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2-19张二军姜大为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时代

张二军,姜大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 123000)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大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切实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谁来做、怎么做、为谁做”的核心问题。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其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治党治国的重要途径,要在党的领导下,从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成长的根本出发,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场,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头活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日益发展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将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3]。

高校与城市作为相互作用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两者具有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关系模式[4]。当下,我们国家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期,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在理念与实践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5]。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就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并自觉承担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建党百年来高校党建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新理念[7],明确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痛点,建立健全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并不断优化实现路径[8]。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几个特性

一是目标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各系统及子系统,虽然功能定位有所专精,发力领域有所侧重,但其最终目标和价值旨归是一致的,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协同促育人,通过协同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9]。

二是系统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相对明晰的边界,但又不封闭保守,而是与外界环境、其他体系进行着大量的互动联系、信息交换,并呈现越来越活跃的趋势。在体系内部的各系统及子系统,更是不断发生着融合、调整、进化、衍生。净化信息输入、优化信息传导、强化信息输出,这也是协同起到的作用之一。

三是机制协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要顺畅运行,有赖于体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科学的机制。在协同过程中,机制的重要性得以凸显。相对于刚性的体制、制度,机制的作用更为精细、微观,协同效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机制来协调,系统及子系统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科学的机制,可以使系统增强自适应性,在外部和内部发生变化时自动、迅速地做出反应,灵活调整策略和措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计科学的协同机制。

四是合作优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各系统及子系统,在体系被赋予资源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因提升本系统地位和为本系统争取更多资源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如是良性的,可营造比拼赶超、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但如果局部陷入恶性竞争,将对整体产生不利影响。合作优先性就是指在协同过程中,主张系统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隐含了竞争为辅的意味,同时为避免恶性竞争而调节系统间的关系。

五是作用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协同效应,已是经过对各系统产生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消长运算后得出的结果。换言之,如各系统产生的均为贡献值而非损耗值,那么体系在整体上必然呈现协同效应;任一子系统出现不协同,都将对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中,要特别注重整体效益,格外关注影响整体质量提升的短板弱项,促进各个局部均衡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需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类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具有丰富的类型,不仅指高校党建等内部系统的协同,同时也包括其他校内外关系等外部系统的协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这些内、外部环境和力量进行有效衔接,做到优势互补。城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目前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研究中体现得日趋紧密,二者相辅相成。对城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共轭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基本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必然要借鉴协同学等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协同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现代协同学的创立者德国科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发表相关著作。协同学认为,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只有实现配合、协同、补位,才能呈现有序状态,多种力量就能聚集成一个大大超过各自原先功能之和的总力量。反之,系统则会呈现无序状态,整体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甚至溃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方法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确保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充满活力[11]。协同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12]。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协同是必由之路。通过梳理国内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难发现,协同已成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关键之举[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5]。

(一)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时代前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正在实施并得以稳步运行的新时代育人工程,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环境,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其育人质量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育人体系的科学性和育人成员的专业性[7]。为此,建设一支具有新时代思维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协同教育理念,促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性[6]。

(三)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载体并结合具体实际进行优化创新,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同时更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激发各育人主体育人意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与参与者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与参与者的育人均衡,强化各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构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的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坚持政府为主导、高校为核心、家庭为基础的协同育人理念,以多方力量为支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举措,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以政府为主导,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的实施过程。政府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坚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守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的原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高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政府领导决策功能,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统筹与主导作用,积极为当地大学提供财政、技术和政策支持,不断学习先进的协同育人模式及育人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新队伍,形成协同育人新阵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凝聚师生主流思想意识,引导高校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努力把互联网最大的变量转化为协同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以高校为核心,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举措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主要阵地,应加强分类指导,筑牢党建根基,不断提升各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14]。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心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构建高校党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调高校职能部门、教育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内部教育资源,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各部门的力量,使各部门有机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优化、创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模式,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开展工作,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涌现的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作用突出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把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的各项“软指标”转变为日常工作的“硬约束”。

(三)以家庭为基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方向

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家庭教育是纽带和桥梁。学生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其自身发展及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要提高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圆。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采用聆听、感悟、渗透式的教育方法,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话语体系,以信任、交流、沟通、影响、传承的教育方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以时代楷模和传统文化为载体,注重文化育人。深化对时代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的学习和宣传,促进形成重德重善的家庭氛围。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以“我眼中的新时代”为主题的家庭活动,不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促进家庭主流观念意识的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四)以多方力量为支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

坚持以高校党建工作为主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存,多方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高校应设置好相关职能机构,加强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联性,负责学校现有各部门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和“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的工作协调,掌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就高校内部环境而言,高校校级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实施者,各二级学院、基层学生组织及学生个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就高校外部环境来说,政府及各类社会资源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多方互动,多方共治,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加强和改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开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整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形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构想。

六、结 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生命线,内化于各方实施主体的整体协同机制之下,外化于各方参与主体的现实行动之中。在“大思政”格局和协同育人理念背景下,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选择。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结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实践,整合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最优化的育人路径。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HANDS OFF THE WHEEL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