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及其优化研究
2022-02-18赵利君
赵利君
一、相关研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常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规范受教育者,在某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按照一般语言产生的规范和相关规律,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将政治理论、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传导给受教育者时所运用的语言交流、文字信息、图像符号等言语符号系统。其主要包含话语语境、话语主体(教育者)、话语客体(受教育者)、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载体、话语目的等要素[1]。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主体“一元化”的话语体系被打破,转而形成了主体“多元化”的网络场域的话语体系[2]。高校作为各种思想交汇的核心区域,其话语体系及话语环境受到极大威胁。多元话语主体借助新媒体平台不断渗透多元化思潮,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出挑战,这严重阻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研究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更是多元文化中进一步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
纵观已有文献,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入手,并侧重强调思想政治课堂话语教学体系及内容,未从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方面考虑,也未结合实证调查进行策略探析,因此提出的对策难免较为笼统,难以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足以满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内的7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网上在线抽样调查,问卷内容根据话语要素所涉及的几个方面,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辅导员工作话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话语等维度出发,在对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多个层面为加强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提出对策建议。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效果不佳
第一,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实效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是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便于学生理解。但调查结果显示,有67%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内容虽然“思想深刻”“官方权威”,但也“死板沉闷”。因此,不与现实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释都会变成空洞的理论,给人以不切实际、空洞乏味、不接地气的感觉,很难让学生“听懂”“学会”。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表达缺乏生动性。在调查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方式时,发现 38.57%的思政课教师采用“讲大道理,生搬硬套”的话语表达方式。相比较而言,学生表示 21.04%的教师采用“引经据典,事实论证”,而 31.6%的教师采用“幽默风趣,熟用网络语言”的话语方式。同时,学生表示只有 8.79%的教师运用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话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部分思政教师运用了掺杂网络流行语等新元素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短期注意,但其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影响作用并不广泛与持久,因此在话语创新方式和趣味性表达方面还须大力提升。
(二)辅导员工作话语的吸引力不足
第一,受教育者对辅导员的工作话语接受度有待加强。对“对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话语的接受度”进行调查,仍然有33.56%和10.59%的学生选择“勉强接受”和“不愿接受”,但整体上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话语能力较信任,是愿意接受的,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仍不愿意接受,说明辅导员话语自身的公信力还须进一步提高。
第二,辅导员工作话语启发性不足。在对“您对辅导员话语的期待有哪些”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有43.06%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提出中肯的意见”。22.68%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给予自己思想启发,价值观上的引领”。还有19.11%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转变角色,像朋友一样倾听自己的想法”。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已不满足与辅导员的交流只停留在日常的谈话谈心,希望能切实地满足学生更多的话语需求。大部分受教育者希望与辅导员的交谈能更加契合自身利益,交谈的内容能更具有思想深度,并期望通过跟辅导员的交流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带来启示和价值引领的意义。
(三)网络思政工作话语的影响力较小
第一,教育者意见对学生研判现实生活中网络话语的影响力减弱。在对“您自己是如何评判网络话语的”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显示,54.65%的学生都选择了“理性思考后自行评判”;而“依据教师观点进行推断”的学生只有14.9%,选择“综合大多数网友的评论判断”的学生只有21.92%,选择与“同辈群体集体讨论做出判断”的学生也占8.53%。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自行评判网络话语,很少有学生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可见教育者意见对学生研判现实生活中网络话语的影响力减弱,也说明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对大学生研判网络话语的影响力逐渐趋弱。
第二,教育者较少借用网络流行话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工作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的、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对“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网络话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时,50.8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对活跃课堂气氛有利”。因此,说明学生对网络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可度较高,学生期望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流行话语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认同不足
第一,受教育者对学校思想政治引领相关规章制度不够重视。就调查结果来说,根据对“您经常关注本校宣传栏或学校党政网站中哪些规章制度”的调查发现,93.71%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奖学金制度”,37.86%的经常关注“评优制度”,29.92%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学生活动”,18.68%的学生选择关注“发展党员制度”。可见,学生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较为关注。但从整体来说,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知之较少,主观上不够重视。
第二,受教育者对校园文化氛围感受不太强烈,期望参与更多社会实践类活动。根据“您对您所在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何评价”一题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问,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他们影响较大,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形式主义,走过场,基本感受不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根据对“您对大学中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有何评价”的调查发现,多半的大学生倾向于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走向未来”,更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不切实际的“玄学话语”,需要在现实的生活语境里熔炼和挖掘。因而大多数学生期望参与社会实践类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发展自己。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路径
(一)培养魅力型话语主体
话语主体直接影响着话语效果。解决好“谁来说”的问题,即培育出魅力型的话语主体——教师,是有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键之处。首先,需要转变高校教师话语理念,树立起以人为本、平等对话、与时俱进的话语风格。其次,要增强高校教师的话语转换能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升其理论素养,以便更好地把理论性话语转换为教育教学话语,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最后,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不能仅仅进行概念式的理论说教,还要立足实践,用实践破题、从实践立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避免那些唱高调、呼口号的空话、套话,要开宗明义地讲“接地气”“融情理”“管用的”“解决问题的”的话,以此增强话语的认同力与说服力。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海量的话语内容以及多维的文化思潮等话语环境,导致话语语境的复杂化及不可控性,进而加剧话语冲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面临部分“消解”的风险。[3]如何将其补充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应秉持与时俱进的话语理念,在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内容,汲取传统文化中契合时代要求的优质话语资源,提炼其中的话语精髓,营造生活化、趣味化的话语环境。同时,要善于融入网络话语资源,从中汲取健康向上的话语内容,不断优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构建方式。
(三)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高等教育话语转换过程是话语主体在特定话语语境下,运用特定的话语转换方法,遵循特定的话语转换原则,将高校教育的话语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与信息[4]。一是,通过讲故事增强话语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且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话语风格展现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思想政治教师的话语风格优化提供范本。因而,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予以借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水平。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原理生动具体而不苍白无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透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是利用新媒体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当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优势,融入新媒体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者应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载体,转换话语范式,扩大思想传播的力度与深度,从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路径[5]。
(四)创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人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6]。因此,生活的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语境”,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是新时代背景下话语内容实效的必然要求。创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一是要营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学会妙用“生活话语”,将简洁明了性、形象生动性、幽默俚俗性的时代话语特征移植到自身语言的表达上,让自身的教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将难以讲解透彻的内容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述出来,保证学生爱听、愿意听、听得懂,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才能真正被受教育者接受。二是合理运用互联网语境。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育者应培养话语自觉意识,主动地去了解受教育者的网络心理,掌握驾驭网络话语的能力,有选择性地运用网络流行话语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满足受教育者的话语需求,减少师生之间话语融合隔膜,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亦是明智之举、发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