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岑参的赋物送人诗

2022-02-19张明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咏物咏物诗岑参

张明华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五收录“赋物送人”类诗歌56首,其中虽然没有收录岑参的作品,但他的诗集中也有十多首使用咏物题材写成的送别诗,即见于《岑嘉州诗笺注》卷一的《南池宴饯辛子赋得科斗子》,卷二的《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火山云歌送别》《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卷三的《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共14首。这类作品虽然不多,其中《白雪歌》《走马川行》和《轮台歌》三篇却被认为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可见其在岑参诗歌中的地位。

一、创作性质

要分析这些作品,就要对其创作性质进行考察。就功能或作用来说,这些作品都属于送别诗;就题材而言,则都属于咏物诗。送别与咏物都是在南朝已发展成熟的诗歌类别,但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这两种原本各自独立的诗歌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一起,是由于创作方式改变的结果。从汉末建安到六朝,诗人已不再满足于原来意义上的个人独创,转而逐渐开创出多位作者集中在一起并且按照一定的约定现场创作的方法,这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就其具体创作方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同题、分题、分韵、同韵四种。

最先出现的是同题创作。建安诗人曹丕、曹植多次要求“七子”跟他们写作同题的诗歌,已经带有这样的性质,但有些作品并非在集会现场所作,可以认为当时对时间的限定尚不严格。进入晋代,文人集会时进行创作的情况越来越多,对时间的限定也严格起来,在著名的金谷雅集和兰亭雅集中,都有不少参加者因为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诗歌而被罚酒。这些创作貌似没有规定题目,但游览之地就是他们的题目。到了唐朝,又进一步出现了明确要求参加者同赋某个具体诗题的情况。如王维集中有《瓜园诗(并序)》:

维瓜园高斋,俯视南山形胜。二三时辈,同赋是诗,兼命词英数公同用园字为韵,韵任多少。时太子司议郎薛璩发此题,遂同诸公云。

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鸣驺导骢马,常从夹朱轩。穷巷正传呼,故人傥相存。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蔼蔼帝王州,宫观一何繁。林端出绮道,殿顶揺华幡。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回风城西雨,返景原上村。前酌盈樽酒,往往闻清言。黄鹂转深木,朱槿照中园。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1](P5)

在诗序中,王维明确地说“同赋是诗”,也就是同以他的瓜园高斋为题目,可见这次采用的是同题创作。这样的创作在唐代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并不罕见。

在同题之后出现的是分题。随着诗人创作水平的总体提高,很少有人在现场无法完成创作,所以同题创作的难度就显得不高了。为了挑战新的难度,诗人们开创了分题创作的方式,也就是约定每人使用不同的题目,并在现场完成。这种方式在永明时期谢朓、王融等人集会时即被多次使用,后来发展为“赋得体”或者“赋得诗”。笔者在《论唐前赋得诗的特点、地位和影响》一文已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言。在唐代,分题也是诗人集会时经常采用的创作方式。笔者在《唐代分题诗初论》一文中也有具体的考察。

其后出现的是分韵。分韵是在分题的启发下形成的,也可以看作分题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存作品最早见于梁代庾肩吾的《暮游山水赋韵得碛应令诗》:

余春属清夜,西园恣游历。入径转金舆,开桥通画鹢。细藤初上楥,新流渐涵碛。云峰没城柳,电影开岩壁。[2](P505)

题中说“赋韵得碛”,这就是说这次集会采用了分韵的方式,庾肩吾本人分到的是“碛”这个韵字,所以就写了这样一首诗。隋代薛昉的《巢王座韵得余字》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到了唐代,分韵创作唤起了诗人极大的热情,超越分题成为集会时最受欢迎的创作方式。拙作《唐代分韵诗研究》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最后出现的是同韵,或者说限韵,即规定参加者同用某几个字作为韵脚,或者同用某字所属的韵部中的字作为韵脚。在陈后主笔下,已出现了这样的作品,即《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

绮殿三春晚,玉烛四时平。藤交近浦暗,花照远林明。百戏阶庭满,八音弦调清。莺喧杂管韵,钟响带风生。山高云气积,水急溜杯轻。簪缨合盛会,俊乂本多名。带才尽壮思,文采发雕英。乐是西园日,劝兹南馆情。[3](P202)

从题目中的“同共”二字判断,诗中的平、明、清、生、轻、名、英、情八个韵字,是陈后主与臣僚写诗时共同使用的。此诗的存在证明早在南朝就已经出现同韵创作了。进入唐代,这种限定全部韵字的情况较少出现,取而代之是限定一个韵字及其所属韵部的情况。如卢照邻《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张说《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水字》等,都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四种方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由于同题、分题主要着眼于题目,而分韵、同韵主要着眼于用韵,所以彼此之间具有交融的一面。如前引王维《瓜园诗(并序)》反映的同题诗而且同韵的情况,至于同题而分韵则本来就是分韵的常态,而分题而兼分韵或者虽分题而限同韵,则出现的次数非常少。

了解了以上这些诗人集会时创作诗歌的主要方式,现在回头看岑参的14首赋物送人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这些作品都是在为人送别的集会上现场写成的。其二,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咏物题材,可以推断当时对诗歌的题目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在以上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断:这些作品是岑参参加为人送别的集会上进行同题或分题创作的产物。虽然由于资料的缺乏,现在已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属于分题诗、多少属于同题诗了,但依据唐代分题创作远远多于同题创作的情况,可以推断多数作品属于分题诗,少数可能属于同题诗。而且在岑参的14首作品中,《南池宴饯辛子赋得科斗子》和《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已带有明显的分题标志,但是却没有一首可以确定为同题诗的,所以只能从理论上推断有同题诗这样一种可能。

二、咏物类别和手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岑参的14首赋物送人诗中,除了两首带有分题标志外,其余12首无法确定到底属于分题诗还是同题诗。但不论分题创作还是同题创作,都要预先确定题目,这一点则是共同的。那么,这些作品在咏物方面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从两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咏物类别。从总体上说,这些诗歌全部都是咏物诗。就其所咏的对象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山水关隘为题。这样的作品最多,有6首。即《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的题目是青门,《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的题目是梁园,《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题目是走马川,《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题目是轮台,《敷水歌送窦渐入京》的题目是敷水,《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的题目是函谷关。

第二类,以自然现象为题。这样的作品有4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题目是白雪,《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题目是热海,《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题目是天山雪,《火山云歌送别》的题目是火山云。

第三类,以乐器为题。属于此类的作品仅有两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的题目是胡笳,《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的题目是秦筝。

此外,还有两首比较特殊,《南池宴饯辛子赋得科斗子》的题目是蝌蚪,《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的题目是孤岛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岑参所参与的这些创作中,选题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巨大的山川,如走马川、函谷关等,也可以是非常细小的蝌蚪;既可以是奇异的异域风光,如热海、火山云,也可以是西北的乐器胡笳和秦筝。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些题材虽然广泛,但明显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即多数作品表现的都是西北的题材。

其二是咏物方式。既然是咏物题材,那么岑参是怎样表现这些题材呢?从多数作品看,他大都采用描写和叙述的方式。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4](P323)

在这首诗中,前面五句是对走马川的描写,属于咏物的范畴;后面的大部分篇幅都可归到送别中去。“匈奴草黄”三句固然主要是交代唐军出征也就是该次为封常清送别的原因,其中也使用了描写和叙述手法。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火山云歌送别》《南池宴饯辛子赋得科斗子》《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等诗的咏物部分,也主要是通过描写手法来表现的。

如果题目为地名,且有历史遗迹,作者则会在描写中穿插一些历史的回忆碎片。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

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娇娥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梁园中有雁池、鹤洲。)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单父古来称虙生,只今为政有吾兄。(家兄时宰单父。)輶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台闻政声。[4](P313)

梁园为西汉梁孝王所筑,至唐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了。岑参既以梁园为题,免不了要对其历史进行叙述,同时结合眼前的颓败景象,抒发了“万事翻覆如浮云”的感慨。又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借罗敷的传说写敷水及两岸的美景,《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写函谷关时也使用了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如果以乐器为题,则把重点放在对音乐之声的渲染上。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4](P344)

此诗以秦筝为题,但岑参并没有太多关注其外形和质地,而主要表现其音乐特点和艺术魅力。他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也采用了同样的表现方法。

咏物诗早在唐前就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到岑参生活的盛唐时代,早就走出了此前专注体物的局限。兰甲云说:

咏物诗发展到盛唐,已具备唐代唐人咏物之面目,迎来了咏物诗的成熟时期。盛唐咏物诗的代表作家有李白、岑参、高适、李颀、王维、王昌龄和杜甫等人。以杜甫咏物诗成就为最大最高,堪称全唐之冠冕。这个时期的咏物诗在处理心与物的关系上,显示了其高度成熟的技巧,以心御物,物中有我,不沾不离。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盛唐人积极向上、昂扬奋发、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和开放心态。咏物之作深深打上了盛唐的时代烙印,并且染上了十分浓厚的诗人的主观色彩。盛唐咏物诗的代表作多具备了自己的个性特征。[5]

其后的徐国荣也说:“盛唐咏物诗中对物象的刻画不再流连于表面,而是直指其内在神韵,注意塑造整体的兴象。”[6]二人的专注点并不一致,但都注意到盛唐咏物诗呈现的新特征。当然,仅仅作为赋物送人诗中的“赋物”部分的咏物诗,与那些独立成篇的咏物诗不同,但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二人所说的盛唐咏物诗的特点。

三、咏物和送别的结合方式

在进行以上分析之后,我们还要回到这样的事实中,即岑参的这些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咏物诗,而是送别诗,因为咏物仅仅是题目限定,送别才是创作的真正目的。在岑参的14首作品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都结合得比较高明。笔者以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前面的咏物虽然未能顾及到送别,但后面的送别却能够回顾到前面的咏物成分,从而大大密切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4](P343)

此诗在结构上并不复杂,全诗的主题部分咏火山云,渲染了其猛烈宏大的气势。最后两句转入送别,以“山上孤云随马去”呼应了前面吟咏的火山云,同时也突出了将行者路途的遥远和艰难。又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罗敷昔时秦氏女,千载无人空处所。昔时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此水东流无尽期,水声还似旧来时。岸花仍自羞红脸,堤柳犹能学翠眉。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罗敷养蚕空耳闻,使君五马今何在。九月霜天水正寒,故人西去度征鞍。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4](P334)

此诗共十六句,前面十二句都是结合罗敷的传说吟咏敷水,属于咏物;后面四句表现送别。诗中最妙的是最后两句,作者说敷水里有无数鲤鱼,希望窦渐别后能多给自己寄信。这不仅体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而且化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继续关照前面所咏的敷水,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再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等诗,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除了这些篇幅较长的歌行体,岑参的短诗也是如此。如《南池宴饯辛子赋得科斗子》:

临池见科斗,羡尔乐有余。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4](P303)

在某次为人送别分题创作中,作者分到的题目是科斗子,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蝌蚪,所以写了这首诗。全诗仅六句,前四句专心咏蝌蚪,似乎与送别无关;可是再最后两句,作者却突发奇想,由蝌蚪想到了古代的蝌蚪文,说将行之人也许将来可以用蝌蚪文给我写封信吧。不仅体现出惜别之情,而且妙趣横生。

以上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先集中咏物,然后转而写送别,在写送别时还能扣住前面的咏物部分,使得两部分的内容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二种,在咏物中已渲染了离别之情,从而为后面内容奠定了基础,使得两部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4](P309)

此诗共18句,在前14句的咏物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已经尽力渲染了离别之情,如“路傍一日几人别”“关东尺书醉懒题”都是典型的句子。正因为如此,当作者在后面写送别时,彼此之间的过渡就非常自然贴切。又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4](P341)

此诗在咏物时尽力渲染了胡笳“声最悲”的一面,从而为后面的送别打下了伤感的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与其类似的还有《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就结构而言,这样三首诗歌虽然仍可分为咏物和送别两个部分,但两部分有共同的感情基调,较前一种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种,有些诗歌中咏物与送别的内容逐渐融为一体,甚至难以划分。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P217)

大致来说,前面十句属于咏物,基本上都是表现轮台的奇异雪景和雪后天气的奇寒;后八句从“中军置酒饮归客”转入送别,但仍多次写到雪,“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等。在这里,雪不仅是送别的环境,也是送别时在诸人心头涌起的无限怅惘之情。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的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4](P331)

此诗前六句勉强可以看作是对轮台的吟咏,但其重点还是写封常清出师的原因,也就是这次送别的原因。在后面表现封常清出师的过程中,中间又夹入了一些相关的描写,“虏塞兵气”四句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萧杀和恐怖,而且表现了大雪奇寒的天气特征。这部分应该也是咏物的部分。在全诗的最后,诗人再次写到送别,祝愿大军旗开得胜,封常清能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在这首诗中,咏物和送别的部分互相交织,彼此已经融合在一起了。笔者甚至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已经超越了赋物送人诗的容忍限度。

需要说明的是,岑参还有一首《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跟前面论及的13首诗都不一致:

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4](P536)

此诗紧扣所分的题目“孤岛石”来吟咏,当然也是一首咏物诗,并没有明显的送别成分。就最后两句“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而言,仍可以看作是咏孤岛石。诗人借《诗经》中的典故不仅赞美了石头的坚贞,而且想像月光映照下的一幅美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君”理解为将要离开的李卿,则后二句亦可理解为对友情的忠贞,并且致以良好的祝愿。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解释充其量只能表明后两句具有双关的意蕴。

总而言之,在岑参的这些诗歌中,几乎都能将咏物和送别结合在一起,少数作品甚至达到彼此交织的地步,具有很高的水平。

四、代表赋物送人诗的成就

赋物送人诗只是一个很小的诗歌类别,本身作品就不多。尽管《文苑英华》中的56首“赋物送人诗”中并无岑参之作,但他的诗歌成就更高,成为这类作品中的精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相对于此前和同时的诗人,岑参的赋物送人诗数量最多。从现有的文献看,最早的赋物送人诗见于隋代诗人笔下。即便是到了盛唐,这样的作品也不多。就其中作品较多的几位诗人来说,张九龄有《窦校书见饯得云中辨江树》《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送姚评事入蜀各赋一物得卜肆》3首,前者为张九龄被饯送时所作,后两首才是真正的送人之作。李白有《题瓜洲新河饯祖叔舍人贲》《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赤壁歌送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佂君(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灞陵行送别(长安)》和《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等11首。高适有《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赋得还山吟赠沈四山人》《双六头赋送李参军》等4首。此外,除了王翰、李颀各有个别作品外就很难见到了。与这些人相比,岑参一人今存尚有14首之多,这个数量不仅远远超过张九龄和高适,甚至比“一斗诗百篇”的主人公李白还要多。作品数量最多,不仅表明岑参多次参加赋物送人诗的创作,而且也表明他非常重视这类创作。

其二,相对于其余诗人,岑参的赋物送人诗成就最高。相对于上面所说的诸人,岑参的赋物送人诗在艺术价值也是最高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岑参的14首作品中,除了《赋得孤岛石送李卿(分得离字)》因为兼顾分题和分韵两方面的限制,没能在诗中表现出送别之意外,其余13首皆能将咏物和送别两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并且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于这些作品,前人已有一些赞誉。对于《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一诗,笔者在上节已指出其在咏物和送别两方面关系非常密切,具有统一的感情基调。《岑嘉州诗笺注》引用了以下两种评价:

王夫之《唐诗评选》:“四用胡笳,各不相承,有如重见叠出,两端绪一如贯珠,腕下岂无神力?”

吴瑞荣《唐诗笺要》:“短章四见胡笳,不言地险,已凄然欲绝,与王维《答张五》四见终字,随笔拈弄,皆觉奇情缭绕。”[4](P343)

虽然王、吴二人立足的角度跟本文不同,但通过他们的分析,都能看出对该诗前后两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如贯珠”“凄然欲绝”的肯定。又如对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笔者在上节认为,该诗已超越了咏物与送别两结合的模式,将两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彼此关系更加密切。《岑嘉州诗笺注》引用了以下三种评价: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云间唐陈彝称此诗韵凡八转,如赤骥过九折坂,履险若平,足不一蹶。可谓知音。”

清毛先舒《诗辩坻》:“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达夫、子美所及。”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悲壮语易易耳,于矞皇中见悲壮则难,于苍劲中见之则难之难。”[4](P334)

这三种评价尽管没有涉及咏物与送别这样的主题问题,都是侧重对岑参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但透过这些评价,我们仍能体会到他们对该诗咏物与送别能够浑然一体的认定。

相比之下,岑参之前虽然已有能将咏物与送别结合在一起的佳作,但数量很少。高适有4首,别集收录的3首还比较好,从敦煌文献中辑录的《双六头赋送李参军》就比较差了。特别是诗名最大的李白,虽然有11首这样的作品,有的写得很精彩,如《灞陵行送别(长安)》《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等,但也有些作品水平较低,甚至被怀疑为伪作。如《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兮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一作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一作日)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7](P1092-1096)

在此诗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集评”:

严评本载明人批:“语多浅俗,谓非太白作,信然。此起四句犹可,起四句气象凌霄,神彩夺目。”

其下“备考”又列举了两种否定的观点:

萧曰:“此篇似非太白作,今附卷末。”

朱谏《李诗辨疑》卷上:“意(鄙)不甚鄙,辞则未为稳当,皆牵强生硬。末云‘他年来访南山老’所言南山老者,不知其为谁也,李白未尝有此称。为此诗者,恐自称耳。今亦无可考矣。以之污白则未可。”[7](P1097)

除了此诗,被后世学者怀疑为伪作的尚有《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赤壁歌送别(江夏)》《灞陵行送别(长安)》《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一共6首,超过总数的一半。之所以如此,除了不能排除有伪作参入的可能,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作品是在为人饯别的宴席上完成,时间仓促,缺少修改、润色和打磨。可是,岑参的作品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却没有李白诗歌的那些缺点,在艺术上是很大的进步。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岑参的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别集流传的,未必是当时即席创作的原貌,应该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润色,甚至有些不如意的诗歌压根就没有收入。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可能,以现存的作品来看,岑参的这诗四首作品无疑最能代表唐代赋物送人诗的成就。

其三,岑参之后,赋物送人诗由于缺少创新而走向消歇。相对于盛唐,中唐赋物送人诗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在艺术上缺少变化。《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五收录的赋物送人诗共有56首,其中属于中唐的就有41首,占总数的73%。其作者正是以“大历十才子”以及释皎然、权德舆、刘商等人,表明中唐赋物送人诗的创作数量远远超过此前。不过,中唐的作品虽多,但在艺术上并没有发展和创新。即以其中最负盛名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来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8](P1450)

此诗虽然出色,但前人关注的大都是前部分对古原草的吟咏,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神来之笔,至于后面的送别部分,则反倒不受关注了。平心而论,此诗的后部分能紧扣前面所咏古原草的形象,并且巧用《楚辞》中的典故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其实也很精彩。可是,此诗在表现咏物和送别时主要还是继承了盛唐人的做法,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其余诗人的赋物送人诗也许没有白居易此诗精彩,但在继承盛唐诗人的做法上却是一致的。这些作品在表达咏物与送别两方面内容的结合上只能达到岑参诗歌的一般水平,至于岑参那种能将两方面内容融为一体的作品,在中唐诗人笔下并没有再出现过。

到了晚唐五代,赋物送人诗创作走向衰落,从此不可逆转。到了明代,不少人甚至对这样的创作方式很陌生了。明宋濂《题越士饯行卷后》云:

古之人送别,多发为声诗,以致期望祝规之意,而唐为尤盛。然其为辞,托物以喻,盖得夫比兴之义为多。故有以所送人姓氏、古今事而命题者,如释皎然饯颜逸得《晋先传》是已;有即景比物而造题者,如刘商送别而月下闻蛩,王符[拊]别故人得凌云独鹤是已;有同赋古人诗以为题者,如骆宾王送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刘斌送刘散员赋得“好鸟鸣高枝”是已;有以故迹而分题者,如卢纶送杨宗德归徐州幕得彭祖楼、郎士元送李惠游吴得长洲苑是已;有各探一物而遂作题者,如张九龄饯梁明府得荷叶、何包[包何]送孟儒卿得秤、钱起送客得油席帽是已;如此者不一而足,见诸传记,盖斑斑可考也。今观越中人士送金征君诗,皆用越之名山旧迹立题以送其行,其殆取法于卢纶、郎士元者欤!或者病其无所据,予遂历疏其故而系于诗之左方,以为越人解嘲,殊不自知其辞之芜且拙也。[9](P2087)

宋濂的这篇序言,不仅回顾了唐代赋物送人诗的基本状况,而且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明初的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赋物送人诗这样一种类别了,所以宋濂不得不写这篇序告诉他们。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赋物送人诗的发展历史上,岑参也许并不是作品最多的人,但他却是创作成就最高的人。

猜你喜欢

咏物咏物诗岑参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山房春事(其二)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浅谈诗词鉴赏之咏物词的特色
又恨又爱是岑参
又爱又恨是岑参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