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高中语文任务型教学构想
——以统编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2022-02-19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吴国珍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专题群文小说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 吴国珍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应用已有三、四年,任务型教学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各种任务型教学设计也连番推出。如果只看图书和期刊文章,似乎有高中语文任务型教学蔚为大观之猜想,但考察日常语文课堂,传统语文教学范式仍为主流。揆诸各种任务型教学设计,虽然多有创新,但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成为教学常态,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任务型教学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完成一个主要任务,而当前教学安排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而且多不连续,在任务型学习设计中,大量的学习可能需要放在课外,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不能保证的,特别是在高中学业负担繁重的情况下。

二是任务型教学需要更多的资源,有时也需要参与一些校外活动,而当前教学基本上以班级授课为主,学生学习的空间有限,即使一定程度上可以依赖虚拟空间与网络资源,但不少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即使有,也不是一手资料,缺乏真切体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务。

三是任务型教学有一些内容往往是跨学科、超学科的,比如古诗词吟诵、探询人类文明的起源等,在当前学科中心的教学体制下,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教师不一定具有进行跨学科、超学科指导的能力,学生这方面的表现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这为任务的解决与成果的呈现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是任务型教学的评价量表需要教师自主研发,而大多教师习惯以高考试题或者模拟题作为评价工具,如何评价学生任务的达成度,如何实现这种评价与高考评价的对接融合,有些教师心中是没有谱的。

因此,从实际出发,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运用任务型教学理念升级、改造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迭代演进。

一、任务型教学下语文教学的升级之路

传统语文教学以单篇精讲和习题训练为主,以文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提问、讲解和学生的做题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重视基本内容的解说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随着项目化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介绍与引进,传统语文教学的升级更新也势在必行。从切实可行的方式看,有以下几种操作策略:

(一)从课文到群文

群文教学,几成共识。但是,教师仍是有顾虑的:一是单篇文本如果不熟,群文教学就没有根基,如果先单篇后群文,又从哪里获取教学课时;二是使用哪些文章组群?如果从课文之外选文组群,势必又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如果不从课文之外选文,而是以单元内的文章组成群文,以群文教学代替单篇教学,似乎还不如一篇篇教得踏实。教师有这样的顾虑,根源在于课文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另一方面,课文也并非只是工具,特别是经典文章,具有文化涵养的功能,“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课文既是工具又不是工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本身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的偏倚往往会导致对课文处理方式的偏倚,教师或者强调诵读记忆,或者强调知识训练。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将群文教学与经典文章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更不能以群文教学否定经典文章深度学习的需要。经典文章,可以看作是群文教学中的“核心文本”,是“1+N”中的“1”,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因此,群文组合有两个思路:

一是基于教材编写意图和课程标准,将一个单元中的相关文章组合起来。传统语文教学有类似群文教学的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比如由《赤壁赋》到《后赤壁赋》,由《沁园春·长沙》到毛主席其他词作,主要是同一作家作品或同一题材作品的阅读,比较的也基本上是文本内容和手法的异同。而新课标新教材下的群文教学,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以单元学习任务为目标,文本的组合更看重文本之间在文化内涵与艺术特性上的深度勾连,而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显性关联。

二是对经典文章进行深度开发,开展互文性阅读。以《短歌行》为例,可以选用《三国志》《三国演义》《赤壁赋》《求贤令》《史记·鲁周公世家》《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 等相关片断进行参照性阅读,还可以与各种冠名《短歌行》的诗歌进行比较性阅读。这种阅读,不只是促进学生对经典文章的深度理解,同样也要置于与其他课文一道的群文阅读之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二)从问题到专题

传统语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更强调文本中的具体问题,以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问题与文本的具体内容直接关联,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常常很零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之上的问题,可能更为重要,只有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可以迁移的理解力。比如诗歌中的情景关系问题,在不同的文本中以不同的面貌反复出现,这样就构成了一类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一类问题设计成一个驱动性的问题:诗歌中的情与景,是一致的吗?通过对这一个主问题的思考,学生有可能深刻理解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是专题,或者说是微专题。

以专题、微专题的教学代替泛泛的问题教学,其目的是围绕学科大概念(Big Ideas)开展教学。新课标的修订,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大概念构成了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框架。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科大概念?按照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观念,大概念是能使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的智力因素,是能整合知识碎片并能在陌生情境中迁移和运用的。以古典诗词为例,涉及的特有的知识有诗体、风格、艺术手法等,涉及的阅读技能有因声求气、缘景明情、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而其中的大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家语,即诗人运用的诗体形式、语言和他抒发的情感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二是家国情,即诗与诗人、与时代中的人和事有什么关联?“诗家语与家国情”整合了诗词相关知识与诗词阅读的主要技能,理解“诗家语与家国情”能形成对诗词的深度理解,并可以迁移到陌生诗词的学习之中。

学科大概念是课程核心内容,日常教学就应围绕学科大概念,整合文本具体问题,形成若干专题、微专题,从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以统编本必修下第八单元为例:魏征为何在贞观之初国家安宁之际上言进谏要思危、节俭?(《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在北宋王朝立国百年承平之际为何要坚定变法?(《答司马谏议书》)杜牧详细描写历史上并无具体记载的阿房宫,他究竟有什么现实指向?(《阿房宫赋》)苏洵对北宋的立国之策(以金钱换和平)有什么忧虑?(《六国论》)通过对一类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家国的忧患和担当意识。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中心,将四篇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专题。

(三)从低阶学习到高阶学习

培养认知能力,有不同等级的学习策略。依据马扎诺的学习维度框架,低阶认知策略主要是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巩固;中阶认知策略是比较、分类、抽象、推理、提供支持、分析;高阶认知策略是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在语文学习中,识记、背诵、文本信息筛选等基本上属于低阶认知策略,大意概括、分类整理、文本比较、观点推断、事例补充、分析评价等基本上属于中阶认知策略,而高阶认知策略主要是写作(包括撰写调查报告)与交际(如演讲、发言)等。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做任务”,也就是要求解决问题、开展实验、进行调研、系统分析,提出创造性建议,基本上以高阶认知策略为主要学习方式。任务型教学的本质,应当是学习方式的升级,是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的。以文言文学习为例,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识忆、背诵,基本上是低阶学习。其实,我们不妨设计更多的高阶学习:(1)断句。课内的文言文,建议不给断句,让学生自己去读,原汁原味地去读。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活动,比如,家谱中有一个人物传记,没有断句,让学生整理。(2)文言表达。从系统整理文言句式的学习中转向尝试写作文言以深刻理解文言句式。比如,有一个现代白话版的人物传记,如金庸或苏轼的,或者是课内传记如《张衡传》的白话翻译,现在用文言小传的方式去改写。(3)文言积累。从识记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中转向系统整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编写词典的形式,编写一本中学文言词典,格式体例参照几本知名词典,但义项例句选用课内学过的文言语句,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检索比较。这个活动可以分工合作,贯穿文言学习的始终。这样的学习就先后运用了问题解决、创见、系统分析等多种高阶学习策略,同时也带动了各种中、低阶学习策略,实现了综合学习。

二、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高中语文任务型教学构想——以统编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统编必修下第六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主要学习古今中外的小说,选择的文本包括第12 课——《祝福》、第13 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14 课——《促织》《变形记》(节选)。每篇课文前有单元导语,课文后有学习提示,每单元有学习任务清单,还有一个知识短文——《叙事要引人入胜》。

最重要的是单元学习任务清单,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1)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2)探讨小说中“突发事件”的作用;(3)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4)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5)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根据单元导语、课文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笔者确定以“小说:人生的表现与启示”作为大概念,设计了10 个微专题,对本单元作了如下教学构想:

(一)微专题1:故事与情节——走进小说的世界

本专题主要进行小说内容的梳理,包括:(1)理解《促织》的基本故事;(2)梳理另外4 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提出对小说的理解与质疑。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从成名之子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改写《促织》 的故事,1000 字左右;(2)为另外4 篇小说各写一个200 字左右的故事提要;(3)以批注、评点等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本专题以课下自主学习为主,课上交流研讨,安排2 课时。

(二)微专题2:套与解套——生命的重压与出路

本专题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关系,包括:(1)分析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格里高尔身上有哪些有形的或无形的绳索;(2)分析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格里高尔是如何抗争的。主要设计3 项活动:(1)以“我是祥林嫂(或林冲等)”开头,向同学介绍有关人物;(2)探讨:他们害怕什么?他们做了哪些抗争?这些抗争是否有用?(3)再以“如果我是祥林嫂(或林冲等)”开头,为人物设计另一种人生道路。本专题以课上自主表达、研讨为主,安排2 课时。

(三)微专题3:一言一行见精神——细节的意蕴

本专题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细节的丰富内涵,包括:(1)赏析柳妈与祥林嫂对话的情节,理解人物隐秘的心理;(2)探讨林冲杀贼一段描写的正义性与血腥味。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细读指定段落,推敲关键语句;(2)组织辩论:柳妈“善”吗?林冲“残暴”吗?本专题以课上阅读、表达为主,安排1 课时。

(四)微专题4:重复与变化——小说中的“复调”

本专题主要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情节与描写的作用,包括:(1)分析《祝福》中阿毛的故事被祥林嫂和不同人反复讲述的不同意味;(2)对比阅读沈从文的《生》,探讨处理苦难的方式。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细读指定段落,推敲关键语句;(2)讨论:人们对“阿毛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的什么特点?(3)对比阅读沈从文的《生》,讨论:我们应如何处理个人的苦难?课下提前阅读沈从文的《生》,课上对比阅读、自主表达,本专题安排1 课时。

(五)微专题5:旦夕之祸福——情节突转的力量

本专题主要探讨突发事件的作用,包括:(1)理解“偶然”在人生中的意义;(2)分析突发性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3)探究小说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特点。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补充阅读刘以鬯的小说《打错了》,讨论“偶然”的意义;(2)“让意外拐个弯——祥林嫂的另样人生”,在每个意外处为祥林嫂设计一种新的人生,并思考其合理处;(3)组织讨论:“天理昭彰?——谁救了林冲的命?”(4)认识欧·亨利式的结尾所揭示的小说中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特征。本专题以课内阅读、表达为主,安排1 课时。

(六)微专题6:顺序与节奏——故事中的时间

本专题主要分析小说叙述顺序与节奏,包括:(1)分析小说的叙述顺序和节奏;(2)理解故事套故事的叙述结构。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分析《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到的倒叙、平叙、插叙、补叙以及概括叙述、省略叙述、中止叙述等手法及其作用;(2)补充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开头与结尾,并与《祝福》比较,分析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作用。本专题以课上自主归纳与讨论为主,安排1 课时。

(七)微专题7:自然与民俗——风景的意义

本专题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与风俗描写的意义,包括:(1)探讨《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和深意;(2)理解风俗在小说中的反讽意味。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欣赏电影和电视剧中有关雪景的片断,为画面配画外音;(2)为面对雪景的祥林嫂和林冲配几句内心独白;(3)深入分析:“看不见的雪”——从“祝福”的风俗到与“斗蟋蟀”的游戏。本专题以课堂鉴赏与表达为主,安排1 课时。

(八)微专题8:荒诞与真实——小说中的变形

本专题主要探讨小说中的夸张与神(兽)化的作用,包括:(1)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2)探究荒诞的艺术效果。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问题:《促织》中“魂化促织”与格里高尔清晨起来变成一只甲虫——他们可信吗?(2)讨论:“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魂化促织”与“人化甲虫”真的不可信吗?(3)我们能否为两篇小说提供另一种设计思路?再与原作作比较。“言真不如言幻”,探究荒诞的艺术效果;(4)从“荒诞与真实”的角度,解读《一个文官之死》。课下提前阅读《一个文官之死》,课上进行比较、讨论,本专题安排1 课时。

(九)微专题9:现实与虚构——小说创作理论

本专题主要进行小说写作方法指导,包括:(1)明确小说人物典型化的方法;(2)分析小说故事虚构的手法;(3)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的作用。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小说怎样画像?以孔乙己和闰土为例,明确小说人物典型化的两种手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与“以生活原型为主”。(2)小说如何叙事?以《驿路梨花》和《百合花》为例,分析小说是如何对真实事件进行拼接、变形,加强突转(包括反转)、巧合、延迟等,从而使故事呈现迷人的魅力。(3)结合作者的自述,分析上述小说创作的缘由,理解小说创作意图的重要作用。本专题以课堂讨论为主,安排1 课时。

(十)微专题10:反映与表现——小说对生活的升华

本专题主要进行小说创作实践,要求学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1)记述自己一段真实的经历,注意运用一定的叙述技巧,适当想象,突出细节和情境,使人物充满光彩,故事显得别有情味;(2)根据你的日常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故事,表现你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物命运的情感。主要设计如下活动任务:(1)阅读余秋雨《酒招非酒》,探寻文学写作的奥秘;(2)制定小说评价的标准(量规):故事是否曲折、新奇?人物是否生动、感人?故事是否给人启迪,有意义?语言是否活泼,可读性强?(3)写作小练习。以一个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开头,尝试如下写作练习:①开头设置悬念;②设计意外的结尾;③为故事加进一、两个人物,并与主要人物发生联系;④制造波澜,推迟故事结局的出现;⑤为故事增添一个平行的故事;⑥换一个人讲这个故事,或者颠倒故事的进程;等等。(4)在此基础上,根据要求,创作一篇小说。(5)依据小说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并尝试修改。本专题写作指导与评价各安排1课时,写作实践安排课下完成。

这样的教学,将传统教学样态与任务型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运用了传统的文本细读、问题探讨、技能训练等语文教学手段,又贯彻了群文阅读、专题突破、高阶学习等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合理安排课时,成为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教学范式。

猜你喜欢

本专题群文小说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瓯江,千帆过尽繁华处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群文活动
佛罗里达,花和阳光的国度
我们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