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交易的财经证券投资类课程教学中学生投资心理、行为和结果反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
2022-02-19杨伟
杨 伟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都设置有金融和证券投资类相关课程。此类课程无论是专业核心课程还是专业必修课程或是专业选修课程,都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同,证券投资活动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让学生直接进行现实的证券投资实践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尽可能贴近实际,普遍以模拟证券交易平台作为教学补充,让学生通过模拟交易加深对金融市场及证券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在此类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是证券虚拟交易,但学生的虚拟投资行为依然表现出赌徒效应、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心理,部分学生的模拟投资行为及结果超出了课程教学范畴,对其日常行为模式及心理也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在专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投资心理与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传统金融学观点认为投资者心理并非妨碍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因素之一。过去30年,金融学的发展演进基于两个假设:“人们会做出理性决策”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存在偏差”。然而,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这些假设是不合理的。人们的行为似乎并不理性,而对于未来的预测也常出错,“经济决策中存在可预见的偏见”这种观点被金融学界接受程度一直较低。但自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开始,金融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投资者可能做出非理性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支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难免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但是传统金融学却认为人的行为与心理因素不相关。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指导投资者去做到使财富最大化。与此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人们在金融环境下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具体地说,它研究的是情绪和认知偏差如何影响金融决策、企业和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理论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包括以下几种:(1)过度自信。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掌控事件的能力。过度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错误估计和自负。前一个指的是人们对某事的概率分布范围估计得太过窄小,二者是指人们对自己抱有不现实的良好判断。(2)处置效应。避免懊悔及寻求自豪的心理倾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金融经济学家赫什·舍夫林和梅尔·斯塔特曼对于投资者心理行为进行的分析表明,避免懊悔、寻求自豪的心理导致了投资者往往过早套现盈利股票,而过久持有亏损股票。(3)风险感知偏差。包括赌资效应、风险回避效应、翻本效应和禀赋效应、认知失谐。赌资效应会导致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或者利润后,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风险回避效应及蛇咬效应,在遭受经济上的亏损后,人们会变得不太愿意冒险。翻本效应表现为赌输的人并非总是回避风险,而是寻求机会弥补之前的损失。禀赋效应表现为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格,进而希望以买入价更高的价格出售一件物品。认知失谐表现为在评估自我时,人们倾向于忽略、拒绝或者最小化任何与其自我正面形象产生冲突的信息。(4)决策框架。决策框架会影响投资者所做的选择,面对同一问题,如果采用不同的思维框架,投资者往往得出不一致的结论。(5)心理账户。表现为投资者通常会给金钱“贴标签”,对于“轻松赚的钱”和“辛苦赚的钱”会区别对待,进而影响投资行为。(6)代表性与熟悉性思维。代表性思维就是基于固定思维模式的判断。熟悉性思维即投资者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而只交易自己熟悉的股票。(7)社交互动心理。表现为投资者容易受到媒体、朋友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投资决策,以及从众心理。(8)情绪反应。表现为“不相干”的感觉和情绪,如消极情绪、乐观等会影响决策。(9)自我控制影响。投资者总是被薄弱的意志力所影响,从而做出一时冲动的决策。
本研究对于学生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围绕以上9项内容开展,研究问卷也主要基于以上9项内容进行设计和分析。
二、证券投资类课程的设置和实训
根据财经类专业方向不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投资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安排也会有较大区别。对于金融类专业来说,证券投资类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安排也较为充足,通常会安排12学时/周。财会类专业通常将证券投资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或者专业选修课程,通常学时设置为2-4学时/周。证券投资类课程模拟实操教学,是通过学生对各类证券的模拟交易,从而加深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理解,掌握投资操作技能的环节。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证券模拟交易具有全员和全程参与的特点,模拟交易的周期通常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周期。
实训手段选择会因为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情况体现出较大差异性。硬件软件条件较好的学校会配备实训机房,被采购专业实训教学模拟软件开展实训。国内部分金融证券软件企业也有针对高校的金融交易模拟交易平台,可以免费使用。主要区别在于专业实训软件系统交易品种丰富,可以涵盖当前金融市场主流投资产品,如股票、期货、股指期货、外汇、黄金现货等。同时,除模拟交易功能之外,专业实训软件通常还会整合学生管理、课程综合管理和其他实训内容。多数证券模拟交易平台数据会与当前金融市场实时数据同步,以增强模拟的真实性。
相比其他课程的专业实训,证券投资的实训会有较大区别:(1)实训周期长。大多数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会比较零散,往往会伴随理论讲授间断进行,而证券投资模拟类实训则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几乎不间断地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课程结束之后,模拟交易依然可以持续。(2)临场感和真实性较强。因为模拟交易通常会给学生若干金额的启动资金,而且采用金融市场实时数据,交易时间、交易方式、交易品种均与真实投资交易一致。(3)模拟交易结果不确定性。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实训结果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证券模拟交易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模拟投资结果会应为学生投资行为和证券市场行情走势共同决定,教师对模拟交易的结果难以有效干预。(4)投资心理影响大。行为金融学是新兴研究领域,国内相关课程并没有普遍开设,特别是对于非金融类专业,并不会专门开设此类课程,因此,在投资心理理论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引导。(5)存在模拟投资行为和结果的反馈。学生的模拟交易行为和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和其他行为产生影响,好的结果有正向反馈,不好的结果会产生负向反馈。
三、学生投资心理和行为及反馈机制的实证
本研究以某职业院校财经系开设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的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3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对33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图1 不同的投资心理对学生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
(1)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由于被调查学生为非金融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所以94%的同学完全没有意识到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6%同学有此意识,但是对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认识不明确。另一方面,在“在模拟投资前,你认为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这一选项,75%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16%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剩余同学选择了“无关紧要”;“在模拟投资后,你认为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这一选项,9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没人选择“无关紧要”。
(2)学生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行为会显著受到各种投资心理影响。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同学在证券模拟交易的过程中,都受到了一种或几种投资心理的影响。比例最高的是受代表性与熟悉性思维影响,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同学只选择或者大部分选择了老师课堂上讲过或者提到过的证券,一旦发生第一次交易,之后也会频繁围绕同样的证券进行交易。“处置效应”和“风险感知偏差”两项心理也对学生投资行为有较大影响,表现为为了翻本倾向于加倍买入亏损的证券,而过早卖出盈利的证券。
(3)模拟证券投资的行为和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正向和负向的反馈。在“你认为证券模拟投资行为是否对你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一项,6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主要的影响包括投资盈利会使心情愉悦、投资亏损会使心情烦躁;在“你认为证券模拟投资行为是否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项,78%的同学选择“有影响”,主要表现包括频繁访问模拟交易账户、过于关注证券适时价格走势、在其他课程上课过程中分心等;在“你认为是否需要专业心理辅导”这一项,只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对此情况进行心理辅导。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笔者认为应该对财经类证券投资课程中的虚拟交易环节进行重新定位和设置,在发挥虚拟交易促进学生实操水平提升的同时,规避和减少因此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
(1)根据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跟当前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趋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应的专业课程。对于金融类专业,应当增加投资心理学或行为金融学专业课程。对于非金融专业,如果无法安排专业课程,可以在金融学或者证券投资等课程教学大纲中额外增加投资心理学或者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
(2)持续关注和引导学生投资心理及行为。介于投资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模拟投资过程中并不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在证券模拟投资过程中对学生的模拟交易投资情况进行持续关注,及时发现和提醒学生当前的心理及行为状况,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并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3)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模拟投资行为的正向反馈效应。针对模拟投资行为的负向反馈效应,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以此为案例,激发学生自我反思和主动学习。对于正向反馈效应,则因积极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对于有严重心理及行为偏差的情况要格外关注。对于在模拟投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焦虑、挫败感等心理问题或其他消极行为的学生,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通过谈话或者终止模拟投资操作等多种方式,减小或者消除模拟投资带来的心理伤害和行为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