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中尽显“英雄”本色,课堂上感悟“人性”之美
2022-02-19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雷丽琼
文/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雷丽琼
执教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有一种久违的满足感。因为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听课的老师一起经历了感动的40 分钟。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学生,也许是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学生,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学生,我哽咽了,学生们久久沉浸于课堂无法自拔,听课老师也纷纷点赞这堂课上得不错,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课后,我细细反思,自我感觉有几处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读思结合,读中收获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尤其有特色。比如第12 自然: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该段描写了船被撞漏的危急时刻,面对船上混乱的场景,哈尔威船长从容下达了第一道命令时的情景。船长话中只有短短二十一个字,里面包含了四个指令,简洁而又清晰。前后两个感叹句凸显了船长的临危不惧、从容镇静、遇事果敢的品质。“必须”一词,表现了船长救人的决心,也给了在场所有人极大的信心。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读好对话,尤其是读好船长的语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转换角色,揣摩心境;借助环境,想象画面;抓住短句,留心标点,通过练习读、个别读、分组读、师生读,读出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忠于职守、绅士风度。整堂课因为在“读”字上足了功夫,所以,课堂教学出现了勃勃生机,学生们形式各样的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反复点击,感悟英雄,定格心中
悬念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自然而然,我引领学生们将目光聚焦在“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重点句子上,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不解找到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交流汇报时,学生们各抒己见,随之一幅幅画面立体地展现开来:学生们也随着哈尔威一起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用“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声”;和哈尔威一起决定“必须把60 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和哈尔威一样“他把自己给忘了”“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每一幅画面学习结束时,我和学生们都一起点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重点句子。学生们在对“第一道命令””第二道命令”“与船同沉”三个画面的品读、思考、讨论中,情感由感动到震撼,再到敬仰,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也由书本到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形象,越来越高大,最后定格在了每个读者的心中。
三、关注生命,以为人本,绽放光彩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范例。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作者雨果最后以一个悲剧的结局让哈尔威形象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但我个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是非要选择与船同沉,非要牺牲个人生命才是英雄。所以接下来,我给学生抛下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哈尔威船长不与船同沉,他还是英雄吗?是不是一定要牺牲了性命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他们联系“当前的疫情抗击战”,联系“前段时间痛失的两位中科院院士”,联想到刚升上太空的“神州十二号”,谈到像这些抗击在疫情最前沿的医护工者、社区工作人员,为国家人民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航天人,他们的生命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从而意识到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最大的光彩。
纵观本节课,教学主线非常清晰,整个教学设计和课堂流程比较顺序。课堂以作者雨果对哈尔威船长的评价为线索,围绕哈尔威船长的言行展开学习,人物的品质在一次次朗读中已深入人心。最后“写话练习”环节让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去,做到一课一得,这也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