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三多”语文诗意课堂与德育的交融*
2022-02-18张彩琴
张彩琴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能将学生带入到唯美的艺术境界中。在教授这些作品时,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语文知识,强行让大家记录笔记,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他们很难进入美轮美奂的语文境界,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要构筑诗意的课堂,教师就要采用“一少三多”的教学方法,少讲一些,让学生“多说、多写、多做”,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张扬自我,给他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课堂。
一、“少讲”,引导自主探究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寻求一种教学方法,让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者叶圣陶也认为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引导启迪学生,让大家自奋其力,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聆听。由此可见,教师要做到“少讲”,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以《将相和》一文为例,它展现了廉颇知错能改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宽厚待人的特点,能让学生得到启迪,模仿先进榜样,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直接陈述和品德修养有关的知识,学生非但不能积极接受,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此时就要“少讲”一些,在几个关键点上启发大家自主探究。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蔺相如是文官,廉颇是武将,如果两人发生争执,到底谁会获胜?他们两个都是赵国的功臣,到底谁的功劳更大一些?”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让他们自主阅读。在学生探究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教师又提出建议:“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不了解古人的想法,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和古人形成共鸣呢?”学生得到了启迪,提出:“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出古人的行为,这样是不是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想法了呢?”学生后续自主参与到了活动中。最后,教师还引导大家总结归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如果你和同伴发生争执,该如何处理呢?”这让大家结合真实生活总结。
教师“少讲”,并不意味着“不讲”,不能将全部的学习任务都推给学生。在导入学习项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幽默有趣、生动形象、富有悬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当大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讲解,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其思考。最后,还要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二、“多说”,培养语用能力
(一)“说”文本艺术,阐释探究结果
教师说得少了,那么留给学生的展现空间就会更多,他们可以在“多说”中提升语用能力。学生可以说一说文本的艺术特点,围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又或者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探究作者如何斟酌词句,说出分析结果,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效果会更好。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展现了作者狂喜的状态,教师鼓励大家说说本诗的创作艺术,并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首先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思考作者如何展现狂喜的心态,如有人提出:“作者十分擅长使用一些无实义的词语,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便’等词语展现了速度很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急切心情,反过来证明了他内心的狂喜。”还有学生认为作者擅长用动作描写展现情感,如“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等句子都体现了狂喜的心态。其次,教师又让大家分析作者为何会有狂喜的心态,其原因是什么。学生搜索了一些背景资料后,和同伴交流讨论,说了自己的感受。“从‘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可以看到,作者听到了祖国光复的消息,他的内心十分激动,所以狂喜。”还有学生进一步总结,认为:“作者一定十分爱国,否则不会在听到消息后就狂喜。”通过表达,大家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得到了启迪,反思自己,思考自己是否也有一颗爱国之心,这有助于德育渗透。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如引导其结合例子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围绕某些知识点进行发散、拓展,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说”生活体验,表达个性认知
要深入理解文本,就要调动生活经验,但是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所以要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激发内心的感悟。教师组织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生活经历,看看有没有和文章作者类似的感悟,鼓励大家多说自己的个性化认知。
为了让大家理解《月是故乡明》中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激发学生自己的思乡之情,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交流表达,说说自己的个性认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经历呢,又或者你是否听说过类似的故事,说说主人公当时的感受吧。大家还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感受一下他的内心情感。”如有学生表达个性认知:“我听父母说过,他们读大学的时候都是去外地念书,每年都只能在寒暑假的时候回家。中秋节也不能回家团聚,他们的心中都会感到十分感伤,倍加思念亲人。我虽然没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情感。”学生再次融入课文进行思考,教师让大家说说作者对故乡“小月亮”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认为小月亮是亲切的,它不像其他地方的月亮那样,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它让人觉得就在身边。”最后教师又将德育渗透进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大家再次讨论,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热爱家乡就不能离开家乡,不能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更好就抛弃家乡。”也有学生认为:“我觉得,热爱家乡就要好好学习,建设家乡。我们可以去大城市学习先进的技术,但是最后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教师鼓励学生在平常积极观察,并运用微博等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样在交流讨论中就有话可说,阅读时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写作中有更多素材。
三、“多写”,提升审美意识
(一)随文练笔,鉴赏人物形象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多写”,在创作中提升想象力,升华审美创作水平。在随文练笔中,学生采用一课一练的方式,围绕本篇文章独有的语文要素组织练笔活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组织大家参与到随文练笔的活动中,本文的语文要素是通过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出母爱的伟大,所以练笔活动也要围绕这些关键点。学生首先找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说说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母爱。如有学生提出:“作品中写了母亲的外貌细节,‘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我认为这一句展现了母亲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母亲的瘦弱,让人能体会到‘为母则刚’的意思。”还有学生提出:“母亲虽然穷困,但是因为‘我’要钱是为了读书,所以她还是给了‘我’,表示她认为好好学习能改善生活,是一个有见地的母亲。”在赏析中,学生感受到了母爱,他们也产生了想要写一写母亲的想法,于是教师鼓励大家随文创作,将自己对母亲的爱融入到作品中,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母爱。如有学生写了母亲深夜赶稿、辛苦工作的场景,并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这样的学习具有德育效果,学生不仅能提升创作能力,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学生可以随文练笔,先总结归纳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手法,提升审美赏析水平,然后再进行仿写,运用掌握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从而全面提升读写水平。
(二)多元评注,鉴赏象征意义
在阅读的同时用批注的方式,划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上自己的阅读感言,也是让大家“多写”的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定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各自表示不同的意思,然后再运用符号和文字进行批注,提升读写能力。
《墨梅》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教师鼓励大家运用批注法辅助阅读,感受其中的象征意义。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波浪线标出自己觉得好的句子,用横线和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用一两个词写下阅读感受,如“清高”等。在复读的时候,大家再次批注,此时要围绕重点句子,进一步品味其特点,围绕不理解的地方挖掘深意。如有学生一开始标注:“为什么作者要特别强调‘墨梅’呢?用‘洗砚池’的典故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在复读的时候,他围绕批注点拓展阅读,了解了作品的背景信息,在批注中写下更深入的理解:“原来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所以用‘洗砚池’的典故写墨色,是为了强调不以鲜艳的色彩媚俗吧。我认为作者还是很清高的。”最后教师让大家总结批注的文字,说说能否体会到作品的象征意义,学生都能认识到:“墨梅象征了高洁的精神,展现了一种不向世俗低头的高贵气质。”此时再将德育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进行思考,分析自己是否也有“墨梅”的精神。
一些文章中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难度。如果能运用多元批注的方法,多读几遍,并写下每一次的感悟,最后总结归纳,那么学生就能挖掘出其中的象征意义,真正读懂文字。
四、“多做”,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素养,建构校本课程,组织大家参与到各种主题活动中,让他们在“多做”中发展思维能力,扎实地掌握各种语文知识。
学习《宇宙生命之谜》后,学生围绕“××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融入实践活动,学生首先拓展阅读,了解各种高科技产品,主要了解它们的作用、原理,通过实际例子了解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阅读科普类作品、阅读说明书等实用性文本。此后,大家互动交流,说说如何创作“××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作品。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要写出科技含量,将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融入进去。”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觉得要写一下反思,高科技能让生活变得美好,但是也会造成各种问题,所以要思考如何能减小或消除负面影响,让其变得‘更’美好,重点在这个‘更’字上。”还有学生认为要结合实际例子,用生动的叙述展现生活的变化。然后大家运用聚合思维,进行整理归纳,认识到此类文章一要体现出变化性,展现出“更”,二要展现出生动性,要用具体例子说明问题,三要体现出时代感,要写一些科学原理。最后大家进行创作,并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国度,这也间接起到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探索正确答案,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弱,在他们参与主题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家挖掘有用的信息,总结归纳出结论,进而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
“一少三多”的课堂具有诗意课堂的特点,教师用凝练而优美的讲解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教学智慧,学生也能激发情感、触动感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习语文。这样就构筑了“魅力无穷、激情无限”的诗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