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体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2022-02-19喻倩倩代方梅李可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群体养老社交

喻倩倩,代方梅,李可乐

1 前言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是1987年5月由世卫组织提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让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在2015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要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在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政府与社会的主要举措,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2020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1%,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2.6%。老年人群体整体呈现出“长寿不健康”的特征。如何延缓衰老速度,防御老年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循环系统,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体育锻炼与运动干预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实现“健康老龄化”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途径。

2 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2.1 家庭养老模式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其核心的精神文化是传统的家庭通过生养子女解决其养老问题。家庭养老是以孝道为核心文化精神,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下一代为上一代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含饴弄孙,天伦之乐”一直是我国老人养老的追求,敬老爱老也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良美德,这也导致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老人自身养老金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资金扶持,由家庭为老人提供基础的生存物资,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家庭成员也会为老人提供的照顾与陪伴服务,给予老人精神归属感,使老人生理需求与亲情需求的满足。这一类的传统养老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代际交流,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但随着1978年国家挺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指生育一个子女,造就了现今社会典型的“421”家庭结构,年轻人需要赡养“4位”老人,还需要承担“1”位孩子的抚养义务,其自身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不断增加。

2.2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以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以及娱乐文体活动服务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一般由企业或者政府投资运营,养老机构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资金雄厚、社会资源丰富养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特别是对于患有突发性、易发性、常发性疾病的老年人,其提供的专业医护服务,提供有效的健康保障;而资金薄弱,社会资源匮乏的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医护服务,对于突发性、高危性的疾病无法做出专业的应对服务,但是这一类型的养老机构一般费用较为低廉,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压力较少。从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专业性来讲,两种类型的机构都是远远高于家庭养老模式,但是受传统养老思想观念以及老人亲情需求的影响,选择这一类养老模式的人不多。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社会资源,减轻家庭的负担,降低家庭的精力付出需求。但机构养老模式,代际交流薄弱,且我国机构养老发展历程较短,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两极分化现象,一类是收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够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这一类机构虽收费较低,但是服务不够全面专业,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类是服务专业、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这一类的服务机构一般具有较高的收费标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还是难以负担。

2.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以家庭为居住地点,以社区为平台,依托老年公寓、康复医院和托老所等,整合社区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一般由政府拨款、企业投资以及民间赞助为经济来源,资金来源方式较为丰富。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让老人依然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或者自己家中,在享受家人照顾、感受亲情温暖的同时,还能得到较为专业、全面的养老服务。由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可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具有服务广、效益高的特点,不仅可以很好地维持代际交流,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而且费用较低,方式多样,可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但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的补助、社区办公的经费,以及社会捐助,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原因。资金不足也容易导致各社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水平低,效果差,这也导致很少有社区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医疗防治服务。

3 现有养老模式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层次与生活质量得到发展提高,养老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奉养老人,现今老年人群体整体表现为“长寿不健康”,现有的三种养老模式,无法解决老年人“不健康”的现状问题,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有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三种现有的养老模式虽能大体上能满足老年人基本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与安全保障,但老年人的社交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1 服务供给单一,难以满足健康需求

老年病的特点就是一患多病,多病共存,从流行病学方面,老年人最重要的特点是慢性疾病患病率高。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9.13%,我国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群体人数巨大是现今不容忽视的问题,慢性病不仅仅会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威胁。有研究明确表明,慢性病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和抑郁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今老年人群体整体呈现出“长寿不健康”的状况。在家庭养老模式中,仅能对老人提供生存物资支持以及资金支持;机构养老模式中,可以为老人提供简单的医疗照顾,但是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康复功能不显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但也是仅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社会保障,对于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慢性病束手无策,无法满足现今老人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

3.2 服务层次低下,忽视老人社交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人口的75%为农村老年人人口,但现今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造就了更多的空巢老人,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对于部分失独、失能老年人来说,其精神与物质上均得不到满足。对于城市老人来说,“421”的家庭结构,年轻子女需要供养多位老人,工作与生活会占用年轻子女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即使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白天需要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夜间也需要自我休息与调整,使得子女难以给予老人较多的陪伴,老人缺乏来自子女等家庭成员的爱护与关心,增加老人的孤独感,老人的社交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中,老人的社交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但无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在家庭养老模式中,都缺乏对老人社交需求的重视与具体措施;在机构养老模式中,均以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看护为主要服务,社交活动较少,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交条件相比于其他两种模式较好,老人有熟悉的社交环境,但是活动组织数量少、质量低,未形成稳定的良好社交环境,三种养老模式提供的养老服务层次仅停留在生理与安全保障层面,忽视了老人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老人的孤独感不断加剧,而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例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活动能力、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甚至是老年人自杀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3.3 精神文化匮乏,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障系统愈加完善,老人的退休金逐年上涨,老人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老人开始逐渐关注与追求精神层面的实现与满足。现今,很多人提出“老而无用论”,认为老年人没有一点用处,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仅仅是其他群体对老年群体的价值否定与歧视,在老年群体内部,老人也会产生“我老了、没用了”自我价值否定意识,老年人社会认同感低,幸福指数难以提升。现有的三种养老模式,忽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少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老年人的社会认同、自我价值创造与幸福程度,未能引导老年人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自我价值与赢得社会尊重,重塑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实现老人群体的自我认同与其他群体的社会认同。

4 “体养融合”养老模式

社区“体养融合”养老模式,以在基础设施资源支持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居住点,以社区为平台,将体育与养老两种资源进有机整合,通过渗透融合、重组融合以及延伸融合等多种融合方式,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功能、社交功能、文化功能与娱乐功能,以实现老年人群体身体健康的物质需求以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追求。运动已被逐渐证实可以治疗和预防慢性病,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自身免疫力。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促进养老服务供给多元,满足老人健康需求;通过体育的社交与娱乐功能,提升养老服务层次,满足老人社交需求,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体育的文化功能,丰富老人精神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见图一)。

图一 “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基本思路

4.1 生理健康:“运动保健康复+社区居家养老”

且目前中国近八成老年人有健康问题,有75%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而体能消耗过少、体育锻炼过少以及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手段。社区养老机构可以提供体育运动场地,由社区体育指导员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态,制定详细适当的锻炼计划,通过运动干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可以分为健康与亚健康、慢性疾病状态、半失能与失能状态。不同健康状态下采取不同的运动干预手段。

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时,处于“发病”之前,以“治未病”为主要目标,由社区提供场所,养老机构进行组织,为老人提供正确的锻炼指导与学习,教授适合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健身气功、门球等,通过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概率,发挥体养模式“治未病”的功能作用。处于慢性疾病状态时,此时处于发病期,以“治已病”为主要目标,由养老机构对社区老人的慢性病种类、程度进行数据统计整理,专业的健身指导员根据慢性病的特点规律,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通过运动手段辅助干预慢性病的治疗过程,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恢复老人肌体功能,处于失能与半失能状态时,部分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由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看护人员提供全面的专业服务,部分则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主要由家庭或者社区义工提供看护服务,两种不同养老机构的选择,均可以通过运动手段辅助进行康复训练,由运动康复师制定专业的运动康复计划,改善肌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治疗疾病后遗症。“保健康复+社区居家养老”作用于不同健康阶段,通过“治未病”、“治已病”以及康复训练,满足老年人生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命长度。

4.2 社交交往:“体育文娱活动+社区机构养老”

时代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节奏加快,“421”家庭结构的形成,使得大部分子女无法及时关心和照顾老人,空巢与独居老人的数量在不断提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也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提到:“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 为对他人表现出友善、喜爱、同情和亲密等,被动取向的表现为冷漠、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现亲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与他人交往、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求。人际交往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表面化交往、利益交往与精神交往。层次越高,社会关系越稳固。

体育具有社交功能,通过体育文娱活动的手段形式推动老人群体横向互动。通过社引导体育社团、协会与机构进行协助组织趣味性体育活动,例如羽毛球、门球、广场舞等其他文娱项目,让社区内老人相互认识,达到表面化交往的目的;鼓励引导老人参与体育社团、体育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让老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群体的利益打交道,通过竞争激发老人的荣誉感,合作培养老人的归属感,达到利益交往的层次;有了一定的社交基础后,在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中,无意识的进行精神、价值间的渗透与融入,达到精神交往的层次。由社区组织,建立扩展社区内各个体育社团、体育组织,拓展社交平台规模,通过一致性目标的建立,培养老人对于各个社团组织的归属感,在体育活动日常中进行精神交往,提高老年群体人际交往层次。

4.3 价值实现:“体育核心文化+社区互助养老”

敬老养老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奉行孝道,而父母自身对子辈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对很多老人来说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上,而随着子辈的成长,父辈在家庭的价值地位得到改变,老人的自我价值缺少寄托主体,出现精神层面的“贫瘠化”。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传递性以及价值性,通过将体育文化的象征符号、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与物质文化融入养老服务,引导老人价值观念健康积极发展,影响老人群体的行为方式,创造老年群体的价值。根据人类行为的改变过程,可以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以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阶段。

通过社区同体育民间组织、老年大学、公益组织组织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教学活动,采取体育文化宣传栏、体育文化讲座等形式传递体育语言文字、身体运动姿势、运动图像等文化符号,培养老人体育兴趣,增长体育文化知识,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随着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累积与体育活动的实践,在教学中引导老人群体提升对体育文化价值理解与价值取向,并改变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念,例如将体育精神中的“永不放弃、永不低头”内化为“廉颇老矣,尚能饭”的信念,将体育竞赛中的“重在参与”内化为“勇于尝试”的人生态度等;价值态度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负担群体转变为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群体,获得社会其他群体认同,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进而推动积极老龄化进程。

5 结语

养老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使得养老不再仅仅是提供生存保障,老人需求也不再仅仅是物质层面基础需求。体养融合是健康养老的新模式,目前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健身功能在养老过程中健康效应,忽视体育本身的社交与文化作用,未发掘体育在精神层面的实际效用。且现有养老模式中,将养老作为老人被动接受的角色,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主体作用。“体养融合”养老模式,应当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价值,满足老人个阶段各层次的需求,转变老人被动角色,创造自身群体的价值效益。

猜你喜欢

群体养老社交
养老生活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社交距离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中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