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和思考
2022-02-19于兆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266408
于兆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 266408)
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对优美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图画异常敏感,因此也更容易进入美术创作状态之中。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应当利用集线条、色彩、图画元素于一身的儿童绘本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绘本图画的引领和带动下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富有美感的美术作品。
一、因材施教,优选绘本
每一个小学生的个人审美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对美术创作有极高的领悟力,无须教师指点,便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幅美术作品;而有的学生美术创作基础薄弱,对线条、颜色、图案搭配的认知能力较差,以至于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经常陷入创作瓶颈,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针对这两个不同的学生群体,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秉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原则,为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类型的儿童绘本,以此达到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针对美术创作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画内容简单、线条清晰、代入感强的绘本,让学生打牢美术创作基础,并在创作过程中逐步对颜色和画面架构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而针对美术创作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画内容复杂、线条多样化、构图精细的绘本,进而让这一学生群体能够通过临摹与鉴赏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
以教师选择绘本《没有耳朵的兔子》与《三只小猪》进行美术教学为例。《没有耳朵的兔子》绘本构图简单、线条清晰、颜色单一,整个构图框架易于理解,恰好适合于美术创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绘本过程中,能够快速模仿出图画中的一些场面和内容,像长耳朵兔子、短耳朵兔子、方耳朵兔子、圆耳朵兔子,还有那只没耳朵的兔子,由于这些兔子的外形及颜色一致,只是每只兔子的耳朵形状不同,当学生发现这一共同点以后,美术创作灵感将瞬间被激发出来,进而将绘本中的兔子形象快速地描绘出来。而《三只小猪》绘本的构图元素较为丰富,每一只小猪形象都经过精雕细琢,并且每一幅图画颜色多样、线条复杂,因此,该绘本更适合于美术创作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绘画知识,学生的审美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由此可以看出,合理选择儿童绘本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人审美素养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多样化的图画元素是儿童绘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构图元素较少的绘本,可以锻炼学生对线条与外形的敏感度,当学生融入绘本图画的情境之后,脑海中迸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完全是由简单的线条、简单的构图框架、简单的颜色搭配所生成,一旦这些简单的元素融合到一起,便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种构图元素较为简练的绘本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另外,在接触绘画元素较为复杂的绘本时,一些领悟力较高的学生所关注的重点并不在线条和颜色上面,而是直接聚焦在构图框架上面,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并且对线条、对颜色的敏感度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更易于探索和挖掘更具深度的绘画技巧。通过这种优选绘本的方法,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其美术创作欲望也将变得更加强烈。
二、模仿绘本,创意想象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外界的一些新鲜事物能够产生出更多新颖创意。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美术教师可以将儿童绘本作为教学载体与工具,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绘本中的图画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通过介绍、讲述、指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根据绘本图画内容创意出带有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为了体现作品的独特性,在学生模仿创作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原绘本中的图画内容进行创新与改进,并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美术潜质,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美术创作的自觉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美术创作氛围。
以《我们要去抓狗熊》的绘本故事为例。该绘本讲述的是父亲领着三个孩子过草地、经风雪、跨大河、钻丛林抓狗熊的故事,表现了三个小主人公的勇敢,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要爱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从该绘本的图画元素来看,从头到尾都出现了父亲和三个小主人公的身影,只不过他们猎熊历险的场景在实时发生变化。并且最重要的一点:绘本中的图画内容比较丰富,人物特点鲜明,线条勾勒难度较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美术创作欲望,教师可以从绘本中选择一幅图画场景,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针对图画的构成要素与绘画技巧予以详细讲授。比如,最小的孩子骑在爸爸的肩头,两个年龄较大的孩子紧紧跟在爸爸左右的一幕场景。这一场景的构图重点是四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表情:爸爸泰然处之,昂首挺胸,一路呵护和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孩子活泼可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姐姐在爸爸的身后手舞足蹈,又蹦又跳;而哥哥走在爸爸的前面,举起手中的树枝给大家带路,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教师可以围绕四个人的表情与动作讲授绘画技巧,然后再讲解颜色搭配与框架搭建。当学生进入创作状态以后,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对原创图画进行改进和创新,并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创意。有的学生专门在图画颜色上下功夫,改变了原创图画中的背景颜色与主人公衣服的颜色;有的学生在原创图画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白云、太阳、树木等元素,使图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的学生则在画面中加入了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同时还刻意对这些小动物的表情进行了细致刻画。
通过这种创意模仿的方法,学生的脑海中能够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美术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充分锻炼,这就为其日后创作更加复杂的美术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对教师来说,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展示绘本图画时,针对一些细节特征应当予以放大处理,即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片放大”功能,突出图画中的一些细节部位或者场景。比如,人物的脸部表情特征、行为动作特征等,这样一来学生将更容易抓住作画重点,这对绘画水平的提升将大有帮助。第二,学生在创意想象过程中,应当结合绘本图画内容,不得脱离原创图画的场景和意境,想象出的画面应当与原创图画的画面相得益彰、遥相呼应。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应当“点到为止”,即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与想象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绘本模仿效果。
三、故事导入,描绘场景
为了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绘画作品,教师可以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描绘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对绘画创作能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大凡人做一件事体,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味有了,才可以期必往前进……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最适,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业。”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仅可以创作出更多的高质量作品,同时,也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当以绘本故事为教学主线,用故事激发创作兴趣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
以《先左脚,再右脚》的绘本故事为例。在学生开始绘画创作之前,教师可以提炼出绘本中的一些重要场景,然后利用简短而精练的语言将故事的大致内容讲述出来,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将绘本中的某一个场景描绘出来。比如,该绘本所讲述的是“爷爷与巴比”的故事。爷爷是小巴比最好的“朋友”,在巴比刚刚学走路时,爷爷紧紧抓着巴比的手,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先左脚,再右脚。巴比长大以后,还是经常缠着爷爷,让爷爷讲小时候教他走路时讲过的故事。可是后来,爷爷生病了,甚至都认不出巴比,这时,巴比非常伤心,并且希望爷爷快点儿好起来。有一天,爷爷可以说话了,而巴比则像当初爷爷照顾他一样,精心照顾爷爷,而且还教爷爷走路,他模仿爷爷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爷爷“先左脚,再右脚”。最后,爷爷的身体恢复了往日的健康。当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在被故事内容深深吸引的同时,脑海中也会出现巴比与爷爷手挽手的温馨感人场面,这时学生可以用画笔将这幅场景描绘出来。由于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绘本信息,因此,学生的作画过程也将变得更加轻松。
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导入绘本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作画兴趣将被快速激发出来,尤其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完全集中在每一个故事场景上面。一旦脑海中积累了足够多的场景以后,这些场景也将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此,这种方法是启发学生绘画思维与审美意识的一条捷径。一方面,每一个绘本故事成为学生的绘画素材,不同的故事所构建出来的图画内容也明显不同;另一方面,这种带有故事性的绘画作品内容充实完整、构图元素丰富、蕴含的情感比较真实,所彰显出的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四、结语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给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教学工具,因此,教师应当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绘本图画所展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互动、和谐的美术创作氛围,在提高学生个人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