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教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之维

2022-02-19王诗雨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育人

赵 浚,王诗雨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169)

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态,指两位及以上的教师和教学助理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实现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实施教学活动[1](P12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协同教学不只是教师人数的叠加和教学任务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及其产物发挥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价值意蕴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大数据方法,探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内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服务等各要素间的协同机理和联动规律,采取有效性措施激发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提升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不仅是对时代之需的回应,而且是对教学本质的落实,更是对协同育人的发展。

(一)乘时代之风,顺应教学发展趋势

大数据推动各大领域的巨大变革与创新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社会最鲜明、最深刻的时代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开展协同教学,将大数据技术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顺应教学发展趋势,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与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开展协同教学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贴合教育对象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教育阶段分工明确,教育要素职责分明,难以激发协同合作的强大力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处理具备了全面、交互和即时的优势,有助于实现基于科学分工的全局和谐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客观优势开展协同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进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教学模式得以诞生。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联结、覆盖、研判、预测功能,增强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合作,实现对学生的多维把握和个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协同教学践行了国家教育方针,助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协同教学的理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这一模式进入我国后,呈现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展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协同教学的开展,为实施更为科学系统的协同教学提供了鲜明的政策指导。高校思政课积极回应大政方针的号召,充分吸纳协同合作的指导思想与技术理念,从而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和实际分工,对协同教学有了更加透彻的认知与了解。实施协同教学,不仅遵循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还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新模式,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式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教学理念、整合育人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提高决策系统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

(二)悟思政之重,打牢立德树人根基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态势和国家规划的整体布局为协同教学提供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纷繁庞杂的网络思潮,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甚至造成思想滑坡、信仰虚无的严重后果。开展协同教学,有助于打牢高校立德树人根基,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内生动力。

第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协同教学,有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大数据时代下自由传播的网络思潮良莠不齐,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价值困惑与道德滑坡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协同教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导向。高校紧紧以大学生为中心,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与思维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动态、社交热点,从而描摹出不同学生的“精准画像”,为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与技术支持。此外,高校还可以综合运用学校教务系统、后勤系统、教学系统等多方力量,采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形成协同合作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高校思政课开展协同教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激发改革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示着我国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改革与创新,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改革进程的关键环节。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部分教师政治觉悟不高,个性化教学意识落后;教学资源流通不畅,存在信息壁垒;教学手段依旧传统,未能跟上数字化步伐等。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全面搜集、海量存储、科学研判、精准分析功能,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迭代更新,打破资源壁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课堂教学与价值引导,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履教育之责,推进协同育人进程

近年来,随着“三全”育人战略不断推进,“打好整体战、出好组合拳、奏响协同育人交响乐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共识”[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协同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协同育人进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协同教学,助力发挥合力育人的最大效应,完善协同育人格局。目前,协同育人进程稳步推进,有焦点无界限的协同育人体系不断拓展。高校协同育人划分为“双元制”和“多元制”,表现为学校与校内系统、其他院校、相关企业、地方政府以及研究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以构建学科融合、产学联盟、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所联合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握时代脉搏,进行相应的协同教学探索。联合高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联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研协同研究与前沿教学改革;组建学科合作联盟,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过程与观念的同向同行;创设资源共享联盟、人才共创联盟、本硕博贯通培养联盟等,推动协同育人外延与内涵的双重扩展。这些都为协同育人格局的最终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实践参考与前沿指导。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开展,是推进协同育人进程的题中之义,也是完善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由之路。

其二,开展协同教学,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数据的创造与传播方式有限,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广泛共享与合理配置。高校思政课遭遇各大院校、领域之间的数据壁垒,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存在缺位问题。大数据时代,高校利用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优势,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服务上实现协同发力,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如利用帮带协同模式,使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利用网络与前端学习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通过异地同堂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利用虚拟班级协同模式,使不同地域或学校的学生跨越现实空间的阻隔,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海量资源或在虚拟场域内共同学习和进行研讨等。总而言之,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协同教学,能够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合理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程度地贴合实际情况,消除教育的地区壁垒,最终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顺应时代的发展,中观上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微观上促进协同育人进程的完善。然而,用大数据技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新模式,在主体、内容、手段、服务的协同建设上还面临一些发展困境。

(一)多元化与离散化的教学主体之困

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体起着引导和助推协同教学的首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工作,通过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科学理论和价值观念。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协同教学的新趋势,教学主体也呈现出广泛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但主体间并未形成良好的集约效果,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第一,多元教学主体活跃,模糊角色界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崭新环境,教师群体不再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趋多元活跃。当前,教育主体包括高校教师、机构教师、线上教育教师、兼职非正式教师、网络博主等多种类型,并且各个类型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合,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边界呈现出日益模糊的趋势。同时,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还将具有共同知识需求的群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络社群组织或是特定知识信息平台,如微博话题、豆瓣小组等,这类自建网络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影响人数不断增加,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动,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大数据互联的背景之下,个体与群体智慧如何实现集约联结,各大教育主体如何实现协作互通,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协同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二,教师个性教学观念薄弱,弱化教学效果。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担任知识的掌握者和传递者,学生则作为接收者和理解者,二者具有明确的非对称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教育方式: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使得网络环境中的每个人都能接收海量的知识信息,实现自由表达与自我教育,课堂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来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非对称性由此开始解除。“满足客体适应社会、享受和发展等需要是教育效果最突出的呈现”[5](P1),数字化时代下的大学生拥有多种的信息渠道和强烈的自我精神,期望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的个性化教学观尚不突出,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还不够熟练灵活,他们未能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偏好、行为方式,难以树立精准化教学、定制式服务、针对性引导的科学意识。其结果是,教育主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教育对象需求脱节,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权威性减弱,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共享化、分散化的教学资源之困

教学资源为教学主体开展协同教学提供基础性保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资源以非结构化、超大存量、复杂多元的数据为载体,主要呈现学生真实需求与思想动态、教育前沿问题与发展方向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基础。目前教学资源的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陷于碎片化与分散化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教学资源丰富开放,形成共享场域。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了各类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形成了迅速流动的资源共享场域,并使得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的特征。第一,资源的跨群体共享。借助于新兴的网络渠道和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主体相互联结,加速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高校之间、社会组织之间的跨群体合作步伐,各类资源得以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当中并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二,资源的跨时间共享。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和思想动态都可以依托手机、校园网、社交软件等介质形成庞大的数据网络,并实现实时的传输与分享,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参考资源。第三,资源的跨空间共享。数据网络平台利用地理精准定位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整合,打破了空间限制,能促进高校内部、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教学的发展,完善协同育人模式。

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分散,路径尚未聚合。教育资源的释放与流动虽已构建了自由的共享场域,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未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仍然以“漫灌式”的集体泛化教学为主。囿于岗位设置、机制欠缺、主观认识、技术壁垒等因素,各类可资参照的教育资源分散,并产生资源壁垒,思政课教师因此无法直接获得广泛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受阻。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尚未形成聚合的协同教学路径。受到传统“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在培养方案与建设规划上过度重视理工专业和实践本领,而疏于对学生人格心理的教育与培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高校难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在立德树人的宗旨下呈现出内容一体、相互融合、递进发展的良好趋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化、失衡化的教学手段之困

教育主体在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进程中,需要借助特定教学手段以推动协同教学的开展。教学手段指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信息化、科学化、数据化手段方式的总称,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日益人性化、体系化、精确化,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使用不当、耦合不足的情况。

第一,技术融入课堂,而使科学本质与人文本质分离。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新一轮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融合,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涵盖视频音频、人机互动、VR体验等多种形式。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愈发深入,推动了思政课的现代化转型。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6](P1),从技术的角度视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至善之用,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满足教学的现代化需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过度使用信息技术会使得科学本质与人文本质分离,导致技术支配教育而非融合教育的情况。教师从理论“教育者”变为了多媒体“放映员”,学生对绚丽多彩、流于表面的技术应用兴致勃勃,却视渊深广博的课堂教学内容如过眼浮云,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新式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环节如何进行全要素的耦合,仍然需要深入的思考与完善。

第二,数据载入课堂,但信息管理和保护意识薄弱。大数据技术使海量的数据信息得以高效采集和精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拥有了同步指导性、动态预测性和持久追踪性。然而,数据的过度采集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隐私侵犯、智能依赖和技术异化的伦理困局。首先,当前各大高校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充分了解,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其各种行为数据进行挖掘、收集与分析,却缺乏清晰的数据使用伦理边界,造成严峻的隐私伦理挑战。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过度强调大数据分析,会使得人对数据产生依赖和崇拜心理,教学更多会被数据主导,失去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再者,大数据时代诱发的数据泛滥和滥用风险,同样可能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未来引发技术异化现象的可能性极大,威胁到人的自由和发展。

(四)革新化与滞后化的教学服务之困

良好的教学服务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过程的根本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服务主要包括具体的教育APP产品和宏观的体系保障服务。目前的教学服务产品种类丰富,技术先进,但是未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协同教学体系建设仍有不足。

第一,技术服务的片面化、单一化问题突出。目前,市面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术产品种类繁多,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然而,许多供给企业只是从技术角度对产品进行设计与更新,对于教育产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融合效果关注较少;高校自身缺乏对技术服务特殊化的改进,导致其个性化时代性不足,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往往沦为“点名工具”。技术开发者只是在产品中提供了分散的知识延展、单一的课堂互动以及滞后的课程资源等,并没有切实满足大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社交、查询、科研、技术等需求,技术服务并没有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帮手,尚未形成集课堂、科研、活动、心理、网络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协同教学模式。如何促进技术与教学的高效融合,以促进多样功能的合理化嵌入与发挥,促进多元服务的实现和冗余服务的去除,仍是需要深度思索的问题。

第二,体系服务的模糊化与滞后化趋势明显。对于宏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体系的建设仍然十分欠缺。一方面,体系建设尚未形成明晰的课程协同育人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对接互通困难,未能形成配套的内容承接链;各个教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缺少一脉相承的统筹衔接,出现了教学断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尚未实现最优化融合,无法与学习者的需求全契合;校际共育、家校共育、校企共育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战略布局和稳定的智慧输入和更新。各大高校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后进理念的更新和实践指导。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优化路径

摆脱协同教学模式困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系统内各要素的通力合作。为此,高校思政课应革新教学主体、共享资源服务、创新方法手段、探索智慧协同体系,助力学生的现代性发展和全方面成长。

(一)优化队伍协同,实现主体重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持续推进,首要需要解决的是教学主体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推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的关键在于主体协同。

第一,打造多师型课堂,创设社区型场景。大数据时代下知识多元流动催生多元教育主体,冲击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面临新的洗牌契机,聚合群体性智慧,实现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全覆盖和全贯通。其一,创建多师型课堂模式。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高校应该广纳人才,让优质师资力量在教学中施展才能,共享群体智慧,促进大数据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创新融合。“坚持‘联合攻关’的团队建设模式,着重推进‘理论名家+授课专家+教学骨干+青年教师’的团队协同建设”[8]。如专设教师网络研修班,聚合教育团队智慧,提高总体教学水平;进行课堂教学实时录播,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学效果以形成课堂反思供教师群体借鉴;创建集云端课堂、菜单课堂、私人课堂一体的教学平台,以促进教学智慧的集中与创新。其二,创设社区型教育场景。身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变,主体意识增强,隐私观念强化,在网络和现实舆论中容易人云亦云。而教师很难通过寻常的观察与交流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深入学生群体中带来有效的价值引导。面对这种复杂微妙的情形,高校可以在线下培养和选举学生代表,营造具有示范效应、聚焦效应、同伴效应的特定教育场景;在线上则发挥正向网络大咖的感召力,创设积极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降低学生的对抗性与警惕性,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流动与传播,助力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二,更新个性化理念,促进自我式革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思想观念能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树立个性化教学的时代理念,在满足大学生认知需求与期待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自我革新。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一,通过可量化的数据模型及时了解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行为情况,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其二,综合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大数据与课堂教学的联动,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其三,举办一系列研讨会、远程培训、网络课堂、工作坊研修等活动,为教师群体共同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交流教育智慧提供恰当的平台,把握学生的共同特点,切实解决教学的实践困惑,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铸魂能力。

(二)加速资源协同,打破数据壁垒

要想使多元优化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协同教学成效,必须以丰富开放、契合充分的教学资源供给为基础。高校思政课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精度,以推进资源协同。

从宏微协同层面,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以整合资源。摆脱思政课教育资源的分散化困境,需要立足于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思,针对不同地方区域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资源整合方案。其一,利用大数据的全面采集和科学分析功能,汇集各类教师信息库、学生信息库、案例信息库等资源,打造规模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从而打破数据壁垒,真正实现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共享,促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的开展。其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协同教学,也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优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提升,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大高校应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之上,挖掘专业课程、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科学合理的多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树立为社会主义培养专业人才的育人方向。

从微观教学层面,提供定制化方案以提高资源精度。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高速发展的技术优势,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跟踪和采集的基础之上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高资源的精准度,形成用户精准图像和可视化模型,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握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制定“专属”学习方案,实现“内容定制化”。同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数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教育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完成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实现“过程定制化”。此外,利用大数据的全面搜集与动态反馈功能,对学生的受教育效果进行监测与分析,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案的改进并将其载入到数据库中做出优化,提高资源的再生率,最终实现“效果定制化”。

(三)力促人机协同,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主体在使用教育资源开展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技术手段,以人为根本元素和出发点。教学的焦点应该回到教学本体,并对数据运用限度进行合理地控制,以此促进人机的立体协同。

第一,关注焦点从技术到教学。大数据时代,技术融入课堂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在迎合时代潮流的同时,高校思政课需要厘清数据依赖、依托的关系,将关注焦点由技术转移到教学本身,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到铸魂的提升。一方面是要明确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和弱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虽然能够利用其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但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不可能全面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之中。高校思政课应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嵌入信息技术手段,达到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的效果。另一方面,开发大数据技术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协同性功能,借助技术力量营造知识共创共享的学习氛围,实现学习思维和教学节奏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利用大数据技术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打造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情境。推进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合作教学,依托慕课、尔雅、学习通等多种平台建立云课堂或泛课堂,满足学习需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二,认知态度从忽视数据泛滥到注重数据伦理。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也带来了数据泛滥与数据滥用的严峻挑战。高校需要强化管理要素在协同教学系统中的作用,促进数据的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和运用。一方面是加强对思政课堂数据的搜集管理。高校要充分抓住大数据的互联互通特点,从学工处、教务处、信息办搜集校园网、校园监控、学习APP中的各项数据,形成数据传输链条,实现对课堂数据流的闭环管理。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出勤、作业、考试、答疑数据,并运用大数据的整理功能形成云档案,从而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是强化对思政课堂数据的安全管理。当前,课堂数据的搜集过程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存在重大的数据泄露隐患,高校不能步入数据陷阱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相背而行。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数据的安全性,开发电子身份、档案隐藏、数字加密等技术,加强对师生隐私数据、机密数据、重大数据的特殊管理,并且建立数据应用的电子许可制度和监督体系,强化伦理关切,合理使用大数据。

(四)推进模式协同,完善服务供给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效果最优化,最终依托于优质教学服务的有力保障。优质的教学服务可以有机衔接教学主体、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使其在遵循协同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最大化。

第一,完善智慧性服务平台。大数据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开展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服务也应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对教育对象学习特点、思想动态、兴趣需求的精准动态把握。“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真实地反映人的精神需要”[9],高校应该加快对智慧型服务平台的创建与完善,为大学生提供多途径扩散、多平台展示、多载体供给的教学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一方面是提供知识服务。要加快线上平台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聚焦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高校可在现有校园局域网的帮助下联结学习通、易班、数字图书馆、云班课等在线平台,打造功能强大的智慧服务平台,涵盖课程观看、感悟交流、习题回顾、课件下载、考试模拟等多种学习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性服务供给。高校可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消费行为、社交行为、运动行为等,全面发掘大学生的考证考研、交友恋爱、兴趣培养、健身运动等潜在需求,从而拓宽服务平台的覆盖与渠道领域,真正建立以服务平台为载体、以知识为介质、以育人为目的的师生共融、共通、协同教学模式。

第二,创构融合性服务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融合性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再生和生态的良性发展。其一,建立广泛明晰的课程协同育人网络。实现协同教学网络的全覆盖,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延的扩展;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共享平台,推进跨学科、跨学段、跨时空、跨部门的教育战略布局;提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梯度衔接服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建设集政府、高校、家庭、企业等子系统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增进系统内各要素的组合优化;最终建立人人皆可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使用知识的开放式教育系统。其二,建设稳定平衡的教学“智库”。智库机制的设计,应以教育图谱的前瞻策划为首要任务,促进对后进的培育与重组,增强教育物资的扶助支持、教育理念的革新突破、教育管理的数据共享,共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前沿理念、实践的新生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