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对数字化和新技能的回应
——基于《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和《欧洲技能议程》的分析
2022-02-18王萌萌
王萌萌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的快速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转型、技术革命、人口变化、全球化等因素影响下,通过终身教育与学习提升各类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适应上述一系列变化,欧盟先后发布了《终身学习核心能力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1]和《欧洲新技能议程:共同努力加强人力资本、就业力和竞争力》(A New Skills Agenda for Europe:Working Together to Strengthen Human Capital,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2],以完善终身学习技能体系。2018年,欧盟又调整了终身学习核心技能[3],强调保障社会公平和包容。同时,欧盟意识到数字技术能丰富终身学习方式、增强信息和资源的可及性,还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4]。早期相关政策为终身学习相关技能提供了统一的参照体系,为在其中融入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基本纲领。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加速演进,强烈的冲击使人类未来面临考验。只有技能升级和再造才能应对挑战、稳中求变、保持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和发展人类专属技能成为必然选择。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欧盟迅速做出回应,发布了《欧洲技能议程—可持续竞争力、社会公平和复原力》(European Skills Agenda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Social Fairness and Resilience,迅速简称新议程)[5]。同时还颁布了新版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简称新计划)[6]。在新议程和新计划框架下,欧盟已开展了大量终身学习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再次面临新变化时,欧盟的终身学习政策革故鼎新。解读和分析欧盟发布的新计划和新议程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及实践具有价值和意义。
二、分析框架
政策研究学者Jessop提出,当社会面临非结构化重大问题和挑战时,往往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采取的政策措施遵循三种改革机制:变化、选择和保持。变化机制是指特定领域的问题导致政策目标调整;选择机制是指探寻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保持机制是指使政策进入固定模式的治理办法[7]。具体到教育领域,Valiente等基于该理论分析教育政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该研究将变化机制定义为个人、经济和民主目标,将选择机制分为目标群体和教育解决方案,将保持机制分为公共和民间投资以及数量和质量标准[8]。下文将依据Valiente等的研究思路,对新计划和新议程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和讨论。
三、欧盟新计划和新议程分析
(一)变化机制:政策目标功能
面对疫情和数字化技术的双重挑战,新计划和新议程强调在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调整。
1.凸显个人功能,提升适应力和发展潜力
总结新议程内容可以发现,一方面强调提升技能使个人应对变化和挑战,另一方面强调使个人从变化中复原并激发适应变化的潜力。新议程着重强调,终身学习应帮助零售、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受疫情影响严重领域的从业者和服务对象克服困难、尽快复原。新计划同样指出,应着重提升医疗和教育领域从业者的数字技能,增强从变化中复原的能力,抵挡虚假信息和网络威胁风险,保证业务持续发展。两项政策涵盖的个人发展功能强调通过终身学习使个体动态地顺应当前变化和挖掘未来潜能,达到提升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2.实现经济功能,化解结构性经济问题
技术的快速迭代深刻影响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环节,猛烈冲击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秩序,引发岗位和劳动者技能结构变化。分析新议程可知,通过终身学习可以减少技能差距,使劳动者胜任复杂、协作和复合型任务,提升可持续的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变化。新计划同样指出,数字竞争水平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通过终身学习培养数字技能才能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两项政策都强调应通过终身学习优化技能结构、推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提升质量效益。
3.强调民主功能,指向全纳教育目标
新议程强调,应使终身学习资源不受性别、年龄、民族、信仰、学历等因素限制,打破固有壁垒,实现公平共享。分析新计划同样可知,该政策强调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全纳教育,使所有公民都能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可见,两项政策都强调通过终身学习能够达到共享共赢、开放包容的目标,促进社会公平和民主。
快速发展变化要求终身学习在理念方面提速实现创新发展。欧盟及时出台两项政策,其目标的本质是以变应变,针对数字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变化对技能的新需求,通过更加包容和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来实现个人与社会达成新的适应,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机制:目标群体和解决方案
一方面,为了应对技术迭代等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新计划和新议程覆盖了各级各类目标群体。从以下三个群体类型予以支持。
1. 关注教育供给侧群体
政策指向两类供给侧群体:教育共同体和教师科研人员。在教育共同体方面,新议程突出强调建立教育供给侧共同体应对挑战。成员包括政府部门、教育和培训机构、研究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商会及其他社会合作伙伴。在欧洲技能公约(Pact for Skills)框架下建立大规模、公私结合的协作关系。这种共同体可汇集资源,对人才技能升级和再造进行高质量的投入和管理。新计划同样倡议政府、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私营部门合力搭建高质量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解决设备缺口、共享转型经验、解决技术问题、制定共同纲领和准则。此外,在教师和科研人员方面,新议程提出在欧洲教育区(European Education Area)框架下开展教师活动,加强跨国跨界合作。还提出通过职业优异中心(Centre of Vocational Excellence)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问题解决、思辨分析以及业务孵化的技能升级和再造。新计划提出,通过伊拉斯谟教师学院(Erasmus Teacher Academies)培训教师实施数字化教学,支持教师进行数字技能的在线评估。可见,两项政策都强调在供给侧避免条块分割式管理造成资源孤岛,倡导资源整合、协同和流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配置,增强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同时,两项政策还强调应精准强化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保障优质的资源供给。
2. 帮扶弱势和处境不利群体
两项政策倡导帮扶三类群体。第一,关照了失业和临时就业人员。新议程提出通过欧洲公共就业服务网(European Network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整合资源,针对临时就业人员进行失业预警和帮扶,为长期失业者提供职业指导,消弭数字技能鸿沟。新计划建议,在青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支持下,鼓励啃老族进行数字技能测评和培训。第二,政策同样关照处境不利的职场人士。新议程还针对旅游、建筑、卫生、交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员工进行技能升级和再造。例如,帮助建筑业员工提升能源循环利用、建筑改造、无障碍设施设置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缩小设计、技术、材料、管理方面的技能差异。新计划也指出,必须通过终身学习和培训满足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网络开发、机器学习领域的职业技能需求。第三,政策还关注了移民群体。新议程框架下的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European Skills Profile Tool for Third Country Nationals)[9]已经上线,旨在对移民的技能、资历和经验进行官方认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和就业指导。综上,两项政策重点关注了社会变化和既有问题影响下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避免了教育救助对象遗漏和救助力量不均。
3. 兼顾多元个性化需求群体
两项政策还兼顾了多元个性化需求群体,尤其提出应关注女性与成人学习者。新议程指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女性学习者稀缺,应在基础、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提升女性的学习兴趣。新计划同样指出,应通过欧盟STEM联盟(EU STEM Coalition)和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合作开发高等教育课程,支持女性学习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等专业课程。在成人学习者方面,新议程提出优先采用非正式学习模式,发挥社区、图书馆、学习中心的积极作用,进行跨代际和跨文化的同伴和共同体学习,满足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必要指出的是,多元需求群体的终身学习工作复杂而艰巨,为避免此群体学习无序发展而丧失兴趣,两项政策以创新思维进行了关照和引导。
综上,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两项政策必须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全面探索终身学习目标群体的特征,倡导教和学同步改革,各类利益相关人在改革中共治、共学、共享。
另一方面,在选择机制框架下,两项政策针对各级各类目标群体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资助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终身学习项目,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职业培训:提升可持续竞争力、聚焦复原力
新议程倡导建立职业创新工场,对职业人士和教师开展针对创新创业、问题解决、思辨分析、业务孵化等内容的培训,还指出在疫情影响严重领域开展培训提升复原力。例如,西班牙就业公共服务中心确定了专业培训方案,资助旅游业人员进行技能升级再造,具体包括卫生消毒、环境保护、个人防护、数字化营销创业、复工复产[10]等。新计划倡导进行数字机会培训(Digital Opportunity Traineeship)项目[11],旨在为职场新人提供数据分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实习和培训。总体来讲,应通过职业培训关注创新知识构建、思维训练、问题解决与实践的协调发展。
2. 就业指导:分析供需关系,进行个性化帮扶
新议程提出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对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欧盟职业培训开发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开发了在线工具Skills-OVATE[12],搜集在线招聘广告进行大数据分析,归纳所需技能,匹配关联职位。此外,欧盟统一建设的EUROPASS网络平台[13]免费提供简历编辑、资历认证、量身定制课程和工作个性化推送及指导等服务。在两项政策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桥接了用人单位和劳动力两端的特征和诉求,并采用了差异化的反馈和配置,为就业提供科学的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
3. 正规学习:跨领域技能升级再造
正规学习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解决方案。第一,在高等教育方面,新议程提出协同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不同领域的欧洲知识与创新体,通过“高校+企业模式”培养研究型创业者。例如,TranDOCSUM[14]项目使博士生了解原材料行业贯彻循环经济情况。第二,在基础教育方面,新议程提出跨领域进行技能升级再造。Girls Go Circular项目[15]旨在培养女性中学生参与科学、技术、工程等科目的学习兴趣,通过在线交互的学习平台提升技术素养和创业能力。新计划已经形成了针对基础教育的理事会建议,为有效融合不同领域任务、环境、工具的混合式学习方法提供了指南[16]。第三,在职业教育方面,新议程计划支持建设各类职业优异中心,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跨领域协同。例如,PoVe Water项目[17]旨在促进政府、企业、学校和职业优异中心之间的合作,使课程能紧随跨领域技能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带来附加价值。可见,两项政策都体现出由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的正规学习具有严格规律和目的明确的特点,与其他形式相比灵活性相对较低。为适应快速变化,应通过跨领域的产教研创新融合,采用更加动态多元的形式引导企业深入参与,并以项目为依托引入行业标准,提倡案例教学以及强化实践环节。
4.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人类专属技能培养
新议程倡导提升团结协作、问题解决、同理心、适应复杂变化等人类专属技能,以适应当前新技术以及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方式,以学习中心、图书馆和社区为依托,使成年公民能够适应变化、关爱他人、建立复原力、提升媒体和数字素养。例如,Digitol项目[18]旨在帮助成人识别虚假新闻、理性决策、对行为负责、从危机中复原。培训后的学员将作为教师与老年人开展跨代际学习,使老人能提升搜索和评价信息能力,加强防范意识。两项政策都表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都应指向人类的本质属性:感知思想情绪、体察心理变化、团队合作和建立人际关系,使学习从知识密集转变为关系密集。
5. 在线远程学习: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加强数字平台建设
新议程提出在各教育层次全面推进数据挖掘、内容拓展、工具开发等数字技能。欧盟资助的Digital SkillUp项目[19]可以提供免费在线课程,帮助欧洲公民和中小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技能升级再造。同时,新议程和新计划强调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的黑客马拉松活动[20],通过竞赛进行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例如,代表性获奖项目是为意大利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发的STEM数字化协作平台,在虚拟实验室进行远程协作学习推动技能提升。
职前与职后、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线下与线上等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把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想学就学”和“活到老、学到老”变为现实。
(三)保持机制:投资与成就标准
在保持机制方面,两项政策的公共和民间投资、数量和质量标准具有以下四项特征。
1. 政府公共投资:透明开放
新议程提出,欧盟层面的公共投资来源包括欧洲复原和复原力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下一代欧盟基金(Next Generation EU)、升级后的欧盟社会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 Plus)以及欧洲地平线资助框架(Horizon Europe)等,参与技能公约可获得欧盟基金支持。新议程还提倡国家统计部门增设终身学习的卫星账户,以保证预算调整、过程监管、绩效核算的透明性和开放性。新计划同样具有多样化的公共投资,包括数字欧洲基金(Digital Europe)和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等,呼吁将数字教育目标纳入年度和长期筹资规划周期。
2. 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多渠道拓宽
新议程提出,企业可效仿公共投资做法单列员工终身学习预算,使之形成透明的管理和监控体系。由政府主导,通过社会效益债券建立政府、筹资机构、社会服务供应者、民间投资者的互助筹资模式,以覆盖终身学习的运营成本。
3. 数量成就标准:动态管理、分类调控
新议程设置了传统的学习频次和覆盖率的量化成就目标,还提出每半年对目标进行动态监控管理,根据性别、区域、群体进行分析调控以应对快速变化。新计划支持各成员国参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开展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动态监测。
4. 质量成就标准:细化技能表现、打通资历认证
新议程倡导建立欧洲创业能力框架[21],包含想法、资源、行动方面的指标。新计划对欧洲数字能力框架[22]进行更新,加入虚假信息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内容。同时,新议程已开发保证资历积累和认证质量的在线工具。例如,欧盟的微证书(Micro Credentials)[23]可以对短期学习结果进行认证。数字证书便于存储、累加和展示,与资历框架互相兼容,可保证认证质量。新议程倡议建立个人学习账户以帮助成人进行技能管理和认定。在新计划框架下,正在制定欧洲数字技能证书(European Digital Skills Certificate),并将持续进行动态更新,旨在简化技能认证。
可见,政策公共资助和政府引导下的政社协同两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投资总量以及改善投资结构。数量和质量标准相辅相成,数量标准关注精准的描述性数据,可以进行更为客观普遍地追踪、验证和预测,而质量标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价值判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进行预测和评价。二者的结合和补充形成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成就标准。
四、思考与启示
近些年,蓬勃兴起的数字技术导致经济活动环节重构,使劳动市场和就业模式快速变化,产生了新的技能需求。欧盟新计划和新议程及时有效地作出回应,针对影响和变化作出了目标调整。在选择机制方面,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多样化目标群体,并提供了构建共同体、精准供需匹配、培养跨领域技能、践行泛在学习等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保持机制方面,政府支持则拓宽了民间投资渠道,还开发了细化的数量和质量学习成就标准,为评价和认证提供了共同语言,通过动态关注诊断、过程和结果使个性化学习支持成为可能。综合分析两项政策,可以形成以下思考和启示。
(一)全面结合个人、经济和民主层面的终身学习目标
新计划和新议程针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设定了全面综合的目标。强调通过终身学习在危机和变化中建立复原力、增强可持续竞争力、推动公平包容,实现终身学习的个人、经济和民主功能。其中,建立复原力的个人功能和推动公平包容的民主功能开始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实现传统的经济功能同样需要通过创新型终身学习来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在危机和变革中,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同样需要探索如何化危为机、以变应变,发挥终身学习体系在新时期的独特功能,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过渡的问题[24]。因此分析欧洲新政策的经验可知,终身学习的目标不应只局限于促进消费和就业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功能,也应该意识到实现个人和民主功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终身学习应重视个人功能,即“从多方面关注人生存发展的环境、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多样性、为所有人提供发展自身潜能的机会”[25]。终身学习还应关注社会民主功能,使终身学习“实质性地参与社会治理”、鼓励“全面学习、全民学习”[26]。只有全面并紧密结合个人、经济和民主方面的目标,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提高应对结构性风险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增进民生福祉打下重要基础。
(二)综合考虑多元目标群体需求,提供兼具普遍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从选择机制的目标群体角度分析,新计划和新议程根据供给侧和需求侧及互动的新情况选择了目标群体以应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供给侧通过协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成效,需求侧呈现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需要更多地匹配和协调供需两侧。一方面,新计划和新议程实现了供给侧共同体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流动,在变革之下加强了合力。另一方面,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失业者、移民、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以性别分工和虚假新闻等问题为导向,将性别失衡、技术歧视等因素也纳入选择机制范畴,选择了多元化的目标群体。我国终身学习的目标群体定位经历了从着重强调精英化的青壮年从业者逐渐扩大至全体社会成员,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历程。在福建、上海、河北、太原和宁波等地的地方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中采用了狭义的目标群体,指向“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各级各类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27],涵盖了职场人士、农民、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相关教育,在部分地区增补了成人学历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妇女教育。例如,全国妇联协同国家开放大学创办的女性学习吧平台已经在健康生活、婚姻家庭、文化修养等方面设置了课程和培训,今后有望关注更为多元化的女性学习需求。我国的目标群体仍然主要以社会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为主。然而,目前我国“仍面临诸如满足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协调与整合终身教育资源”[28]等现实困难和问题,在“调动并组织社会公共机构、企业、社区、个人和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其中需要多下功夫”[29]。我国也可通过公共政策进一步明确跨部门和跨行业的供给侧资源整合方式和管理体制,在需求侧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对于成人学历教育、青少年校内及校外教育、女性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予以关照。
从选择机制的解决方案角度分析。新计划和新议程提出了供给侧协同、需求侧融合、跨技能、混合式泛在学习的综合性解决办法。
第一,两项政策强调整合供给侧教育客体形成合力。在变化挑战下,新计划和新议程倡导政府、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形成普职融合、产学研用贯通的共同体合作模式,施行各类供给侧利益相关人群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共同体成员可以享有欧盟层面的资金资助。我国目前已经在上海、常州、杭州、温州等地试点开展了“三区联动”“两级联动”“联盟联动”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旨在改变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条块分割状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但仍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立交桥尚未贯通”“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管理,造成教育机构重复建设,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和有效利用”[30]。尤其是企业单位参与积极性仍有待加强。更多地区的共同体建设可使终身学习融入治理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协同参与者在资源分配方面具有优先权,促使参与企业在经费拨付方面享有优惠政策,使企业在共建中能够推介产品、储备人才、传播文化,最终形成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第二,关注需求侧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和供需匹配情况。一方面,新政策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精准定位和分析多样化岗位所需技能,通过在线工具帮助学习者规划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进行追踪、预警和认证。另一方面,同一学习活动可指向各类各级目标群体。学习者完成学习后可以转换角色,作为宣传员和教师进行供给和支持,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循环。疫情和数字化产业使得我国公民的技能缺口不断扩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技能目标进行定向调整,尤其需要加快研究新型职业和岗位相关的技能需求。我国教育部已开展了高校毕业生调查、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利用智联招聘平台数据开发了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仍存在“主要为政府决策服务,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充分发挥”“预判结果公开和转化力度不够”等方面不足[31]。通过劳动力调查、雇主调查和行政数据集等汇集基础数据,通过覆盖面更广的劳动力市场大数据研究提升预判成效,与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接配套。此外,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终身学习参与社区治理、代际融通的需求也显著提升,说明我国可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并促进生成一种社会化的协作学习方式”[32],使普通群体帮扶弱势群体,打通各类目标群体之间的壁垒,发展公平、包容和普惠的终身学习。
第三,强调跨领域技能学习。新计划和新议程既关注传统和创新技能相结合,又关注人类专属的创造力、思辨分析、同理心、协作等跨领域技能。我国“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职场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效掌握跨领域基础知识的场景化应用成为必备技能”“面对快速变化、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人们对于参与更高等级的学习、保持知识与能力的持续进步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意愿”[33]。在相同的背景下,我国也可促进各类技能的综合性学习,既要加强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技能复合,又要在应对技术变革和复杂的环境、频繁的人际交往需求、变化中的人机互动模式等方面加强培养合作、适应、沟通和社交等跨领域的非认知软性技能。
第四,强调践行面授课与在线课相结合以及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混合的泛在学习。新计划和新议程有效地配置和协调了终身学习资源供给,使得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深度整合,使泛在学习形成新常态,贯通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分人群、分专题开展自主学习、结对学习和团队学习。近年来,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我国正规学习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学习场域逐渐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数字化学习市场蓬勃发展,学习者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泛在学习资源供给依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我国提供随时可学的泛在教育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34]。我国同样可以通过健全线上线下终身教育资源库,从源头解决泛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此外,着力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平台工具,尤其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适应跟进终身学习需求和目标,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智慧化。最后,应重点提升教师和学习者的数字化素养,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三)提倡透明灵活的资助方式,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欧盟新政策提倡拓展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提升投资透明度,便于灵活、弹性、动态地管理投入与绩效。我国目前存在“政府投资主体的责任范围不清晰”“非财政性教育投资与管理缺乏规范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区域间的政策协同效率低下”[35]等问题。我国也可借助公共资助以及政府引导下的政社协同两种方式,有效保证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助环境、提升投资收益、促进公共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入效应。
欧盟新计划和新议程建立了整体需实现的目标,其具体指标结合了数量和质量维度,并倡导进行动态监控。分析欧洲经验可知,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明确界定和说明才能保证成就标准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数量增长和品质发展并行。此外,还打通了各类学习成果认证评价的壁垒。从单向度转向多向度认证,打破了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桎梏,建立了统一的资历认证和管理平台,畅通了转换通道。同时,欧盟以内部结合外部的方式进行区域对接和互认,将欧盟外第三国标准纳入视野,更大限度地提升学习成果认证的适用性。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尚未建立中职/技校、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性硕士、专业博士/专业实践性博士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职业教育‘1+X’尚未与资历框架对接”“缺乏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成果等级标准和认证制度”[36]。我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制度建设,使得各类成果有效衔接、转换畅通。
综上,分析欧盟新计划和新议程的经验可知,终身学习可遵循与时俱进的政策思路,形成改革有目标、建设有对象、破局有方法、投入有保障、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评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数字化和新技能做出有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