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疗法》课程的开设实践和思考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2022-02-18刘瑞芳杨珮婕陈佳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阅读疗法图书馆学书籍

刘瑞芳,杨珮婕,陈佳慧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我国阅读疗法实践正处于持续探索之中,很多高校基于校内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相关工作,我校围绕阅读疗法现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自2020年以来开始面向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开展《阅读疗法》课程,并受到相关师生的喜爱和欢迎。截至目前,我校已开展过三次阅读疗法课程,以交互式阅读方法为指导,以疏解大学生群体压力,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共建和谐、友爱、互助的课程新模式。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自身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针对课程开设的各个环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参与阅读疗法课程的同学进行资料收集。根据回收的数据分析课程开展中的困难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以发挥阅读疗法课程更大的作用。

1 《阅读疗法》课程开设背景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加强校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1]。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爆发、长时间的社交隔离、社会压力的复杂多变以无法预估的速度向大学生群体席卷而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心理失衡问题的概率大幅增加。尽管高校已采取大量措施如发放心理测评问卷、开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援助平台、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但成效如何更多依赖学生向外求助的主观意愿以及他们对自身心理的认知程度,干预范围和效果有待扩大和提升。

因此,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心理辅助治疗手段,被推荐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应对疫情大流行。但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完全靠读者自我管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得不到解答,领悟得不到深化,大大降低了阅读疗法的效果。交互式阅读疗法区别于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它强调交互性在阅读疗法中的应用,通过参与者与文献的同频共振以及参与者与指导者的对话交流强化疗效,是一种深层的、高级的阅读疗法[2],它克服了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阅读疗法的局限性,注重成员之间对推荐书目阅读后的交流与互动,更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述与参与[3],有助于通过阅读和交流促进大学生多角度认识自我和他人,打造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国内有关阅读疗法课程研究综述

有关高校开展阅读疗法课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通过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课程;另一派主张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嵌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门开设阅读疗法课程。

图书馆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阅读疗法发展的温床。王林军认为阅读疗法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隐性课程,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为读者提供阅读书目[4]。但强调为读者开列书目,而不加以指导,缺少一定的交互性和理论学习过程。龙叶等人倡导高校图书馆应与各部门联动开展阅读疗法课程,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图文影像的多重资源推介,同时积极开展阅读疗法讲座,定期举办共读一本书活动,邀请读者分享阅读的体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5]。杨双琪等人立足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实践,揭示了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式举措[6]。

图书馆开设阅读疗法课程更多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分支,而在高校教学体系内开设阅读疗法课程有助于系统性地发挥阅读疗法的疗愈作用。袁先林在2006年就提出开设阅读疗法课程,并认为高校开展阅读疗法课程的方法有三,其一在医学院校开设图书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其二是在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学专业里增加病理学和医学等课程,其三是他认为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阅读疗法选修课,依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选修[7]。此外,宫梅玲就泰山医学院将阅读疗法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这一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以及授课效果[8]。

综上所述,有关阅读疗法课程开设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系统性理论,课程实践也仅是零星开展。关于阅读疗法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容量、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形式等问题尚未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其余成员可自行选择是否发言。阅读书目由学生集体推荐,选出符合最广大学生意愿的书籍。阅读进度统一安排,读书报告上交形式照旧。

表1 河北经贸大学阅读疗法课程开展概况

3 我校交互式阅读疗法课程开展现状

3.1 概述

我校阅读疗法课程开展自2020年,为2017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必修课。自2020年后,作为图书馆学专业选修课开展,共34课时。课程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和探索阅读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3.2 开展形式

《阅读疗法》课程开展前期(2017级图书馆学班)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开课第一周进行统一部署后,后续以读书小组为单位,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为期14周的组内分享,自行确定小组阅读方案,包括小组成员介绍、阅读书目(1-3本)选择、阅读进度安排以及阅读交流会的时间安排。各小组错开时间进行每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交流会,确保每人每次都至少发言一次,一学期每组分享次数不少于14次,共3次理论课。

各小组需在组内设置轮值组长作为每次读书分享会的主持人。在分享会中,主持人负责介绍课前阅读任务的内容概要,率先分享阅读感受,并作为组员分享内容的桥梁,衔接组员的发言内容,记录组员们的观点。授课教师参与每周每组的读书交流会,记录分享者不同观点和想法,并在分享的过程中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每次分享会结束后,小组成员需就个人分享过程中的感受、领悟或想法、建议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做总结(字数不少于100字);轮值组长对每次组内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于小组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统一交给授课教师。

自2017级后,考虑到线下教学需要统一安排,授课教师对2018级与2019级的课程安排进行了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分享单位,由以小组为单位改为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核心组和参与组,进行每周一次的集中分享。每周的核心组成员必须进行发言,参与组轮值组长发言,

3.3 开展原则

(1)保密原则:不得泄露任何分享内容;不得私下谈论分享者隐私。

(2)尊重原则:不得打断他人分享;尊重多元的观点,减少说服他人放弃自己视角和感受的行为;不要直接评判他人观点的正确与否;注意言语表达,不得进行人身攻击,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以“我”为主语,使用“我认为”“我觉得”“我的想法是”等语言来表述。

(3)倾听原则:认真倾听分享内容,给予反馈(如点头、眼神对视、发表看法等);给予分享者沉默和思考的空间;保持耐心。

(4)自我主体原则:阅读分享聚焦于个人的经历、感受、困惑和启迪,以自我为主体进行分享。

4 关于我校阅读疗法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结果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三个年级的1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91份有效问卷,简要分析如下。

4.1 对阅读疗法课程的参与度分析

4.1.1 书籍推荐

参与问卷填写的91位同学中,共有74名同学对阅读分享的书籍进行了推荐,超过半数同学所推荐的书目得到了选用。可以看出大家在书籍推荐环节,很有意愿参与到课程中,教师也充分考虑了大家的推荐意愿,最终的选用效果是符合大家的要求的。数据显示:对最终书籍的满意度上,选择了一般、满意及非常满意的同学占94.5%,达到了整体基本满意的程度。

4.1.2 发言次数

针对参与度研究,我们设置了一项关于“是否赞成核心小组成员每次都需要发言”的看法收集,大半数同学赞成这样的安排。实际过程中,在2018、2019级开设此课程时,在原有的2017级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班级合理划分小组,调整为核心组和参与组,核心组每周轮值。这样改进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大家课程业务繁重,要将阅读书籍和分享书籍每周结合,容易造成大家厌烦心理,合理划分后,每周需要发言的集中在核心小组,有余力的参与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分享,一定程度上降低同学们的课程压力。另一方面,小组轮值,每次分享的成员人数较少,留给核心小组每位成员有充分分享的时间,让交互式阅读疗法更沉浸,整体课堂气氛更融洽。调查数据中75%的同学还是支持这种以设置核心小组进行每周阅读分享的方式。

4.1.3 后续组建或参加阅读小组的意愿

基于课程阅读的体验,我们了解到超过九成同学愿意组建或者是参加有关的阅读小组活动,其中愿意参加的比愿意组建的人数更多。大家对于课程内的阅读疗法有所收获,2017级同学反馈工作之后仍积极参加所在社区的线下读书会,受益颇深。

可见课程不再是课程本身,它同时让大家在一种放松包容的氛围中不断找寻自我,相互连接,在以后的生活体验中甚至愿意成为这样的主导者、创建者,将这种阅读与分享的力量传递下去。

4.2 对所选书目的分析

4.2.1 书目的选择方式

在分享和交流中,部分同学提到了阅读书籍的选取问题,认为所选书目不足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最大效用。我们针对此问题,在问卷中着力收集大家关于书籍选择的倾向方式,八成以上同学更倾向阅读疗法所选书目是由专业人士推荐和读者推荐相结合。这里的专业人士,是具有心理学、图书馆学等相关背景的老师,能够对书籍有着整体的把握,了解书籍所蕴藏的深层次作用。结合读者的推荐,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阅读疗法课程的交互式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疗愈心灵的作用,还可以尽可能贴合大学生兴趣,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分享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2 更适合分享的书籍类型

目前在课程中阅读分享过的书籍共有14部,分别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人生海海》《小王子》《生活,是很好玩的》《山鬼木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苏菲的世界》《我们仨》《浮生六记》《云边有个小卖部》《莫泊桑小说集》《摆渡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等,问卷中关于更适合分享的书籍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我们仨》(45)、《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33)、《小王子》(32)。

从书籍的类型、主题内容、作品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笔者认为,这些书大致具有相同的作用,比如对于人本身的追问和思考,还有温情和力量,它不仅存在于家中的点滴,还有成长路上的无畏、传递爱时人性的闪耀。读这三本书时,读者不会有推理悬疑般的“烧脑”,也不会有专业性质的枯燥,而是可以享受书籍带给我们共同的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4.3 关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的先后顺序

由于该课程设计是基于阅读疗法的理论基础,通过阅读书籍的感受和领悟及课程中分享互动让大家对自己和同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关于理论和分享实践的顺序和比重一直在探索之中,基于此,我们对于课程开展中理论和分享的顺序进行调查,七成同学更希望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分享二者能够穿插进行,在理论分享的课程内容里,阶段性进行阅读书籍的分享。

通过这样的穿插分享形式,同学们可以对所学的阅读疗法知识更为清晰地掌握,不至于在整个课程前期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后期面对接续不断地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造成个人理论和实践脱节。而反观先分享后理论式的教学的,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撑,容易造成分享过程中的迷茫和偏颇,比如分享内容变为作品赏析或总结中心思想等,从而影响课程效果的充分发挥。

4.4 对分享形式和分享环节的探析

由于目前整个分享过程大多以直接语言分享为主,方式比较单一,本次调查中部分同学建议增加情景剧、诗朗诵等分享形式。在分享过程中,播放一些应景的音乐,或是大家采用围坐一起的形式,都有助于营造分享的轻快舒适氛围,拉近同学们空间和心理距离。在分享环节中,建议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提问环节,最后增加课程的总结升华环节,都是我们在之后的阅读疗法课程中值得尝试的举措。

4.5 对个人在课程中的收获分析

问卷以多选题和开放题的形式,了解大家在课程中的收获。按照所选频数高低,依次是:提高表达能力(73)、增强阅读体会(71)、更加了解同学(66)、更加了解自我(58)、更愿意敞开心扉(40)和提高合作能力(30)。此外,有同学还提出了“打开了更多的视角”,“放下了一些事情”的评价。

可以看出,多数同学对阅读疗法课程持着肯定态度,它能够多方面提高和完善自身,增强阅读感受。但从频数小的选项入手,我们也应该思考,合作能力为什么不足?为什么没有能使大家尽可能敞开心扉?没有了解到自我的原因何在?这都是值得我们在之后的课程中继续完善的事情。

5 对后续课程开展的一些思考

从阅读疗法实际开展的效果出发,结合研究主体的反思和研究对象的反馈,特提出以下思考。

5.1 调整开设空间及容量

该课程在我校开设始于2020年,开设对象为我校图书馆学本科学生,目前已开展过三次课程,均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系列课程开展,且各班级容量不超过五十人。随着学校新财经改革的调整,我校不再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因此该课程后续不再能够面向图书馆学内部开展,想要继续开展,可以尝试面向全校同学开展校级选修课程,或是基于图书馆开展周末的阅读分享活动。相应地,为了满足分享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为了尽可能照顾到每位分享者的情绪,人数是不宜过多的,但校选课的人数经常在50人以上,如何根据选课人数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的调整,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5.2 依托角色定位,锁定职责分配

课程中,从最初的开展形式的介绍再到之后阅读疗法理论的讲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具有主导作用。而真正分享的大部分环节中,主体是学生,是组长和组员的共同“主场”。认清自我的定位,厘清职责的分配,有助于课程的流畅性和有序性。

课前充分发挥教师在书籍选取方面的指导性工作,课程中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带领每位同学沉浸体验分享过程,充分挖掘自我,找回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充分发挥轮值组组长的重要作用,不仅是课程分享内容的衔接,更需要好做好课程任务工作的及时反馈,让教师掌握到阅读进度和实时开展情况,便于及时进行问题的规避和处理;身为组员,尽可能融入和参与到小组分享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教师可适度安排组员协作完成的任务,便于凝聚班级分享氛围。此外,教师对于课后的阅读报告进行阅读、提炼、归纳、反思,有助于密切同学的情感导向,增强同学们归属感和自我肯定感,从而促进课堂交流分享的系统深入开展。

5.3 加强宣传力度,多样化宣传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许多具有特色的课程无法做到广泛传播,很重要的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处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努力宣传该课程的特色,吸引校内成员的广泛参与。依托图书馆官网,抑或是学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相关开设信息,充分展现课程的优势,从而让课程更好地“走出去”,目的是更好地“引进来”,引领大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

5.4 注重多方面合作

无论是是考虑课程建设方面,还是从促进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角度来看,该课程的完善和发展仅仅依托图书馆学专业老师是不够的,该课程的培育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整体的重视和关注,因此,今后需努力争取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和各学院的支持和推进,进而努力探究出我校阅读疗法立体活动项目的路径与措施,借助整体资源,辅以线下的讲座、沙龙、导读或是围绕团体和个体的辅导开展更为丰富多元的活动。

猜你喜欢

阅读疗法图书馆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阅读疗法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干预模式分析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