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研究
2022-02-18孙鹏范悦
孙 鹏 范 悦
新媒体技术,主要是利用数字、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全新手段,将最新的信息和服务及时传递给大众的技术。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访问网页进行检索,或开展“云调研”“云实践”“云直播”等活动促进大众交流所需的信息。多种多样的访问方式引起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于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都发生了变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从而达到红色文化在学习中的有效吸收,更加积极地引导高校学生增加对革命传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深化高校育人内涵和实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价值研究
(一)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和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过程中通过自身奋斗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它散发出符合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精神和蕴含着经久不息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所以,我们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增强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传承。因此,通过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被教育者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强化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积极培养学生坚定而伟大的文化自信。适应形势,适时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接班人。
(二)提高道德素质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青年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难以通过各种思想渠道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正向的思维。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属性,物质方面是参观学习红色纪念馆等,精神方面是指通过参观学习而得到的思想领悟,体现出共产党人的革命操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优良作风[1],无不散发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伟大历史成就的独特内涵。这些文化内涵生动地塑造着当代青年学生的党性修养,从而由内而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言行举止,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营造文化氛围
为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效果,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让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到引导及塑造,也让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创新。在物质方面,红色教育被视为革命场所和革命纪念碑,在精神方面,红色文化中体现的内涵能够营造健康美观的文化氛围。所以,红色文化之中的价值内涵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受众群体,以理性平和的方式培养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后,逐渐改善的生活水平、舒适的交通工具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与革命先辈相比,20世纪后期出生的青年学生对于民族解放的艰苦岁月没有深刻的认知,对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的体会也处于肤浅的层面。因此,加深现阶段青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刻认识非常重要,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更好地解决了学习生活的问题与困难,更加鼓励青年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培植敢为人先、勇于追求的斗志,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和腾飞而奋斗的信念,做一名终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好学生。
(二)有效培养高校学生责任意识
回顾过去,许多先辈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奉献出自身力量,他们在青年时代就宣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确立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革命先烈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华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一生。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更加吸引高校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党的光辉岁月,了解他们艰苦奋斗换来的和平与繁荣,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真正代表了党从创造到成长到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说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素材之一。就红色文化来说,它包含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一步转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理论学习与思想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作为不同时期思想的纽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充满理想、具备本领和责任担当的青春力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首先,在新媒体背景下增加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在新媒体时代,学生不但能够利用传统书本和课程学习,还能够利用新媒体平台认识红色文化,因此学习红色文化也有了很大机会,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习红色故事来了解红色文化,还可以通过红色纪念馆等官方网站浏览和学习红色文化。以“体验”为主线,融入个人讲解,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情景还原等活动形式,使同学们融入其中。
第二,为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打下了新的基础,挖掘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和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红色文化,如开设实践课,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快手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账号,这样可以更加有效改善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2]。
第三,发挥了红色文化中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夯实思想育人成效。由于新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互动性和创新性,无论是内容发起人还是内容接受者,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能够在新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成为舆论领袖。通过新媒体培养发挥青年学生的教育主体助力思想政治育人时效。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高效的存在形式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发展,就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质,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路径。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单向性的理论输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在进行着自我完善,经常会有理论知识的创新换代和精神内核的深入探索,但是还有许多红色文化教育仍徘徊于初级形态,还是最初的表面灌输或者是纯理论层面,并没有将红色文化良性发展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教育的维度方面也有待丰富,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书本,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固化,学习局限性大,课堂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发展创新,给不了学生更好的感受和更大的精神鼓励,红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3]。
第二,“集市”式的交流对传统教育是一种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将信息进行实时发布,受众群体可以快速了解红色信息的最新成果,实时实施协同工作,实现多维方式沟通,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但是也要客观地认识到,现代的传播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给当下的高校育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推陈出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会保持活力,具有生命力,产生新动力。
四、“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红色经典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念与方式,对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与利用,做好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培育青年学生爱党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应阅读更多关于红色文化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和材料。另外,重点关注推送专业团队的学生主力军。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疑难问题,应反复咨询老师,做到“上下求索”。在询问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问题提出看法,询问老师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观点。得到更好的答案之后,调整思路,根据老师的建议写体会、写心得。同时,还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同学分享,必要时展开讨论,激发同学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丰富自己,开阔视野。
(二)完善线上线下交互体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新媒体可以进行前瞻性的双向互动,在这种双向互动中,积极加强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扩大传播的内涵范围,增强受众群体层次,提升互动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进行线下直观宣传时要注重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方向,将观察到的知识和实践中的成果努力转化成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创新的作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切实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三)积极开展网络融合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之中,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要想吸引受众群体的关注,能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便是内容。如果没有令人难忘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那么受众群体就不会对核心内涵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应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侧重于创作更具自身特色和优质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专业,调动学生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肢体、照片或其他方式突出作品创新点、创造记忆点、增加思想亮点。同时,作品主题应贴近受众群体生活,以此带来更多的共鸣和声音,要保持时效性,努力将沟通的影响最大化。
基于“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红色资源协同共进,指引了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方向,需要充分考虑到新媒体与红色文化融合特殊性。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下,串联两个要素的特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创新。新媒体平台使用要多样化,做到深入人心。在红色资源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表现创新的多样性,来达到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育人的最大效益,真正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红色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