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依托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
2022-02-19郑莉芳苏栋宋琦张咏梅
郑莉芳 苏栋 宋琦 张咏梅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为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和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院发展特色,在队伍建设、专业引导、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多措并举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扎实培育一流人才。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培养;以本为本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式育人模式,立足于学校专业对大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的综合素质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尊重人才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目前,学院设置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和机器人工程五个机械类专业,于2018年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就导师制的实施内容、落实方法和考核细则开展了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建立了面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体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以来,学生满意度超过90%。
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坚持选优配强本科生导师队伍,不断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开展导师、学生互选工作,打牢本科生导师作用发挥基础。
一是优化师生选配工作,建设“双向互选”专业管理系统。针对本科生和导师互选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一问题,学院建设了本科生导师管理系统,搭建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在确立指导关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选择的意向,向导师发出申请;导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未来规划方向等信息最终确立指导关系。同时,导师管理系统还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科创经历等信息统筹管理,实现导师对学生信息的实时掌握和跟踪。2020年,学院完成424名本科新生导师的选配工作和216名大二学生导师的调整工作,学生对选配工作满意度高达98%。
二是制定学院导师考核细则,建立“多元评价”导师选聘和考核制度。明确本科生导师“规定动作”,同时将学生突出表现和获奖情况作为考核附加指标计入综合评价,进一步激励本科生导师作用发挥。建立明确的导师选聘制度,全程导师思想上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此外,为了保证导师在学业上的指导质量和连贯性,细则对导师的职称和任职年限有相应要求。根据导师的教学育人经验,为导师分配不同数量的学生,并设置上限。新入职教师不能独立承担指导工作,但可以作为副导师参加导师组工作,进行经验积累,形成长效稳定的导师培养链条。
建立完善的導师考核制度,全面涵盖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过程和指导效果,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进行综合评价,内容分为基本评价和突出业绩两项,其中基本评价由学生评价和考核小组评价两部分组成,突出业绩由学生的突出成绩决定。基于综合评价,评选优秀导师,开展经验分享,并在岗位聘任、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是发挥多方面育人作用,完善“点、线、面、体”立体化育人格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并非独立存在的运行模式,而是“三全育人”目标下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育人全局中,导师针对性指导学生个体似“点”、班主任实效性关注班级学生似“线”、辅导员指向性服务年级学生似“面”、学校战略性引导全校学生似“体”,“点、线、面、体”相结合,立体化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基础强化、重点突出、标准健全、成效显著的育人格局。在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执行、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下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强化专业引导,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学院不断引导本科生导师根据学生需求和成长特点,做好学生学业辅导和专业发展指导。
一是加强师生学业沟通,建立“圈层辐射”梯队化服务结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行以导师为主导,以所指导的低年级本科生为内围,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导师梯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支撑的圈层服务结构。高年级本科生利用“朋辈效应”,帮助全程导师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学业引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经过科研锻炼,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适合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指导,有利于本科生逐步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同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做好帮扶指导,围绕学生学习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得到了本科生导师及时有效的学业指导。学院主要学业指标显著提升,本科生主要课程一次性通过率提高至97%以上,大一学年主干课程挂科率平均下降9%,2021届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5%。
二是加强学生分类指导,实施“分层分级”定制化指导模式。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定制化指导。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主题化的指导。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使其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考研、保研或就业的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导师可以通过小组访谈、单独约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重点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展预警帮扶和学业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竞赛的指导。定制化的指导模式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实现不同程度的素质提升和潜能发挥。依托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警风险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本科生学业警示率连续三年下降。
三是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开展“因材施教”精准化发展辅导。根据学院大类招生特点,本科生导师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精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做好专业方向选择。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学业指导和学术引航为重心。在学业指导过程中,导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与专业特色优势,根据学生个人实际,对学业规划与专业分流选择等给予专门的建议。导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发展方向,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对学科专业的认同感。在学术科研方面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以探索机械前沿领域为背景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沙龙、科研课题等活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受到学业警示和降级的学生进行特别关注,协同班主任和辅导员,从专业教师的角度,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三年来,学生大类分专业志愿内录取率由90%提升至100%,学生满意度超过98%。
强化能力提升,助力学生参加科创实践
学院发挥本科生导师科研优势,不断强化本科生科研引导,全方位做好學生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科技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分阶段制定培养目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关键位置,分阶段结合学生发展特性制定培养目标,形成“大一激发创新意识—大二培养创新精神—大三引导创新思维—大四提高创新能力”的递进式培育模式。入学之初,导师举办新生入学教育主题讲座,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引导本科生进入导师的梯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其参加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在全面进入科研探索的真实情境后,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智能车竞赛等,让本科生在比赛实践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二是以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为手段,多途径支持学生参与。在实际工作中,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入导师科研团队并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目前,学院有意愿在本科生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并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比例已超过50%,学院大三年级学生SRTP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率达73%。鼓励学生科研成果产出,总结提炼科研训练收获,引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申报发明专利。鼓励学生参加高质量竞赛,瞄准“三大赛”不断孵化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取得显著成果。
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育人成效
自2018年起,学院在机械工程等机械类5个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已全覆盖4个年级1,600余名学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了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生的课堂满意度也逐渐提高。3年来,与导师制相关的教学工作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导师中有4人获评学校“师德先锋”、1人获评学校“师德榜样”、9人获评学校“我爱我师”称号、6人获评学校“师德先进个人”、90余人次获评“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
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综合素质。导师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3年来,学院本科生共申请专利14项,撰写论文15篇。学生参加学科/科技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年,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50余人次/年;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3个学生科创重点实验室,学校智能车队获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1支创业团队获得“创青春”全国赛银奖,1支团队获得“挑战杯”全国赛铜奖。
三是加强学生生涯指导,促进了学生长远发展。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了更加充分的结合。导师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扩展学生成长平台,“一人一策”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成长生涯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三年来,毕业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深造率和就业率均有增长。
让教师更有责任感,让学生更有归属感。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社会和行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引入和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开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导师制的作用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构建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策略框架,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育人成果。未来学院将立足学生个体需求,更好发挥导师制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为学校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不竭动力,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