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青年问

2022-02-19罗琛

师道(人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衫说书人情境

我是一名新入职的语文教师。在每周的科组活动中,通过各位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和前辈们中肯的评课,逐渐关注到“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这一内容。我发现,这也是自己在课堂上的“小困扰”。

作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让学生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是至关重要的。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恰当的教师语言是一门学问,涉及到学生的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教师备课的详尽程度等等。如果教师能够掌握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增添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发挥出更大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比如讲授写景散文时,如何用更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在讲解怀古诗时,如何用更精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到 “借古讽今”的讽刺意味?当学生感情充沛地朗读时,怎样点评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保持更高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真实地困扰着我。

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规范,那么课堂上小组活动的开展、学生个人的展示等等,都能够上一个新台阶。我时常怀疑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措辞是否准确有效……这些关于教学语言的困扰,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二,谢谢!

(提问者: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青年教师梁燕婷)

梁老师:

你好!读了来信,深感你对自己这份职业的热爱,对课堂的关注与投入。作为刚入职的老师,就能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观与思考,并提出关键性问题,相信假以时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教师课堂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值得语文教师终身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网络流行语遍地的当代,许多孩子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渐渐患上了 “失语症”,一句 “绝绝子”囊括所有的赞美,一句“芭比Q了”倾诉一切的倒霉,语言本身的魅力正在孩子的日常交流中隐身。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引领孩子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建议你分三步来完成自己的课堂语言进阶。

首先,过程性语言力求简洁。平常可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课后听听课堂语言有无不简洁处。

课堂语言的不简洁比较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口头禅式,如 “啊” “对不对” “好不好”等。这样的语言既减弱了课堂教学本身的魅力,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某些孩子会偷偷数老师一节课说了多少次口头禅,这是需多加留心的。你可以逐步减少口头禅的次数,直至最后消除。第二种是重复琐碎式,比如说车轱辘话,带着学生绕来绕去却没有抓住核心特征;或者提问时过于随意,缺乏目的与指向性。曾经有一位老师在执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出示了侍坐图,问: “这是什么?”生答: “图画。”又问: “什么图画?”生答: “侍坐图。”继续追问:“看到了什么?”生答: “孔子和他的弟子。”又追问: “你分别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孔子的弟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提问十分随意,缺少思维密度,既浪费了时间,又无法激发学生有效思考。换个角度引入: “同学们,你能根据文本内容分辨出侍坐图中的这几位弟子吗?请分条陈述理由。”就可以聚焦文本重点,并深入解读弟子的政治理想,进而理解儒家 “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其次,陈述性语言力求准确。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心力。

一是知识性语言讲证据。课堂上所提及的字词、概念、典故等等,我们都需要做到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力争心中有谱,不能犯常识性错误。当然作为人文学科,有很多地方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它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却也给了我们磨炼思辨的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告知学生,在扩充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 “四海之大”有的教参认为是定语后置,解释为“偌大的中国”,而有的教参认为是一般句式,解释为 “中国这么大”。这中间关键的分歧点就在于对“之”的理解:究竟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还是指示代词“这”?教师可在课堂上将这一争议点告知学生,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举例并归纳“之”的这两种用法的特征,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哪种解释更合理。

二是解读性语言求精确。比如在形容鲁迅的面容时,用“清癯”可能就比“清瘦”要好,两者虽然意思相同,但“清癯”似乎比“清瘦”更多了一分文艺一分冷峻,与先生的形象更为相符。又比如同样是称赞学生对文章的解读,用 “你的解读很有创见”“你的解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就比“你的解读非常好”要准确得多,前者指出了学生的亮点,而后者只是泛泛而夸。试想,哪一种称赞会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呢?

最后,支架性语言力求精妙。所谓支架性语言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融入情境、深入理解文本所构建的框架语言。这就需要我们多阅读多思考多观察,培养自己知识的丰厚性、思维的敏锐性、见解的独到性。

你可以因文制宜,因势利导。教学课文时,需要“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讲解诗歌时,尝试以诗入、以诗结,让自己的语言更加诗化,从而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 “沉醉不知归路”;讲解小说时,如同小说家一般为学生构建故事情境,用悬念、延宕等方式带他们来一场穿越之旅;讲解文言文时,用古代的某些情境吸引学生,来一些古风古韵,用丰厚的文化传统浸润学生的心灵。同时,还需要根据当时上课的特定情况,巧妙地构建你的课堂语言。某老师在江山清湖高中借班上课时,先展示江山市图标,由图标形象引出局部特征。浙江、衢州、江山、清湖,随后又回归整体,提炼出 “江山如画,清中有我”,“清”既指湖水清澈,又指 “清湖中学”,一语双关,让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又展示了“形象—整体—意图”的阅读路径,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

你可以发掘教眼,点石成金。教眼是能够提示全文的脉络、组织课堂教学的亮点。抓住教眼,可以让你的课堂设计精彩纷呈,教学语言摇曳生辉。我曾经上过一堂 《说书人》的公开课,课题为 《那一袭长衫》。课堂伊始,我用小沈阳的 《说书人》将学生们引入情境,随后以说书人的特征 “长衫”为突破口,整堂课紧紧围绕长衫,通过“初识长衫—走近长衫—再识长衫—回望长衫”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由“说书人—社会—作者—自己”,让学生通过分析看到底层艺人的艰辛与执着,感知当时社会的无序与冷漠,更窥见传统文化的没落与衰败,感受作者那一腔赤诚与热爱,最后在《说书人》的歌声中以一首自创小诗结尾。

你可以引经据典,直击内心。在提炼升华处,经典一语抵千言,有余音绕梁之效。 《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可引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让学生深晓肩负的责任。 《庄子》结束时,可引鲍鹏山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便足以让学生触摸到庄子的精神内核并为之动容……

其实在课堂上,肢体也是语言,视听亦是语言,你可以将这些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语言。假如爱好戏曲,便可以通过戏曲人物、戏曲唱词丰富自己的语言;假如你性格沉稳,擅长哲思,亦可用智慧的语言引领学生攀登思维的高地;又或者你是天生的脱口秀演员,可用幽默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欢笑中学到新知。

夸美纽斯曾说,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希望上面的一些路径与方法,能对刚入职的你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但方法技巧只能锦上添花,最重要的还是要苦练内功,增加自身的厚度与深度,那才是你教学的底气。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识丰厚了,你的语言自然会日渐丰盈、水到渠成。愿你永远年轻,对语文永远心怀热爱。

(解答人:浙江省磐安中学 高级教师罗琛)

猜你喜欢

长衫说书人情境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Max讲故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
长衫悠悠数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