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教学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2022-03-31何青
何 青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础阶段。小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在快速地变化发展,其气质、自我个性逐渐成形,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部分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被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困扰,若不能及时排解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消极情绪,就会阻碍身心健康成长。[1]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非常重要。
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以美术教学中的绘画活动为例,绘画活动是一种测试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整体气质与其画作基本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往往展现了其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小学生的画作来发现其心理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和开展相关主题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面对困难、担忧、恐惧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起到预防、调控和治疗其心理问题的效用,并增强其心理弹性,提高其抗压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重塑其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美术教学与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关联
本文主要以美术教学中的绘画为例分析美术教学与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关联。点、线、面、构图和色彩是构成美术绘画作品的基本形式,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小学生常用的基本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他们的心理状态。
(一)线条
线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的线条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它们或是庄严,或是活泼,或是挺拔,或是纤细,或是平和,或是不安,或是平静,或是躁动,每一种线条都自带情感。不同特质的小学生也偏爱不同形态的线条,从他们常用的线条表现中可以窥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形态的线条折射出的不同心理状态
(二)构图与画面大小
构图也叫经营位置,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要表达的内容在一个空间里加以安排和分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呈现的画面是饱满还是空洞、凌乱还是生动,这些都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关。画面上具体的图像,画在纸张上不同的区域也会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下文就不同的构图表现不同的心理状态、画面的大小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关系加以分析,具体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不同构图对应的不同心理状态
表3 画面大小对应的儿童自我评价状态
(三)色彩
小学生喜好的色彩与其性格、心理及情绪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对某种色彩的极端喜爱可以说明在其个性特点中存在某种突出的问题。他们对不同色彩相对固定的喜好与相对应的一般心理状态,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色彩对应的不同心理状态
三、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美术教学策略
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通过以下策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挖掘教学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适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深挖教材当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浙江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美术教科书为例,其中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法如表5所示。
表5 适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
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为小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基于美术教学内容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情境。顺其势、得其法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预防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二者各有侧重。
1.未雨绸缪,创设预防性教学情境
预防性干预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和促进,使小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预防危机的发生。[2]创设预防性干预教学情境目的是预设危机意识和做好危机到来前的心理准备。以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科书为例:“水资源”课题旨在引导小学生认识未来可能会产生的水源危机,目的是帮助他们在心理深处树立忧患意识,培养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我的爷爷奶奶”“痕迹”课题旨在让小学生对亲人老去甚至失去亲人做必要的心理铺垫,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的意识,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毕业画展”课题旨在让小学生学会适应即将到来的同学别离。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教学这个媒介预先铺设小学生未来可能会经历的心理关卡,让他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未知灾难有初步认识,并学习基本、有效的应对方法。
2.亡羊补牢,创设补救性教学情境
补救性干预是指针对处于严重适应困难的小学生进行专业矫治及身心复健,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再适应能力,是在事件发生后进行的心理补救。[2]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往往难以通过语言调解自己的心理情绪,但教师可以借助美术这种非直接语言表达的沟通方式让他们表达内心,为他们提供除语言外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引导他们逐渐打开心灵,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惑。
教师在为小学生提供宣泄途径的基础上,要及时给予他们保护和支持,这会显著提高他们面对灾难的心理素质。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指导中通过绘画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对正在经受心理创伤的小学生的关心、理解、倾听和鼓励,减少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三)灵活选择教学形式
教师想要进入小学生的心理世界,通过美术教学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需要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1.以个别授课保护私密
教师在对个别比较敏感、脆弱的小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时,只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起彼此间的信任,让他们通过美术表达放松、自如地呈现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科学、正确的引导和互动帮助他们。
2.以小组协作增进理解
小组协作往往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小学生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消除孤独感。当然,协作过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也常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其实这反而有利于小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包容心。
3.以班级教学提高效率
班级是一个自然的集体,在班级里进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美术教学可以避免小学生因为拒绝心理治疗而出现的排斥情况。熟悉的同学和教师可以减轻小学生对打开心扉的恐惧,进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此外,教师在班级教学中可以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和比较,及时发现某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情绪上的变化,引导他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宣泄负面情绪,获得内心安宁。
(四)开展多维度评价
通过来自小学生自己、家庭、亲人及专家的多维全面评价,教师可以完整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小学生自评与互评
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自评和互评更确切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自评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自主表达学习的收获,学习带给自己的变化,以及还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互评是指教师营造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小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来评价他人的作品。当美术作品得到别人肯定时,小学生的自信心会有所提高,自尊心也会得到满足。
2.家庭评价
来自小学生父母或亲人的评价与反馈能让教师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形成较为客观整体的评价。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最为稳定的保护作用,家庭评价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联结,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专家评价
教师虽然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倾向仍不可贸然下定论,需要科学、准确的评价。这时便需要定期邀请专家参加评价。教师应在综合小学生自己、同伴、同行、家庭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制订符合小学生需求的美术教学方案。[3]
四、结语
美术教学在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美术教学实践为主、以开展相关活动为辅,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和开展多维度评价等策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