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豕尊
2022-02-18文图平如恒
文图平如恒
▲多数学者认为这件豕尊是以野猪为原型,但实际上,野猪猪嘴长,犬齿发达,头大而身小;而家猪犬齿退化,头小而身长。这件豕尊大腹便便,形态上开始接近被驯养的家猪,并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野猪。
猪为六畜之首,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根据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猪骨的研究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经把野猪驯化为家猪了。各地考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动物遗骸,猪占很大比例。可是,我国出土的猪形青铜器却屈指可数,目前仅有三件而已,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商代青铜豕尊便是其中一件。
1981 年,湖南省湘潭县生产队社员朱桂武在平整屋基时,发现了这件豕尊。这件青铜尊呈猪形,体长72 厘米,高40 厘米,重达19.75 公斤。双眼圆睁凸起,双耳竖立招风,长嘴上翘微张,下颚獠牙伸出,脊背上鬃毛挺拔,四肢粗健有力,躯体丰满敦厚,臀腹肥圆,猪尾下垂。尊体空心,上有盖,盖纽在出土时头尾被碰碎残缺,复原后为现在的凤鸟形。豕尊头部装饰云雷纹,周身布满鳞甲纹。在我国长江流域,多有动物造型的商代青铜器出土,因此,这件豕尊被认为是典型的南方青铜器。其体型敦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祭祀礼器,它的前后肘部横穿一对圆管,推测是为了穿绳索时方便抬动。专家推测,这件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长期使用,经常抬动,因此器身上有多处磨损,考古出土之后,进行了多处的修复。
农业社会中,猪很早就融入了人类的生活,于是在中国文字中,有了诸多称呼。猪有一名为豕,有猪就是“家”。公猪称豭,母猪称为豝,腌猪叫羠,被阉割过的小猪为豮。此件豕尊下体明显,是一头公猪,即豭。从年龄分,豕为小猪,也可以泛指猪,三个月的小猪称豯,六个月的小猪为豵,也有说法称一岁猪为豵,三岁猪叫豜,此件豕尊长有獠牙,可见年齿过了三岁,应可称豜。
我国古代的宗庙祭祀中,通常会使用公猪进行祭祀,当然,古人并不会随意挑选一头公猪进行祭祀。考古工作者发现,祭祀用猪通常以家猪为主,少有野猪。譬如,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内的祭祀区,出土了大量的家猪遗骸,考古工作者根据猪牙萌生与磨损的程度推断,在这些被用于祭祀的家猪中,有相当比例的已经超过了三岁,这与文献记载相符,也与豕尊的年龄形象相匹配。这尊铜豕尊的造型特征上,则是结合了野猪和家猪的特点。
虽说我国考古史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青铜器,但是猪形青铜器却少之又少,其身上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考古信息,都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