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2022-02-19任长群李金晶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民办高校贵州

任长群 李金晶 刘 薇

贵州地处西南,近年省内经济发展较快,民办高等教育也迅速兴起,从2001年1所到2021年16所院校,民办教育初具规模。推进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从加强政策支持和督导、提升学校管理质量和增强课程教师的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完善。

一、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快速发展的科技,让信息交流变得畅通无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加大了个体分辨信息的难度,而大学生因其对新媒体技术的高频次使用和对社会信息的广泛好奇心以及高敏感度,致使大学校园成为信息时代影响最强烈的集体对象。对于教育整体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都偏弱的贵州而言,信息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更为明显。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开始摇摆不定,这对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影响到他们信仰社会主义事业。通过调查得知,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同样会对某些不良信息产生困惑,进而在潜意识里形成错误认知,最后导致自己的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正人先正己,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己的思想先出现“缺钙”问题,如何能保证学生信其言、行其道呢?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度较低,工作热情度不高

贵州民办高校近半数的思政课年轻教师,普遍生活压力大,但待遇却偏低;发展愿望强烈,但资源限制明显,特别是职称晋升困难;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很难得到学生、学院和社会认可等问题。当以上问题不能得到良好解决时,“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就会出现,致使对职业的角色定位不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浑水摸鱼,教学质量“注水”。 如何克服“公立最好,民办有余,思政课无席位”等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促进民办思想政治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价值,进而不断提升工作热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需要提升

贵州省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偏弱,形势比较严峻。首先,近3年,20%教师发表4篇及以上论文,10%教师发表3篇论文,70%教师发表的论文是1~2篇,而论文发表在一般核心期刊的比例仅占到3%。其次,近3年主持课题的情况不容乐观,只有约10%的教师主持过课题,其中,校级课题占到78%,地级市课题10%,省部级课题12%,还有55%左右的教师还没有科研的经历。再者,近3年,有1项课题的教师占35%,有2项的占10%,有3项以上的为3%。而且一些老师在申请到或者完成课题之后离职,所以民办高校的实际科研问题更加突出。

(四)师资队伍须稳定完善

师资队伍不稳定表现在专职教师稳定性差,兼职教师管理比较松散。贵州民办高校近两年的专职教师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依然有较强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较多的老师向公办高校或者待遇更好的兄弟院校积极“跳槽”,考上公务员或者去事业单位工作,一小部分老师因为教学工作事故,被学校“请”下课。贵州民办高校对职称符合需求的外聘老师一般按照聘用、使用或者解聘的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建设性的管理计划。外聘教师很少参与学校事务,尤其是思政课程比较冷门,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学校方面也不会支持和鼓励思政课兼职教师参与有关专业教学的交流和互动,造成思政课兼职教师“打零工”的心态愈演愈烈。

贵州思政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欠佳。除校外的兼职教师,本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外聘的退休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45岁左右的中年教师很少。职称结构不科学,副教授及以上的专职教师匮乏,科研带头人几乎没有。学历方面,博士为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

(五)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性不足

贵州现有16所民办高校,只有7所成立了马克思主学院或者思政教学部,其余高校把思政课同其他公共基础课混在一起。没有独立“名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很难得到学院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师资建设缺少规划,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

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在职培训,还应该包括在职读博或进修、外出考察等。根据调查,贵州民办高校思政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的比例仅为3%,在职进修的比例约为6%,比例非常低。工作交流机会少、进修机会渺茫是贵州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扰。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在访谈中也直言“培训就是学术交流”。没有经费支持,思政课的教师也就缺少了参加交流学习的动力,致使教师不能从学术交流会、学术会议等活动中受益。

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评体系和其他课程是一样的,没有区分度,“能、勤、绩”是主要被考核的方面,尤其强调“绩”,而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决定了“绩”的高低。然而思政类公开竞赛较少,民办高校名额更稀缺,因此思政代课教师能够取得良好成绩的概率也相应降低,并且缺少科学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考核结果并不理想。对120名思政课教师的调查中,20%对现状非常满意,20%认为自己的薪资待遇偏低,少部分老师表示对自己的“低”工资觉得自卑,“低”工资让他们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工作,难以有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调查,85%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自信”或“非常自信”,但只有55%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工作成就感”。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分析,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心理资本处在中等水平,这将对思政工作绩效与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1]。

二、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有水平的建议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宏观环境,加强政策支持

一方面,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相关部门应该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实施具体措施,比如将民办教师的发展规划纳入教育体系中,确保民办学校学校的教师能与公立学校教师享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该在政策方面大力贯彻落实具体措施。一是在具体的政策计划中,针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适当多给予参加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培训以及科研项目研讨活动的机会,同时在一些先进典型表彰活动中增加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名额,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二是教育部门应加强发挥教育服务机构的角色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搭建具有公益性的教研平台,比如成立贵州省高校资源共享门户,多方面加快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另外,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教育部门设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研究小组极为重要,研究小组做好相关引导和督促工作,不仅能有效推动教师能力的提升,更能增长民办教师对职业发展的自信心[2]。同时,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项目不仅要确保内容具有理论性和专业性,还要更加注重教学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积极服务于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要多方面积极作为,确保思政课师资队伍健康壮大

1.建立领导小组,设置独立部门,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深入落实工作,学院相关部门及领导需要主动担起责任。所以民办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思政课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督促教师发挥自身作用优势和履行职责使命。

同时,贵州民办高校应同步重视思政课程体系建立,完善教研团队建设工作,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重点学院,制订系统的思政课学科发展方案。

为了更好地建设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党委应持续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对思政课和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进行消化和解决,让专业课同思政课协同配合,建立民办高校全过程育人的发展模式[3]。

2.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推进教学科研常态发展

加强民办高校的科研机构建设,推进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的科研机构应该主动引导建立思政课 “老带新”的学术导师制。同时,对积极参加校外学术交流会议的思政课教师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带头申报科研项目。另外让思政课教师发挥在科研立项、培训研修等具体事项中的决策和咨询作用,让思政课在民办高校科研机构建设过程中行使“德育全过程”的自主权。

3.完善思政课师资管理机制

完善思政课师资管理机制包括: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主体部分的质量和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两个部分。首先,提升专职教师队伍主体部分的质量。民办高校应根据教师职业发展周期规律,制订科学的思政课教师培育计划。其次,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引进“兼职”教师师资。并且变革对“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定期要求兼职教师参与培训,搭建“专与兼”的交流、学习平台,对校内“活跃”的“校外”专家学者作为优秀典范进行表彰和宣传等。

健全思政课课程教师考察评估体系,针对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工作实施科学客观的考核。首先,需要依据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单独的考核办法。其次,树立“教师为本”价值观,科学、公正进行考评。再者,评价机制实行“多元主体评价,重点内容评价和定性定量考核结合”原则[4]。

4.优化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

民办高校优化激励机制的途经包括:第一,民办高校要继续加强物质激励措施,提高基本薪资,提高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落实思政课专项经费,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以鼓励教师队伍实施改革优化。第二,精神鼓励。对思政课课程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关心、关怀,积极落实校园尊师重教的精神文明建设。学院领导推进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需求,把满足教师培训学习的需求和增强他们工作成就感结合起来[1]。

民办高校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激励政策,以此保障针对思政课课程教师的培育工作可以有效实施。增强思政课课程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自豪感比较有效的方式则是要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发挥他们自身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校要不断鼓励课程教师在不违反教育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特色”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改革探索。同时,民办高等院校还需要加强人文关怀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富有成就感、乐观、坚忍的“心理资本”水平[1]。

(三)正视自身问题,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1.积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国家领导人对思政课的课程教师寄予了厚望,并且明确要求多方面、多主体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积极关注和深刻重视。教师要学习和领会相关文件对思政课的指导精神,明确站位,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同时,应加强民办高校党委的政治建设,增强民办高校群团组织的服务与配合工作[5],多方协同推动政治立场坚定、素质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2.有效落实监督指导制度,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年轻教师占据了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半左右,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不理想,科研能力更加欠缺。因此,建立“老带青”督导制非常必要。由学院安排“老”和“青”的组合,让本校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老师,或者争取其他高校的优秀“老”教师资源,督促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老带青”的督导模式下,“老”教师要督促青年教师积极扩充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思政课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老”老师可以对如何挑选“课外”读本给出建议。在教学实践中,青年老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思路,而“老”老师积累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非常丰富,因此可现场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进步。

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整体偏弱,因此,如何发现具有研究意义的思政项目、如何有重点地查找联系紧密的资料、如何突出研究重点等都是“老”老师对青年教师指点迷津的重要关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题组中加入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能通过具体科研实践更好地体会科研的重要性和操作办法。

3.推进教学改革,点亮多民族的 “特色”,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创新思想、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落实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建议从两方面着手:(1)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多民族的 “特色”,丰富教学内容。贵州红色革命精神传承和发扬良好,因此,贵州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多发掘优秀的民族故事,把诸如参加中共一大的贵州水族烈士邓恩铭、“弄染结盟”中的布依族烈士陆瑞光以及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很多少数民族优秀党员代表等故事讲给同学们,教师要把少数民族好儿女的自强不息、爱国爱家、对党忠诚的精神分享给同学们,把贵州多民族团结一心、积极向上、努力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素材中。同时,借鉴大学生思政一堂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建设具有贵州民族地区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思政课实践课程,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同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课内”“课外”的全面教学[6]。具体来讲,实践课程不仅要求把学生自己的实践课成果进行课堂汇报,更要突出思政实践课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及专业实习的紧密联系。思政课代课教师需要支持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走出校园,自主选择实践内容,通过多形式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认识自己专业的社会价值,在“价值感”中督促自己努力学习。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民办高校贵州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