高贵品质和行为规范,并自觉将内在价值观外化到行为当中。

(三)自然崇拜到和谐共生的成长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淮南子·本经训》言:“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韩非子·五蠹》记录了“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的生存现状。这些文献都记载了上古时期的自然状况。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自然既充满向往又满怀恐惧,他们对大自然顶礼膜拜,希望以这种行为使上苍为他们消除威胁生存的种种危机。自然崇拜带有很浓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色彩,这与史前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很大关系,但人类对自然的敬意是真挚而纯粹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盲目的自然崇拜逐渐演化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 “盘古身化万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观念的有机统一;龙与凤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反映了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包容心态。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和谐共生的精神是祖先对我们的馈赠,应当一代代传承下去。儿童兴致盎然地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在其中感受生命和力量,这是儿童的天性。众多神话故事中弥漫的快乐情调,使之能从大自然中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美丽。[8]这对神话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新理念。

三、教学方法自觉:神话文本阅读课程教学范式创新

“阅读教学就是教学阅读”[9]的理念旨在强调阅读文本作为典型案例,重在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学会如何阅读。神话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文本价值,掌握阅读策略,实现阅读方法迁移的教学过程。

(一)层级阅读策略

从思维的层次结构上看,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关键能力;从由低到高的纵向水平要求来看,可以分为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四个基本层次。[10]四个层次的阅读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它们虽然同时存在于某几个学段的教学中,但在小学各个学段教学中应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教学应侧重复述性理解的层次,使学生掌握神话故事大意,正确把握局部内容和细节,对解释、评价、创造层次不做过多要求;在第二学段教学中,复述层次要求生动精确,使学生能够利用文本信息做出适当的符合常理的解释性推论,学生可以针对文中人物、现象或事件从自我的角度做出评价,此学段可对创造性阅读层次不做过高要求;第三学段为小学的最高学段,应将四个阅读教学层次一以贯之。四个层次的阅读策略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相呼应,层层加深,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

(二)多元解读策略

多元解读策略主要是为了克服教学内容浅层化的弊端,倡导在神话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充分发挥神话对儿童思维训练、精神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作用。以《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两篇课文为例,两者的共同点是以一个英雄人物为核心的创世神话,英雄人物都有着舍己为人、力量强大、造福人类、不畏牺牲的优良精神品质。但每个神话人物都有其个性特点,如女娲作为一名女性,相对于盘古更具有母性情怀、富有敏感细腻的情感,她在美好的世间觉得清冷空寂,不忍见苍生的苦难,才毅然决定采石补天。美丽强大的女娲神性十足也更具亲切感和人情味,因此只有她才能成为大地之母。

(三)群文阅读策略

教语文从来不只是教课文。教语文不仅是针对篇目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阅读技能、生长阅读兴趣的过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因此,较之单篇的教学,群文阅读更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神话教学内容里含有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正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群文阅读教学要求连点成面、点面结合,将学习放在整个学习场域中进行。以《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为例,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篇目,而是中国上古创世神话,统一在创世神话体系中。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对生命、世界、人类来源的思考情境中,激发学生从神话中探究人类智慧的好奇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样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多个文本,通过知识联系、整合阅读、比较异同,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达成从“篇”到“类”的学习目标。[11]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探讨小学语文神话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容,不仅是为了挖掘神话对儿童教育的意义、发展语文学科特有的教育性功能,更是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和塑造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猜你喜欢

女娲学段神话
爱情神话
女娲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女娲造人
“神话”再现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