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2.0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2022-02-19梅春灵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容信息技术音乐

梅春灵

音乐作为主体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作曲家通过作品与作品诠释者进行艺术沟通,是将人与人的感情紧紧联系于一起的艺术。信息技术2.0 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应有其创新之处,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在趣味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形成美育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主观能动性,应用现有条件,结合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课程教学环境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形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为学生的天赋插上翅膀,培养其个性化音乐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将教育学生美和善的艺术能力融入课堂设计之中[1]。

由于“惯性”使然,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仅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缺乏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反复讲,反复教,学生思路僵化,在追求音乐能力的路上越走越窄,主动性越来越差。过去,教师将知识系统信息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课堂设计改革创新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教师要基于互联网大资源观念,形成知识关系图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转变教育资源观。教师作为课堂主要引导者,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站在专业角度进行备课,但可能缺乏科学的教育资源观,学生从专业化的课堂中汲取的内容有限,课堂教学变成单向知识讲解,无法形成知识图谱。在“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下,任课教师要与先进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构建更科学的知识图谱,形成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给学生带来新的艺术感受,将知识串联起来,点燃学生智慧。

(二)明确课堂主体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远比听教师讲深刻,同时这种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重引导、多启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前一堂课末,教师对于下一节课要教授的内容要完成基本背景、主题等知识的介绍,并通过信息技术预留作业:学生自主歌唱,完成录音,自主探究歌曲演唱方法,并通过教学软件实时传输至教师数据库中。教师可以在线对其进行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上、中、下三种层次录音作业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探讨歌曲演唱中的缺陷,分析学生的共性不足,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在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也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体会音乐具有的情感,互相交流,深层次地体会音乐具有的节奏、韵律、曲调、力度等音乐特质,感受音乐传达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中蕴含的较为抽象的音乐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想法,使其形成共识,提高音乐素养。比如在教学《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时,教师让学生在教学软件中描述歌曲里的景象,再让学生节选印象深刻的音乐片段,通过画图、文字描述等方式演绎出来,实时上传,供大家交流,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想象,形成对音乐所刻画场景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组织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往乐理知识教学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新鲜的、充满刺激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具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平板电脑、手机实时互联,实时上传课件中的图片、视频与学生课堂搜集到的内容,让多媒体投影“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及时表达自己想法,提升音乐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时互联的功能,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学习趣味性大大提高。例如:在对“前倚音”的课堂教学中,挑选《白毛女》选段,通过PPT 将“前倚音”节选片段展现出来,进行示范演唱,通过不断教学,让学生能自主演唱。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该选段的改编曲目,并进行模仿改编,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改编内容将改编曲目演唱出来,让学生反复体会改编后与改编前的变化。通过节选音谱与原音谱对比引出“前倚音”概念,比较原曲及改编唱腔的变化,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前倚音”。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全神贯注,有很高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二)注重组织教学

一节生动的音乐课堂就像完成一首优美的乐曲,要通过教学组织设计“开堂”“衔接”“结尾”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乐曲那样积极地参与进来。在课堂设计中要根据不同课堂目的,对课堂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将本节课重难点生动地融入课堂内容设计之中。

“开堂”生动活泼,紧紧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课程平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作品背景搜集,了解课本内容的背景故事,再根据课前测问卷的答卷情况,微视频课件、课前导学微视频的学习情况等,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观察学生对于作品的掌握情况,积极调整课堂内容,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能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分析,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衔接”要自然,课堂内容要衔接有序。教师往往对于作品风格有基于自身的认知,应在“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下搜索作品相关信息,形成对于作品风格完善的认识,仔细进行分析比对,在课堂设计中依靠对作品的理解,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图谱。比如:教学自然小调时,教师一上课就介绍自然小调的发展背景,基于对自然小调风格的理解,阐明自然小调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与自然大调的内容比对,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架。同时,设置随机课堂测试,在课堂考评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运用教学软件对学生考评数据进行分析收集,明确学生存在的知识盲区,完善学生对于曲目的认知,让学生完成知识内容的架构衔接[3]。

“结尾”要精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首曲目往往蕴含着作曲家的感情寄托,音乐课程设计结尾也应有教学寄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播放本节教学内容代表曲目,也可以播放同本节课相同风格的课外曲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应用信息技术寻找相关风格的作品或其他蕴含本节课作曲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形成音乐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三)实现分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是灵活生动的,要根据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实现分层教学。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学生表现情况的数据,课前测问卷的答卷情况,微视频课件、课前导学微视频等基础数据,以及课后基础练习的数据,完成学生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教学软件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沟通交流,强化教学创新

(一)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师生沟通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形成开放合作式的学习环境[4]。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课内讨论小组,通过使用课堂派等教学平台,将分组情况、学生表现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和直观表达,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比如举办团队合唱比赛、小组歌曲创新大赛,设置课堂问题随机抢答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生生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应用教学软件比如班级优化大师,对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随堂点赞,对课堂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单独提醒。通过教学软件同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既能保护学生自尊心,又达到了维护课堂秩序的目的。

(二)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音乐能力的构建离不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天马行空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梦想成为歌星、作曲家,但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电脑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填谱,然后教师来加以改正引导,从而形成一些简单的小片段,激发学生个体创作思维,让知识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地发挥学生发自主创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后,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软件创作歌曲。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创作出一定水平的歌曲,充分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四、提升音乐审美,树立正确观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主流社会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审美意识是个体主观社会价值取向的组成部分,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成为新教学环境下的一大难点。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面对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缺乏正确的评判能力,容易误入歧途。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热爱生活的优秀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对学生喜爱的、健康的作品进行搜集,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掌握学生的音乐偏好,并且依据数据分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利用一些既能够让学生喜爱,又具有高雅品位的音乐作品,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思路,以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为主,同时也不排斥流行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大量搜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听、练、对比中领略传统音乐作品淡雅、幽静之美,民族音乐作品古典、挺秀之美,流行音乐节奏明快、直抒胸臆之美等,形成健康的、科学的审美意识。

在信息技术2.0 背景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创新和调整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片面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觉上课是在看“电影”,无法正确认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注重引导,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明确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加强引导能力。又如,有些软件功能华而不实。诚然有些软件解决了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课堂秩序维护、师生沟通等,但这些软件也存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弊端,学生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软件使用上,从而忽视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软件时,合理引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灵活运用软件,最大化发挥其价值。再如,课外拓展内容过于繁杂,学生难以体会内容中心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引入课外内容,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也要根据学生需求与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拓展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循序渐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需要经过广大教师长期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课堂新模式。

猜你喜欢

内容信息技术音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主要内容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