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探析
2022-02-19郭玮甘肃省秦安县千户初级中学741618
郭玮(甘肃省秦安县千户初级中学 741618)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家国情怀是一个人理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教育者应尽的义务。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该素养教育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爱国主义情感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间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现实所需。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家国情怀作为最质朴的爱国主义已然深入其中,成为重要的传承基因。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方面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主要可以分为五方面,即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崇高的祝愿和情感,是历史发展中永远不变的时代旋律和价值体现。同时,家国情怀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是历史学习者理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从一定程度上讲,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必须要让学生具备家国情怀素养。
二、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
家国情怀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与智育的目标相吻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应有之义。对此,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备课时考虑智育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容,构思知识点讲解方法,通过故事、史料、纪录片等方式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其次,教师间应加强互动交流,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关问题,相互启发,学习借鉴彼此的经验做法,不断创新和改进培养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究有效解决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效果。
2.灵活使用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是按历史时序编排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很多同类型、同性质的知识点可以用于比较,进而加深学生记忆。初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历史教材编排结构后,可结合教学需求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对历史全册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对各单元所涉及的重点问题做到了然于心,在备课时把知识点串联、对比,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古今时代的不同,从而增进学生的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应对历史间关联关系予以高度关注,尤其是要横向整合历史内容,即整合同一历史阶段的中外史实。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纵向整合的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与其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感受到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中国社会高速进步与发展的进程,期待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好,以此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3.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巧妙引入。初中历史教师需把特定历史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中,消除知识与学生的时空差,使学生感觉历史知识距离自己不是那么遥远。教师可通过教学情境引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承载爱国思想情感的视频资料,为学生真实展现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教师可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和“虎门销烟”等视频资料,使学生对鸦片、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坚定决心和不畏列强的精神品质。学生们在观看视频后,纷纷表达对列强的深度痛恨,以及对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深恶痛绝,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间有效激发了学生心中隐藏的家国情怀。
二是问题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对学生简单地传输概念,让学生机械地阅读和背诵教材,而是要从学科交叉和渗透的角度出发,根据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热爱国家和人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例如,在教学《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讲述的内容:北洋政府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斗争成果,在北洋政府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面貌,进步人士为了救亡图存再次进行革命,中国人民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件,等等。作为一名中学生,将来要承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重任,需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这些事件里代表人物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这样进行问题引导,如“为什么爆发了二次革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二次革命,从而得出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专政独裁、保护民主共和制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反映出在寻求救国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勇敢品质,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国家。
4.深挖历史资料
历史学科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上,还要拓展和发掘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初中历史教师应打破书本局限,带领学生发现其他学科暗含的历史资料。
例如,《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了北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懂得民族团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宋朝很多诗词对宋朝民族的矛盾冲突、战争演化进行了描述,这些诗词真实地记录了宋朝的有关事件内容,是具有说服力的文献和资料。例如,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达出了为国为民的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这首诗的内容,联系陆游的有关资料,借助该首诗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也可以将家乡的历史事迹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体会历史的厚重,感受历史就在自己身边。例如,笔者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点时,引入了家乡的历史知识:1935年,红二十五军进入秦安县千户镇,在县城南山击溃敌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随后继续北上翻越六盘山,与陕甘苏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劲旅。千户镇在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修建了“红二十五军过千户”雕塑,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弘扬他们的光荣传统。学生们听闻这样的故事,既感到新鲜,又感受到了革命力量就在自己身边,在放学后还主动到雕塑旁参观,阅读革命前辈的事迹,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表演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加活跃。初中历史教师应彻底转变原来灌输式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节课讲述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节课的内容,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伊藤博文、李鸿章、中国和日本高级外交官等,再现《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真实体会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和清王朝的腐朽,感受到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国主义已将侵略的矛头牢牢地指向了中国。通过表演可充分激发学生奋发前进的勇气和誓死改变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决心,使学生懂得落后只能挨打,只有努力崛起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再如,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游行口号”,并说明设计原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样的活动不但富有趣味,而且学生在设计口号前就必须熟知五四运动的背景、目的,也达到了良好的知识教育目标。
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中的关联关系、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6.教师言传身教
爱国是每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纽带。初中历史教师不但要承担起历史文化传承的任务,还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榜样。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杜绝面无表情的机械说课,而是应激情饱满地给学生还原历史的原貌,通过自己的情感来对历史态度进行准确诠释,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国一体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只有自己对国家充满浓浓深情,才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爱家、爱人民的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之材。
三、结语
在目前强调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采取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材结构、丰富教学方法、深挖历史资料、表演活动、教师言传身教等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途径,将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