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02-18杨智博梁满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

杨智博,梁满玲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撰写于嘉庆年间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作者采用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对人生的感悟,其中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1]。

作为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浮生六记》被译成英、德、法、丹麦、瑞典、日、马来西亚等多国版本,其中英译本有4个,分别为中国译者林语堂1935年译本、英国译者马士李(Shirly M. Black)1960年译本、美国译者白伦(Leonard Pratt)和中国译者江素惠夫妇合作的1983年译本、加拿大译者孙广仁(Graham Sanders)2011年译本[2]。众多译本也反映出其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最佳选择。不同的英译本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伴随中国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浮生六记》的相关英译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但大多数国内学者都倾向于质性研究,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撑,且较为关注林译本,而忽略另外3个英译本,很少有学者对4个英译本进行横向对比研究。

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收集了从1980年到2020年发表于中国知网(CNKI)的研究论文,从年度发表数量,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等角度,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分析近四十年来《浮生六记》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绘制可视化图谱,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经验参考。

一、数据与工具

(一)分析工具

可视化分析软件众多,主要有SPSS,Ucinet,Bibexcel以及Citespace等,其中CiteSpace是众多学者最常用的工具。它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与其团队于2003年共同研发的一款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图谱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乃至各高校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研究者能够更加直观方便地了解研究动态提供了帮助[3]。由于其操作简单、可视化结果清晰,在国内已被应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采用CiteSpace 5.7.R5(64-bit)对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具有较高解释度、信度与效度,该论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为了防止遗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本研究进行了多轮检索。首先,将检索关键词时设置为“《浮生六记》翻译”,第一轮得到结果615条,涵盖了学术期刊论文289篇,学位论文221篇,会议论文6篇,报纸2篇,学术辑刊论文9篇,特色期刊论文88篇;然后,以“《浮生六记》”并含“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新增学术期刊论文7篇;最后,再以“英译”与“译本”进行检索,分别新增特色期刊论文3篇、学术期刊论文和学术辑刊论文各1篇,三轮检索均将时间区间设置为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获得相关文献627篇。对检索结果反复检查、去重和整理,再经人工筛选剔除非研究型文献、非公开发表的硕博论文、无作者文献及明显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最后纳入研究的有效文献数量为393篇。

二、《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一)《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发文量时间分布

科学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4]。使用Excel对发表于1980-2020年CNKI数据库中的《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发文量时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我国《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发文量总体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1980-2001年的沉寂期,2002-2005年的萌芽期,2006-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20年的瓶颈期,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进入21世纪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内文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原著赏析阶段,并未深入到英译研究。故此阶段发文量较少,21年间仅有3篇文章,最早为倪培龄于1982年发表的《谈谈中国古典作品英译》一文,该文涉及《浮生六记》的部分英译案例分析[5]。21世纪初,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建设方针,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该战略背景下,国内文学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浮生六记》英译研究也因此进入萌芽期。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进,众多学者乘势而上,从2006年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发文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进入迅猛发展期。并于2012年迎来顶峰,发文量为35篇,产出量较大。2013年后,发文量回落较为明显,2018年仅有15篇,开始进入瓶颈调整阶段。由此可知,《浮生六记》英译研究领域总体成果颇丰,但发展已进入瓶颈期,需拓宽新思路以开展后续研究。

图1 1980-2020年《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二)论文来源分析

文献质量是考察文献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1980-2020年所发表的393篇《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相关论文,使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期刊文献来源构成表,如表1所示。

在检索到的393篇期刊文献中,发表在普通期刊的文献占比巨大,为362篇,占总期刊发文量的92%,而发表在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上的文献仅为31篇,占总期刊发文量的8%。

表1 期刊文献来源构成表

核心及CSSCI期刊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发文量在2篇及2篇以上的期刊仅有5种,分别是语文建设(5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篇)、外语学刊(3篇)、外语教学(2篇)、外语与外语教学(2篇);其他如当代外语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现代外语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数量仅有1篇。由此可以看出1980-2020年,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相关期刊文献数量虽较为可观,但质量良莠不齐,主要集中分布在普通期刊,而高质量优秀文献较少,说明研究力度不大,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研究。

图2 核心期刊分布图

(三)作者-机构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作者author进行分析,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并将获取的作者发文量数据导入至Excel,保留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作者,得出主要作者表,如表2所示。图3中的节点与文字的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量,节点越大,则表示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深浅代表作者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表2中列举出了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主要作者,其中刘士聪(数据并未给出其所属机构)与来自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徐蕾并列榜首,发文量均为6篇。两位学者在《浮生六记》英译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图3可以看到,大多数作者都是较为独立的存在,呈散点状分布,构成合作关系的仅有3对,徐蕾与徐晓俊、胡雅洁与张白桦、翟红梅与张德让,以及一个以高巍(注:高巍存在一个同名作者,故合作网络只有4篇)为中心散开的小型合作网络。翻译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理论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各个作者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合作性不高。

表2 主要作者表

为了更好地了解《浮生六记》英译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布局,按照author作者的分析步骤,进一步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

根据CiteSpace所提供的研究机构发文量数据可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位列榜首,发文量为7篇,处于核心地位,其次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5篇)、郑州大学外语学院(4篇)、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4篇)、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4篇)等。不同于作者合作关系网络的是,机构合作关系基本呈散点状分布(篇幅限制,故在此不做展示),说明即便存在一定的作者合作关系,但基本都是来自同一个机构,如以高巍为核心的小型合作网络均来自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翟红梅与张德让均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胡雅洁与张白桦均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而徐蕾与徐晓俊则属于不同的机构,分别来自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西科技学院,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了翻译研究的独立性。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一个领域内发表的科学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克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客观、详尽地反映出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4]。

对39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步骤如下:分析节点设置为Keyword(关键词),时间设置为1980-2020年,Top N与Top N%都按照默认设置为50与10%,最后,裁剪方式勾选Pathfinder(循径)。这样设置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有效清晰的可视化图谱。在设置面板将关键词出现频率阈值设置为15,即只显示频率大于15的关键词,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如图4所示。

图4中的圆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节点越大,则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颜色越深,表示两者的关联性越强。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浮生六记》英译研究主要是围绕“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策略”三个较大的关键词展开,所以这三个词的中心性也是最高的。剩余的关键词按照出现频率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归化(28次)、异化(28次)、译者主体性(27次)、文化负载词(19次)、文学翻译(16次)、目的论(16次)等。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将出现频率不小于10的关键词导入到Excel,按照词频排序统计,提取前11个重要关键词,绘制出关键词频率表,如表3所示。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数据网络中重要性程度的关键指标[6]。表3中的中心性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除去“林语堂”“《浮生六记》(注:与“浮生六记”合并)”“翻译策略”中心性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剩余的中心性排名较为靠前的关键词有“归化(0.08)”“异化(0.08)”“译者主体性(0.08)”“文学翻译(0.07)”等。这些高中心性关键词往往能够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

表3 关键词频率表

(五)聚类分析

CiteSpace可以抽取选定的篇名、关键词和摘要进行聚类标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具体化图显,最终形成的图谱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集中点。摘要聚类标签分析(LLR)是通过聚类标签算法以反映聚类群所表现出来的唯一性和独特性[7]。本文选择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下关键词聚类图,如图5所示。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然后根据聚类汇总信息,使用Excel生成聚类信息表,如表4所示。本次关键词聚类计算结果Q=0.6449,S=0.9024,符合Q﹥0.3,S﹥0.5的要求,故该运算结果合理。表4中可以看到此次关键词聚类共分为14个板块,但中间有一定重合部分,需要进行调整分配。

表4 LLR算法聚类信息表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以及聚类分析的梳理总结发现,1980-2020年,《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热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板块:林语堂、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美学价值、目的论与中国文化。

1.林语堂研究

林语堂,中国著名作者、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是《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的杰出人物之一。在《浮生六记》的4个英译本中,林译本出现时间最早,影响力也最广,故林译本成为众多学者对《浮生六记》英译研究的首选版本。林语堂研究所聚类的关键词主要有翻译思想、美学、翻译观、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英译本《浮生六记》等。针对林语堂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浮生六记》林译本的研究,林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包括归化与异化)研究以及林译本中的美学价值分析。葛校琴与季正明将翻译策略的选择归结于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认为林译本就是翻译主体与原作者人生态度契合下的产物[8]。张季红以林译本为例,探究了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9]。

2.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这两者的取向不同,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异化与归化[10]。翻译策略研究所聚类的关键词主要有文化身份、文化态度、文本选择、翻译目的、文化策略、互文性等。从翻译策略研究角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林语堂翻译策略选择的研究及《浮生六记》多个英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前者如梁满玲与胡伟华以后殖民视阈,指出林译本中的翻译标准实质为“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11];后者如黎土旺对马士李与林语堂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文学翻译中翻译策略的异同通常体现在译者的文化取向以及译本的文化地位[12]。

3.译者主体性研究

译者主体研究认为译者具有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着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浮生六记》的翻译研究也很看重这一主题。目前集中在该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从阐释学、翻译美学、文化翻译、异化策略、文化性格、归化策略等角度切入,对林译本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以及对《浮生六记》不同译者版本的译者风格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如古文菲从文本的选择和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译者创造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林译本中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13]。

4.美学价值研究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则是翻译界在美学上的重大成就,在翻译中体现美学的价值。目前,集中在该领域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词汇、文化差异、汉译英、翻译标准、成就、形美和神美等角度,挖掘林语堂译本中的美学价值;关注译本中的选词造句、独特的翻译技巧、文化负载词的巧妙译法及所体现出的文化意境美等。如张敏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用词方法上总结出《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14]。杨柳与张柏然则以现代性视角为切入点,对林译本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做了一定阐释[15]。

5.目的论研究

目的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够直接引导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目的论明确指出原文的地位不能高于它在对等翻译理论当中的地位,译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将原文的信息内容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16]。《浮生六记》目的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目的论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语言特点、翻译方法选择的研究,如单炜炜和唐韧从“目的论”角度切入对马士李译本与白伦译本中的显化现象展开了研究[17];以及目的论角度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8]。

6.中国文化研究

《浮生六记》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特点,众多译本也反映出其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最佳选择。《浮生六记》的中国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从词汇选择角度分析英语在《浮生六记》译本中的运用,以求更好地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如单原以林译本为例,探讨了林语堂在翻译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21世纪中国文化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赵永湘和张冬梅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以《浮生六记》的林译本与马士李译本为例,在传播学视角下探讨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以及挖掘文化自信所彰显的时代价值等[20]。

三、结语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年度发文量、主要机构与作者、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方面分析了1980-2020年《浮生六记》国内翻译研究现状。研究发现,《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果颇丰,内容也较为多元化。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则主要有林语堂、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美学价值、目的论与中国文化六大板块。核心作者主要有刘士聪、徐蕾、高巍等。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分布于各大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以及外语类院校,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等。未来这六个热点将会持续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同时结合语料库方法的《浮生六记》海外传播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过去40间《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在国内受到了较多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浮生六记》英译本展开研究,成果颇丰,但距离较为成熟的研究还有较大差距。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对国内未来的《浮生六记》英译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第一,选取多译本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浮生六记》4个译本的关注度差异较大。大多数学者较为关注林译本,而忽略了其余译本,除开译本对比研究外,鲜有针对另外3个译本的单独研究。Liang Linxin & Xu Mingwu从海外馆藏量、顾客评价及学术界评价3个层面分析4个译本的国际传播度。结果发现,白译本通过添加注解、绘制时间线、地图等手段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海外读者理解,在4个译本中脱颖而出[21]。这启示研究者应该调整研究思路,从不同角度分析另外3个译本,丰富《浮生六记》英译研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第二,多角度切入,开展跨学科的深入研究。当前,相关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大多数学者的眼光多局限于翻译学,且常常忽略翻译过程与环境,以及跨文化传播和社会原因所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应当展开跨学科研究,如尝试将文学、语言学、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进行结合。此外,还要借鉴海外翻译学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灵感与研究思路。

第三,进一步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大多数研究常常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选择案例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较少有文章结合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缺乏系统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结果通常较为主观。因此,应当加大统计学分析力度,提高文章的深度与信度。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沧浪亭里的『浮生六记』
浅析《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可爱”之处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浮生六记》中的文人精神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
从刘宓庆的风格标记体系比较分析两个英译本《浮生六记》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