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法庭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2022-02-18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庭案例

张 晔 董 政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全国高职院校必修课程,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一门课程,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处涉及法治内容。第六章详细解读了如何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由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丰富的法治内容,模拟法庭教学,以典型的案例为依托,运用已有的经验,学会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倘若将模拟法庭教学引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情景化,增强体验式学习和获得感,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最终提高学生法律思维和依法维权能力。

一、模拟法庭教学定义及其理论依据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案件的教学活动[2]。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必要前提,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3]。在实践中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模拟法庭教学就是围绕学生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在模拟法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再现重演、验证知识,还可以构建知识与经验。

(二)人本观

“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4]。从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位,突出学生的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以教师的思想而改变。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能够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治思想。

(三)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在教学法上的实质是实现模拟法庭从“表演式”向“实战式”转变[5]。模拟法庭不是情景演戏,模拟的是真实的案例,双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这种“冲突”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学生不断收集资料、反复审视解读案情,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教材内容、扩展了法律认知、培养了法治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

(一)作为“人”的学生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本,学生的地位被弱化。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提升和发展人自身的价值,学生观就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模拟法庭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而不是学生的领导者。学生处于模拟法庭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作为反思者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教师地位与角色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应该从以往课程的忠诚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实践的反思者。模拟法庭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是一种新式的实践性综合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信息、情感的互动与沟通,使得教学生知识转化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三、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教师在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时参与全过程,进行必要指导,首先需要在教学计划上拟定教学目标,把握全局,同时做好模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思想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明白模拟法庭的内涵以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的意义;最后在教学环境上,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法庭的场景,营造良好氛围。模拟法庭教学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案例选取、案例解读、角色分工。

1.案例选取

在案例的选取阶段,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挑选具有代表性、可辩性,但争议不宜过大的案例[6]。没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普遍的运用性低,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选取案例时需要教师的指导,选取与时代接轨、热门焦点、贴近生活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有适当的争议性,如果没有争议性就不需要辩论了;但若是争议性差别化严重,一方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就没办法辩论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中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提到了有关道德辨析。模拟法庭教学可以选择江歌被杀事件,中国留学生江歌为了保护室友,被困房门外,室友却不开门,最终被室友男友杀死。辨析在这件事中江歌室友的行为应该负道德的责任还是法律的责任。

2.案例解读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其中第四节课后拓展中提到“狼牙山五壮士”名誉纠纷案。这个案例比较复杂,在进行案例解读时就一定要抓住案情的主线,不要被被告所谓的言论自由迷惑,应该理清思路,依照明文法规规定、参照类似案件。尝试站在另一方的角度,思量对方怎么维护,从而找到缺口进行回补。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解释自然人死亡后民事权利会消失,但是名誉权、身体权、荣誉权等依然享有。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这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3.角色分工

一个完整的模拟法庭,需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个性能力来划分担任的角色,也可以采取内部投票、自推荐、抓阄等方式。模拟法庭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组:审判组、起诉组、辩护组、综合组。审判组包括审判长、法官、陪审员等,起诉组包括原告、辩护人等,辩护组包括辩护律师、被告代理律师等,综合组包括嫌疑人、旁听人员、证人等。学生可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观看法庭直播等手段了解自己的角色。

(二)开庭审理阶段

开庭审理阶段是模拟法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环节,学生经过理论的学习、资料的收集、方案的预演,正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

1.开庭、法定调查

开庭包括以下内容:核对双方身份信息,宣告审判组人员名单。法定调查主要是原告与被告依次陈述事实与理由并且提供证据。

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法庭的程序,但是教师也要维护好秩序,把握好流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恰当地给予帮助。当模拟法庭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及时进行指导。当模拟法庭出现争吵不休时,及时介入保证正常的运行。

2.法庭辩论、调解、宣告

法庭辩论是模拟法庭的高潮部分,按照发言、答辩、互相辩论的顺序进行。这是加强法治意识的主阵地,在辩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敏捷力、逻辑推理能力、互助合作能力以及不足方面。在辩论中可能会生成很多预演的时候没有出现的新问题,教师不要随意打断,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发现新事物,教师对此进行认真的记录、分析。法庭调解则需要双方同意,不愿意调解进入休庭。宣告是最终的环节。

(三)庭后评价阶段

司法活动是很严谨与完整的,模拟法庭宣判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依照一定的流程与要求对案卷进行系统的整理归档。同时模拟法庭的评价工作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程序运行操作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运用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逻辑;法律文书的写作功底,等等[7];教师依照这些标准,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来进行,引导学生对模拟法庭活动的完整的流程性、组内成员合作参与性、个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的方面以及注意事项以备积累经验下次开展活动。

四、模拟法庭教学的应用价值

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到要更多地采纳实践参与的教学方式,如模拟法庭,将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高职院校推广模拟法庭活动,使其法治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有利于多渠道传递信息

在模拟法庭教学中,非言语系统和言语系统相统一有利于多渠道地传递信息。非言语系统包括模拟法庭的物质设施,包括国徽、各个人员席位、服装、法槌、投影、摄像机,等等。通过这些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给参加人员无声的法律神圣的敬畏感。言语系统锻炼了参加模拟法庭活动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

(二)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

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律知识理论,还要学会处理法律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讲课式的教学,学生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案例的运用,涉及的范围有限,而模拟法庭活动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课后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收集法律文书、整理文件、反复分析、找出要害形成自己的意见等一系列环节。通过学生自身把握全进程,体现学生主人翁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消极,而是从教师“叫你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综合实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三)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深浅,还可以了解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合作辩论、评价总结等能力的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在准备、开展、评价模拟法庭活动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表现,任课教师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如何进行矫正,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模拟法庭活动的反馈情况来合理设计,实施教学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完善模拟法庭教学条件

模拟法庭活动蕴含丰富的实践案例,模拟法庭活动能够很好地印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因此,为了实现模拟法庭教学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完善模拟法庭教学条件。

(一)优化师资配置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持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是本课程主讲的任课教师,模拟法庭教学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受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制约,由于专业不对口,任课教师在法律专业知识方面水平低、能力不足、实战经验欠缺,所以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官、律师、书记员等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引进法律专业人士实行“双师”培养计划;提高模拟法庭活动指导教师的比例,缩小班级学生的规模,保证足够的教师在活动开展时可以顾及所有的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竞赛活动,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供模拟法庭教学需要的必备物质环境、设施建设;加大学校对模拟法庭教学的研究基金投入;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公开课;安排教师学生一同参观真正的法庭和律师事务所,参与一些日常法律运行操作,积攒法律实务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到政法高校进一步深造学习,完善法律知识体系结构。

(二)建立制度机制

模拟法庭活动需要正规化的制度,有些模拟法庭活动倾向于法治宣传,司法机关或律所与学校合作,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法治教育的宣传;有些模拟法庭活动侧重于培养法律实务操作专项技能,这类大多是法律专业的高校学生,相比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内容太深、专业性太强,没有必要;有的模拟法庭活动偏向表演,重视形式表演轻内容。

创造具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独有特色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就需要学校在政策和教学上支持和推动教师与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建立推进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发展的教师教学绩效和职称制度,改变以往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考核制度,给予教师弹性的科研研究计划和工作时间,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肯定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全校掀起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研究。鼓励教师在模拟法庭教学上研究,放手让任课教师探索具有课程特色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理论指导模拟法庭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验证科研理论。对参加模拟法庭竞赛活动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职位提升等,推动模拟法庭教学的发展;社会上要多宣传公平正义的模拟法庭活动;国家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操作规程、模拟法庭参加人员操作指南、法庭文书处理等规范性文件。

(三)强化物质保障

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情景式、表演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设设备齐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取代教室这一临时场所,有利于营造学生公平与正义的心理氛围。实验室要按照真实的法庭进行操作,摆放一切必备的物品,从而体现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实验室内还应该设立档案备案存放柜,保存相关文书资料,以备以后查找。和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也应该配齐,如电脑、投放仪、录像设备,等等。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需要的服装、国徽、法槌、法庭用具也应该备齐。有条件的要对模拟法庭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同步摄影记录,这样有助于庭后评价和资料保存。充足的物质基础使模拟法庭活动更加规范,有利于模拟法庭活动长期举行,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法律神圣性的理解。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法庭案例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辩护词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