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视角转换下的情感变化
——以《小石潭记》教学策略研究为例

2022-02-19陶路江广东省深圳市新华中学518109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阿长小石柳宗元

陶路江(广东省深圳市新华中学 518109)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小石潭记》,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游记,属永州八记之一,全文不到二百五十字,却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实现多次写作视角的转换,并以此为内在逻辑贯穿全文,成为行文的筋骨,推动文章叙事内容与情感变化的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小石潭记》四次视角转换的分析,窥探作者曲折含蓄的情感起伏与微妙变化,并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视角转换,把握作者情感

1.初见小潭,由远及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作者在这一部分开门见山地交代了地点与叙事的中心线索“小石潭”。想象一下,作者与友人们越过山丘、穿过竹林,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最后如鸣佩环的潭水展现在他们眼前,这该是一个多么朦胧而美好,欢心而惊喜的过程。从小丘到竹林再到小石潭,既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也是视角由远及近的转换,引出后文对小石潭的具体描写。

2.小潭之景,由低至高

当作者遇到小潭的那一刻起,首先让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最先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小潭整体印象。“下见小潭”引出后文“全石以为底”至“近岸,卷石底以出”再到岸边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的视角由低至高不断转换。不仅在写作逻辑上自然顺利地承接了前文由远及近的视角开端,在内容上也按照由主至次的规律全面展开,再通过“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短短几字画龙点睛,一幅清幽和谐、引人入胜的画卷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3.潭中之物,由微而著

随着小石潭宏观整体呈现在作者面前时,他不再过多赘笔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描写,取而代之的是戛然而止、笔锋突转,以微观的视角将我们带入水尤清冽的潭水中去,看到的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之景,从“全石以为底”来看,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小潭的面积并不大。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山间小溪或水潭中野生的鱼个头并不大,从“百许头”,结合前文对小石潭的分析也可知,这些小鱼不注意看是无法察觉的。日光透过树木,映射到潭中,再通过清澈见底的潭水,折射到水底的石头之上,斑斑点点的光影下,鱼儿一动不动。当游人靠近,俶尔远逝,轻快迅疾地在水中穿梭,给平静幽寂的小潭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4.潭流溯源,由近到远

这样一处自然胜境不禁引起了柳宗元的好奇之心,于是他抬头远望潭水的西南方向,想一溯根源。可映入眼帘的是斗折蛇行般的小溪向视线尽头延展,无法追溯溪水源头。此刻,作者内心必然产生了一些失落情绪,犬牙一般的溪岸和充满未知的前路让作者不愿再去探索小石潭水的秘密。因为这一切不但没有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反而让他感受到一种变幻莫测且神秘而不可知的压抑感。于是,视线回转,环顾四周,深幽密闭、阒无人烟的环境把作者失落的情绪推向深处,以至于产生一种“凄神寒骨”的忧郁之感,最后决定离开此地。

5.多重转换下的情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全文中关于作者主观感受描写的句子少之又少,但在视角不断转换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感知作者情绪若隐若现、由喜而悲的微妙变化,给人一种含蓄委婉的感觉。发现小潭和观察潭中景物的过程,也就是原文的一、二自然段作者内心是愉悦欢快的,“似与游者相乐”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他通过鱼儿的游动,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其实就是游人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但无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柳宗元情绪的大起大落。

第三段“潭西南而望”后,这一切便成为情感变化的过渡与转变关键。相信一个满心欢喜的人看到了参差不齐的小溪两岸,不会以“犬牙”比喻,那缭乱与压迫的画面定会让人产生不悦。但至此作者都没有通过文字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直到第四段,当他再回看四周,内心的孤寂、凄凉、哀怨在这样的环境下酝酿发酵,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表达出来,从欢乐到失落再到孤寂的变化,最后终究是喷薄而出,喊出“不可久居”之语,遂记之而去。

二、披文入情,明确教学策略

1.基于学情与教材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与文本鉴赏的基础,思维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也有一定提升。在教学《小石潭记》前,教师对文本的多维度、全方位、深入的解读是教学的静态预备过程。根据学情与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则是动态的内容统整与呈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分析与把握学情,我们也要关注单元学习目标。本单元提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与工具书读通文本。梳理文章大意与结构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性任务,这项内容可以作为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在课上通过朗读,领会文本的丰富内涵。

2.基于前置任务单的导入环节

(1)文意疏通类导入

文言文学习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字、词、义任务,在学习本课前,可以布置前置任务单,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改写《小石潭记》,在这个过程中驱动学生掌握基本字词义。导入环节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改写作品,切入文言文的学习,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上。

(2)作品与作家拓展类

可以以图文、视频资料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作者柳宗元其人,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永州八记”与游记的相关知识。这个环节可以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也可以发布前置任务单,让学生围绕柳宗元与《小石潭记》这一主题进行课外阅读与整理,在课上分享。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3.基于学生读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读感受语言之美与内涵之深。《小石潭记》中作者四次视角的转换下的情感变化,仅通过了解文章大意是无法掌握的,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在字里行间方能感受细微之妙。

(1)文本解读的路径

第一,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一切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学内容也需要立足文本。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勾连前后文,发现文中蕴含的信息,挖掘更多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老王》一文中,我们大都停留在“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那这种幸运与不幸是不是绝对的呢?谁造成了这种不幸?这里面有很多点值得我们挖掘。在《三峡》中,作者为什么要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呢?文气相承是一种说法,《水经注》写江河地理,按照不同季节的特点,以水为魂写三峡也是一种说法。

第二,借鉴名家,比较阅读。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教学目标之一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阿长形象。孙绍振先生就写过《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审丑核心词:伟大的神力》一文,通过词语还原对人物形象与理解作家特殊语言的语言创造的核心语词进行还原,揭示矛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阿长这一人物形象。钱理群《怎么读和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通过语感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辨析为什么“大词小用”,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三个部分,帮助我们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知人论世,拓展阅读。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家都把“知人论世”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手段。柳宗元在参与政坛变革活动失败后,被贬谪到湖南永州,他当时的内心定然充满悲凉、孤寂与失意。在读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时,便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情感的流露。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以读为主、以读促学、以读助品。

(2)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一读浅读文意,解决基本字词,了解文章大意与结构。

二读深读层次,分别读1~2段写发现小潭到小潭之景部分,读出欢快的语气,感受作者此刻内心的欢乐;读3~4段,读出低沉失落的语气,体悟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孤寂;读最后一段,以平直的叙述语气收束全文。

三读精读语言,文本的语势连贯,语言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叙述,层次感分明,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采取拖长、重读等技巧读出特点,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至“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加快语气,读出移步换景,惊喜不断之感;读“潭西南而望”时,“望”字重读,读出情感起伏的转折;读“坐潭上……”一段,可以慢慢地读,读出低落的情感。

四读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尝试背诵。

4.基于“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

在“双减”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给学生减压减负,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前需要充分设计。本单元作为文言文单元学习,可以按照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两个部分设计。基础性作业着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可以选择课内练习题、课文背诵与原文注释抄写等之一。拓展性作业可以结合单元写作训练点“学写读后感”,或者横向勾连单元课文设计作业。

三、结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石潭记》凝聚了柳宗元的遭遇之真、情感之真、主旨之真,只有引导学生“抚摸”文本细腻的纹理,才可从这篇文章中感受真情真理。文章用词凝练优美,长短句配合,韵律和谐,读起来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在教学中,短短几百字的游记或许能够让学生一窥柳宗元高雅闲适的自然之趣与忧郁苦闷的人生际遇,正是这样看似矛盾的两种内心表达,才汇聚成这篇备受推崇的游记短文。

猜你喜欢

阿长小石柳宗元
柳宗元
高铁阿长过生日
阿长与沙县小吃
江雪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