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隐性思政育人实践路径探究
2022-02-18王子聪何文荣
王子聪 何文荣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2022年4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推行政府统筹、地方为主、社会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的分级管理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局限于科学与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也需担负起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任务[1]。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要求做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
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特点明显,“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其迸发出活力,充分发挥育人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隐性思政教育由于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而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应利用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想,强化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同时,发挥各专业课程内隐的思政育人功能和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实效性。本文以应用电子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载体,探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2 高职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2.1 内涵
隐性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是指受教育者通过间接的、内隐的、非特定的心理活动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方式与过程[2]。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的显性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是一种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内在需求,通过“内隐、渗透、贴近生活”的方式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理念和观点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三观塑造的一种教育方式[3]。
2.2 意义
通过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发现对高校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首推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4],因此高职专业课程隐性思政育人路径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探索专业课思政育人的新思路,通过研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动向,挖掘提炼学科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提升思想素养,充分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其次,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可接受性,相较于思政课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专业课育人素材和载体更为丰富。因为专业课上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能了解和把握学生心态、思想状况和情感变化,进而引其走入以文化人、以景触人、以情动人、以爱感人的创设情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最后,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开拓专业课思政育人新局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专业课教师坚守职业操守和育人初心,发挥育人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整合各种优质育人资源,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的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促使学生自发地学思践行,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逐步建立起职业自信。
3 思政元素融入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相关行业所需要的岗位越来越多,模拟电子技术是从事有关电路设计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因而成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入门核心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半导体器件相关知识、放大电路、反馈电路、集成运算电路、信号发生电路等电路设计与分析方法,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为此,充分考虑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与思政理论课的显性思政育人形成协同效应,对于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3.1 教学设计阶段:深入挖掘,建设思政育人元素库
2020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这为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设计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方向,结合模拟电子技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团队成员紧抓时政热点,多次探讨,以课程体系为主线,从国家使命、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辩证思维、三观培养等角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6]。课程章节基本内容思政元素切入点如表1所示。
表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
以上内容仅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所蕴含的部分思政元素,课程组成员继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其它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育人素材,建立思政元素库,便于专业课教师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因材施教。
3.2 教学实施阶段:巧妙渗透,贯穿思政育人全过程
在教学实施阶段,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熟悉元素库中的思政切入点,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灵活地将思政内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其既有理论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又有育人的温度,实现“教书传技”和“育人传道”相统一。
一方面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拟电子技术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在线课程中人物事迹简介、人文趣事、热点事件、短视频欣赏等模块的浏览评论功能,丰富学生知识,强化使命担当;通过Flash动画细化关键知识点,使得枯燥乏味的模电专业知识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利用游戏闯关、分组PK等模式巩固所学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平台,因此要让更多的学生和思政教师参与到在线课程建设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可进行动态“学情”分析,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其学习情况、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个人情感等都在动态变化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和频率让教师在育人时空上有着独特优势,可以时刻关注到学生的动态变化。如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产生畏惧心理,若不及时梳理,可能会演变成厌学,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教师及时发现后可利用情景模拟、角色代入的方式鼓励学生重拾学习自信心,同时利用项目驱动、自主合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解决和辅导,鼓励学生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制定动态预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促使“教书传技”和“育人传道”相结合,实现情感、态度、行为、认知的认可,更好地完成他育到自育的过渡。
另外,要关注思政育人全过程,健全课程思政考评机制。以往模拟电子技术的考核以试卷为主,应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广度和维度,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思政学习情况、人物事迹浏览情况、人文趣事和热点事件讨论情况等内容,以及在电路制作、组装、调试等实践环节的协调度、严谨性、创造性。在期末考核环节设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考核方法,学生根据过程性考核结果自主选择,这种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对学生产生正向引导,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3.3 课后延学阶段:拓展延伸,开辟思政育人新途径
一是要与时俱进,多方位呈现思政育人元素。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思政元素库的内容也应结合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不断更新。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VR、5G等技术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化呈现和沉浸式传播,使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思想引领和价值熏陶。
二是要以赛促教,全面落实综合素质教育。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载体,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电子专业相关赛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素养、辩证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电子设计制作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是要学以致用,大力弘扬职业教育精神。为了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地,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家电维修等活动,弘扬职业精神,展示技能风采,让学生感受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服务大众、锻炼自我、追求进步”的价值理念,将思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思政教育终身化。
综上所述,仅靠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政理论课已经不符合复杂多变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学习接受规律,因此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隐性思政教育应运而生,担负起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专业课程传技授道相结合的育人效果是专业课教师需不断探索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