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9付秀美刘东慧李英平
付秀美 刘东慧 李英平
新时代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于高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文件要求教师首先要将所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梳理;其次要深入课程肌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再次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设计,将思政育人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教学的各环节中,从而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作用。
承德医学院是一所承载着光荣革命历史并印有红色基因的地方医学院校[2]。建校76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仁爱至诚 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做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地方特色,依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将红医精神、承医理念、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融和力。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增长知识、丰富见闻的同时,达到品格塑造、素养提升的飞跃,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一、加强顶层设计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根本性措施。
(一)构建“四贯通 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
学校党委以“红医精神”为统领,结合承医特色,提出建设“四贯通 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四贯通”指的是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贯通;“四结合”是指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四方面的相互结合。构建“四贯通 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旨在加大对“红医精神”的传承和践行,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在70多年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承医人接续发展形成的承医精神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医学人才。
(二)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虚拟教研室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对理论政策进行解读以及指导各院系进行课程思政的宏观设计和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课程思政内容、方法路径以及模式的创新等,凝练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等。
为深入推进我校“四贯通 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解决跨学科资源配置以及师资结构问题,在保留原教研室格局、保障原有教研室成员和教学团队的前提下,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是由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室、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科室中热爱教学、有教育教学改革基础并且对课程思政理解较透彻、实践较好的教师组成。虚拟教研室主要负责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条件与资源保障等,着力解决以往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分离脱轨的现象,对课程思政实施中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前瞻性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与综合分析。
二、建立课程思政长效机制
(一)建立课程思政培训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四贯通 四结合”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牢固树立“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意识,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不断增强教师进行思政育人的意识。学校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教学院(系、部)、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等,通过新进教师入职的岗前培训、各层级的教研活动、教研室及学科的集体备课、线上的课程思政研习班等,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展开深入培训、交流研讨、观摩学习等,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二)建立课程思政共享资源
建立课程思政共享资源是教师教学创新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媒介,搭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优质资源供给,丰富平台内容,促进课程、专业、学科间课程思政案例库、微视频以及成果影像资料等优质资源的展示、共享与应用。目前,我校课程思政网络平台正在积极建设中。可喜的是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南方医科大学以及国家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全国多家医药院校参与的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该平台上共享的思政素材、教学实践、示范微课等资源拓展了广大教师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建立课程思政共享资源是学生涵养品德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角是 95后的大学生,他们生长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并且有着较强的求新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3]。广大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方式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抖音、B站、公众号等媒介,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向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建立课程思政共享资源是教学管理以及成果凝练的需要。课程思政共享资源的建设,可以直接进行浏览、跟帖等实时统计,教学管理部门可获得直接的数据对教学进行督导。同时所获数据为教学成果奖申报、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支撑资料。
(三)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
根据承德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的精神,在我校教育科学研究与教改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旨在鼓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深入探讨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与途径以及机制与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框架,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方法和路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在金课建设中的作用等,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以课程思政教改专项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进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和典型做法,从而培育可供其他课程、同类院校复制和借鉴的研究成果。
(四)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机制
为了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培树优秀教师、形成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校和二级学院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大赛、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创新比赛以及课程思政微视频比赛等,展示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思考与追求,着力增加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动机和技能,从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4]。
(五)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为检验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完善建设方案,根据地方院校特性及学生特点,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建设、社会反馈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适应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求,所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建设提升与否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同学之间互评进行测量;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与否可根据任课教师的考核与鉴定来评定。其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付出最多、收获也最多。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排和重组、深入课程肌理提炼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思政深入地探索与实践,教师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的核心,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了教学经验;而且通过参加课程思政系列比赛,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教师将自己成长的这一过程讲给学生听,这本身就是在进行思政教育,而且是学生最喜欢接受的思政教育。再次,学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名师、教学先进个人和教学团队等各类教学评比中,重点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和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形成课程思政工作新格局。
三、培树特色品牌
(一)筑牢红色信仰,精心推出原创话剧
为弘扬和传承承医精神,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以实际行动展现承医人的仁心仁术,诠释承医人的初心和使命,承德医学院八十多名师生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推出原创话剧《天使的摇篮》。这部话剧以我校校史故事为原型,生动地展现了一代接续一代的承医人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七十载奋斗历程中,铭记育人职责,发扬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天使的摇篮》蕴含着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意志品格以及爱生如子、敬业如山的教育情怀,是新时代承医精神——“政治坚定、仁爱至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话剧旨在用校史滋养师德,用承医精神涵养医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培养中国好医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二)传递大爱 感恩生命,开展无言良师缅怀致敬系列活动
“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正心恭行,追深辨细;德彰术精,修成大医。”这是每位解剖学习者的誓言。“无言良师” 是解剖教学中的“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志愿捐赠遗体者的最高称谓[3]。他们虽无动作,却带着同学们探索人体的奥秘;他们虽无表情,却教会同学们爱与仁心;他们虽无言语,却将感恩与奉献传递给同学们。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通过“解剖学第一课”和致敬“无言良师 大爱无声”纪念碑等开展感恩“大体老师”活动;通过开放人体标本馆、断面陈列室和塑化标本室以及分享我校第二任党委书记马旭教授等遗体捐献者事迹等搭建人文素养培养平台,旨在普及人体科学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懂得感恩生命、敬畏生命,传递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同学们重新审视生命的高度,树立“病人中心、生命至上”的职业理念,做病人信赖、可以托付生命的医护人员。
医学是“人学”,医学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6]。课程思政教育重在久久为功,难在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既是时代之要求更是使命之使然。为此,需要与时俱进加强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建立长效机制以及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创新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保证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坚持以学生中心,注重产出导向,不仅关注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性,更注重育人持续性,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品行,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为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