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研究
2022-02-19仲兆香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挂绿实验学校511399
仲兆香(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挂绿实验学校 511399)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知识教育是要唤起学生的社会行动意志,感情教育是要调节并启发学生的感情,使其养成追求真理、奉行真理的感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乐观、开朗、坚毅的性格,培养学生具备自律、自信、自强的品质,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一、在班级管理中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随着生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增加、竞争压力的增大,很多中学生在生活、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交恐惧等。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拒绝上学、离家出走、自残、自杀、暴力行为,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其心理障碍,引导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具体来说可以归结如下。
1.抑郁、自闭心理
进入中学校园后,学习环境发生变化,部分中学生难以适应,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有的中学生家庭突发变故,如父母离婚、亲人去世等,从而变得抑郁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有的中学生因成绩下滑,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而变得抑郁。
2.以自我为中心
中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影响,凡事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会使很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中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厌学、逃课等现象也由此产生。同时,沉迷于网络世界也进一步导致中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甚至对现实生活抱有恐惧心理。
此外,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厌学、自残、自杀等,亟须班主任采取措施积极引导。
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时,不能靠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要进行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第一,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看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也是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人。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要看到学生80%的优点,帮助其克服20%的不足,促使其不断进步。
第二,班主任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学生都有“向师性”,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当其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自己时,教师的批评和引导就会是有效的,甚至教师偶然的过火行为也是能被原谅的。
第三,班主任要习惯于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言语文明、沉着镇定,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打击、不挖苦、不讽刺,即使学生有错误,也要给其解释的机会,不当众批评,给其留面子。
2.班主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第一,仔细观察,即班主任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患病而上课时精力不足,班主任要及时观察到,给予其体贴和关心,鼓励其病好后多复习之前的功课,多参加文体活动,增强其意志力。
第二,谈话法。班主任要亲自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想法,谈话的方式有多种,如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全班专题对话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班主任都要做好准备,注意谈话态度,并照顾到学生的感受。
3.组织活动创设积极的心育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极大,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环节。其中,班级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班级内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和谐、民主、上进的氛围,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班主任应多与学生谈心,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思想的片面性也会渐渐消除。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间的交流,心理距离近的学生往往无所不谈,心情舒畅,反之,若一个学生与班内的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就不可能愉快,就会处在孤独、抑郁当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对同学倾注真诚的爱,对同学抱有一颗宽容之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动同学,承担起自己的班级责任。
同时,班主任也要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如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引导学生交流意见、认识他人。记得在一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奋力拼搏,可总分排名比较落后,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不约而同的一脸沮丧。看到这种场景,笔者既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大家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高兴的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班主任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一些素质较低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合适,再加上部分家长自身的不良心理品质也会影响学生,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此,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有成就感。例如,笔者班上的一位学生,在家里比较任性,对立情绪严重,他的父亲也常常把“棍棒底下出孝子”挂在嘴边。当笔者与学生谈话时,他却哭着说家里人都不理解他,这说明他并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为此,笔者经常去他家里家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一段时间后,该生的心理逐渐稳定了,性格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四、结语
心理学家特尔曼曾说过,“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学历、智力等,而是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