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超学科主题课程整合探索
2022-02-19田慧浙江省宁波华茂国际学校315199
田慧(浙江省宁波华茂国际学校 315199)
目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灵魂,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在上下求索的教育改革中,既要立足国情、吐故纳新,又要放眼全球、兼容并蓄,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倡导生活教育,认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而在1997年,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在课程框架上也开始探索与实践真实情境下的“学”与“教”。两者不默而合,都指向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下的“教”与“学”。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国际文凭课程的学习者培养目标比较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教育者都在不断努力与探索。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提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1968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最初,它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全球范围内“流动家庭”(外交官、跨国公司员工等)的子女上学问题。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在国际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课程体系。国际文凭组织的使命宣言提出:“国际文凭组织的目标是培养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开创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贡献力量。”为达成这一目标,国际文凭学习者要努力做到积极探究、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胸襟开阔、懂得关爱、勇于尝试、全面发展、及时反思。
比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国际文凭课程的学习者培养目标,我们发现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相同点,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质疑与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勤于反思的习惯等,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而国际文凭小学项目的超学科主题探究课程注重整合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二者在学科整合的理念上存在相似性。
二、国际文凭小学项目超学科主题的课程整合探索
围绕3~12岁的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同时又能探究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问题,国际文凭小学项目的设计者们参考了博耶尔以及泰和克尼普的思想,提出了六大超学科主题,即“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这六大超学科主题颇有一些形而上的哲学意味,蕴含了人类共性,显示人类状况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六大主题框架下的学习旨在与现实生活联结,促使学生参与关于世界中真实问题的对话,将学科知识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适合学生的成长。
在六大超学科主题下,国际文凭小学项目的课程设置是以概念穿越学科界限,整合学科知识,培养学习者的技能和秉性,强调学生的行动和真实性的学习。我们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但又超越知识层面,促进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
国际文凭小学项目课程明确了七个重要概念和多个相关概念,它们对超学科学习和具体学科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性,七个重要概念分别是形式、功能、原因、变化、联系、观点、责任。这些概念能帮助师生解放思想,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出富有成效的探究线索。
以一年级的探究框架为例,阐述小学项目超学科主题课程是如何构建与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在超学科主题“我们是谁”的探究单元下,中心思想为平衡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对健康和幸福做出自己的选择,“责任、原因、变化”是三大重要概念,“身心康乐、平衡、选择”为相关概念。围绕重要概念,我们引出三条探究线索:责任——平衡的生活方式(身体上的,精神上的,社交上的)意味着什么;原因——身心康乐有助于人们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变化——选择如何影响人们的身心康乐。“全面发展、及时反思”是本单元培养目标的关注点,“自我管理技能”是学生要发展的技能目标。
整个探究单元学习持续六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出发,围绕中心思想和探究线索展开,设计安排内容丰富的探索学习活动,如鸡蛋试验、面包试验、设计健康饮食餐盘等内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什么是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反思如何养成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本单元的探究学习之旅,整合学科知识:第一,健康知识。食物所富含的营养知识、健康和运动常识等。第二,数学。学习图表和数据收集处理,学生之间互相采访询问,调查各自喜欢的蔬菜、水果和运动方式,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与表达出来。第三,中文。阅读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等,在绘本故事中领会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体育。学习球类运动和冥想,在运动中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第五,音乐。学习有关水果的音乐。第六,美术。探讨健康生活方式,设计一些关于运动的美术作品。整合多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心思想的概念性理解,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生知识的迁移。
三、总结与启示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长久、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为了切实贯彻培养目标,我们需要立足国内教育的实情,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发与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项目,让学生将素养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课程,在超学科主题框架下,关照当下现实世界,运用探究计划,以概念穿越学科,兼容并包地整合各学科知识,在互动交流的学习社区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效能,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多元理解的学习者。这样的探索实践,与中国本土课程相结合,能从宏观角度思考学科整合的路径、目标与意义,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个人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