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22-02-18何晓梅
何晓梅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初等阶段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将产生巨大影响。教师要以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观念和品德修养为基础,逐渐将德育渗入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慢慢渗入学生的全方位素养中,在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正确引导小学生塑造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优良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的要求
过去的教学中,学校太过注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只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记忆围绕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类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过的信息仅用以考试,无法推动其发展。没有品德教育的渗入,会使学生忽略社会道德的必要性。在成长历程中,某些小学生会产生一种利欲熏心的错误思想。语文课是教育中最容易渗透德育的一门课程,是使学生产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语文课堂也较为轻松,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中添加学生有兴趣的主题和风格,并融合价值观念,给学生解读社会道德与专业知识的关键联系。品德教育要从各个领域深层次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例如,教师会把期末成绩转化成每日的社会道德表现、考试等。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制作一些启发社会道德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写下心得体会,推动学生重视和了解价值观念,从整体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的融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塑造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仍处在逐步完善的状态中,也是影响他们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状态。所以,教师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充分掌握个人、国家、集体三个定义,学生可以合理地区别个人、团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学生才可以了解,个人要服从团体,团体服从国家,为之后的学习确立思想基础。
(二)让学生继承出色的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最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文化。常言道,习惯要自小培养。小学教育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继承了谦让、谦虚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学生建立有效的生活方式和礼让的价值观念。众多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学习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依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解释成语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道德。
(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校园生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关键影响。塑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适当结合学生碰到的难题,渐渐将品德教育融进其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探讨,最后根据不同的思想碰撞,逐步完善学生的意识,能够培养学生较好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四)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逐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实现德育渗透。例如,教学二年级的古诗《赠刘景文》,教师在讲课文的时候,可以介绍苏轼的生平历史,让学生简单了解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苏轼的志向,使学生了解苏轼的思想以及苏轼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使学生了解苏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诗、写诗的理由是什么,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感情;使学生了解苏轼的英雄事迹、家庭情结,间接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讲出《赠刘景文》一诗的背景,让学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理想。通过这一课程内容,小学生可以了解到《赠刘景文》创作于1090 年,是苏轼赠给好朋友刘景文的一首鼓励诗,诗的前两句是鼓励朋友刘景文保持他傲雪凌霜、与世间斗争的骨气,后两句是宽慰朋友,困难是一时的、短暂性的,不能由于艰难而消极悲观、忧心忡忡。教师可以通过诗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苏轼的思想道德观念、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在减少诗词学习难度的同时,明白在人生之路上碰到困难,不要随便放弃,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困境。
(五)构建教育情景,推动品德教育的渗入
近年来,我国深刻认识到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小学教材通过再次修订,加入了很多具备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内容,又增加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小故事。这几篇文章都包含着优质的思想道德内涵,例如诚实守信、热爱祖国、品格高尚、勇往直前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品德教育材料,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应用专业的教学方式,构建相对应的品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德育环境下提升品德素质,进而完成品德教育的总体目标。现阶段的网络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每个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在制作教材内容时,应充分发掘教材的社会背景,运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课程方案和内容,把课堂教学环境设定为录像或PPT,在教学环节中播放视频,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融入教学目标的社会背景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学习二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日月潭》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日月潭风景的影像资料,并以此为本课程的教学背景,同时也要挖掘日月潭背后意义深远的故事,一边播放录像,一边将日月潭的故事娓娓道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同时提高小学生对日月潭风景的认识。对日月潭故事的好奇,会促使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三观,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六)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德育效果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全方位渗入品德教育,教师就务必更改教学方法,只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自始至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全心全意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积极应用各种器材,还需要融合课文,使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学年内容《三个儿子》时,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后,可明确提出疑惑:“为何奶奶只见到一个孩子,而见到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孩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研究为何奶奶只看到了一个孩子。当学生回应老大爷见到一个男孩是协助妈妈打水的孩子以后,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出来“孝敬”这一传统美德,在授课时,让小学生与自身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再度明确提出:“小朋友们,你们是孝顺妈妈的孩子吗?跟同学们分享你和妈妈的短故事!”让学生回忆自身以往的行为举止,产生孝敬妈妈、孝敬长辈的观念。课后练习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回家为爸妈做一件事,并在第二天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孝敬”观念,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孝道,不但可以把品德教育充分渗入语文课教学课堂中,并且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改进学生的言谈举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用心挑选课程内容
教育信息的选取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恰当,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德育渗入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有重要意义,它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使道德教育能真正意义上地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确立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挑选有德育意义的语文课程内容,在开展小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学能力,将语文课本中有品德教育价值的短故事、寓言、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有机地融合起来,运用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小故事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民族精神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激励小学生孝敬父母、节俭、诚实守信,培养学生优良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例如,在《长城与运河》的教学中,小学生语文教师可以把有关长城、运河的小故事融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把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有效地进行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外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课余活动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堂主题活动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雷锋纪念馆,融合文物古迹,帮助学生深层次解读历史人文,或就雷锋的主要事迹开展解读,让学生写下参观雷锋纪念馆或考察博物馆的体会心得,促进学生接受德育,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师要自主创新教学策略,选用活动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感情陶冶、情境教学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使之变成现实,按照具体的文章内容或知识要点,构建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情境,或是把课文内容改写为歌舞剧,让学生根据改写进行演出,使学生在演出中接受道德教育,进而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孔融让梨》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品德教育渗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分组排序,在每一组内分配课文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并在课上演出本剧,使学生深层次融入课文情境,对课文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全方位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含义,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初等教育课堂教学环节的德育日益受到重视。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自主创新教学策略,挑选有德育价值的课程内容,把语文课余活动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