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

2022-02-19唐晨诗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建党

唐晨诗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综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教学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各高校必须加快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其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接班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指明了“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勇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立德树人”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和育人原则方面高度契合、同频共振。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是满足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指明了高校“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重维度。“立德”并非仅是强调高校教育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素质培养,更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大德”,如同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们心怀民族之大计、人民之大业,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高尚精神。“树人”也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智育维度、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更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源,贯穿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对细节丰富的党史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提炼,为“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说服力、解释力和感召力。其不仅清晰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问题,更加明朗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最后,伟大建党精神阐明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高校既要坚持党性原则,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坚持人民性原则,明确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校办学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引导学生明确以人民为中心,使之成为服务人民、一心为党的优质人才。

(二)推进“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基本保留的是传统的专题教学模式,“教师也习惯于照本宣科、理论灌输、专题开展、课件播放等固定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对学习进行讲解也主要是一些成型的理论内容,缺乏创新性内容的融合”[2]。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没有统一的指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定教学专题,该课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随意性,难以体现出时代性和先进性。

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目的与该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总体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理论内核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都非常有助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高质量发展。

二、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改革,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授课过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明确并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传授正确的政治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注重向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确定教学专题时必须实现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帮助学生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百年奋斗历程所提炼的理论总结,全面地呈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外部现实,向什么方向前进,如何前进的认知谱系,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必须第一时间融入“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

坚持政治性,既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也是该课程必须落实的教学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突出的政治性特征,既表现在从党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正说明了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党战胜千难万险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性还表现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态度,这是我们党突出的政治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

以伟大建党精神来引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统一思想,克服不同专业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教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国内外的发展大势,还让教师提高政治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来设计教学专题和内容体系,积极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坚持理论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和国内外时事政治紧密结合的课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但目前各高校该课程都出现了缺乏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问题,导致出现“水课”、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启发学生思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育人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要真正发挥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作用,必须让该课程具备“彻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发展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正确发挥出科学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也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都致力于将治国理政的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让新中国找到了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在7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巨大飞跃。

因此,坚持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导,一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以宏观的理论视野来深化思想的深度,启发学生的辩证思考,将捍卫真理作为理论教学的底气和自信,增加该课程的理论厚度和思想深度。二是教师队伍要永葆追求和实现理论创新的勇气,以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品格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情怀,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坚持实践性:推动“形势与政策”课育人功能行为外化

“形势与政策”课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外化于行”,主动把专业知识投入国家建设、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当中。

“坚持”“坚守”“践行”“担当”“斗争”这些词都展现出实践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心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之时,义无反顾地开展和领导了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100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再一次证实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性在支持和推进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建设激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青年学生主动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科学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体系

伟大建党精神精辟概括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课程特点与个体认知发展的规律,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增强专题教学内容的理论厚度,以先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丰富的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丰富教学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要积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的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使学生相信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能够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

(二)注重实践精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有条件、有必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既有利于鼓舞教师重视将实践教学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设计可参考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即可以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带动学生经过亲身体验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专题学习内容,支持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大课堂”,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二是利用课后教学形式,将“形势与政策”课融入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级建设等活动,深化课后实践教学。如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学习的团日活动竞赛,鼓舞青年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三是拓展课外校内实践。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一方面,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求是之声理论宣讲团,鼓励学生主动将党的最新理论、重大讲话精神等在校内开展朋辈宣讲,在学生群体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另一方面,马院还积极筹备“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大学生时政论坛”等思政课学习实践,以演说、辩论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关注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和人生方向,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活动必须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通过青年学生的声音播撒出去,让学生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

(三)完善考核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双考核”的发展

一门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既是有效检验教学完成情况、教学目标推进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来看,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层面的考核,对实践考核方面较为欠缺。因此,应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将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记录、成绩评定和表彰奖励与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主题’要求相结合,并将成绩纳入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构建起‘三点一主题’测评体系,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达到协同管理的目的”。[4]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双考核”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建党九秩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