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悟理 以情感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02-18王万平
王万平
语文学科德育的核心精神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全面认识中国文学基本精神是加强语文德育的前提。德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意识与品德的关键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借助语文教学的力量,把品德与品行培养列入管理工作的核心,引导学生认识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认知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践行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新课标中特别提出,人文属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实现陶冶学生心灵与情操的目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引导他们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品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出对社会与时代发展有用的、品学兼优的人才。从本质上讲,渗透德育也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
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与修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够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语文人文资源,语文教师要重视其价值,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顺利成才。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进一步建构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时代新人。
(三)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我国上下五千年有着灿烂的文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使学生的文化自信更上一个台阶,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的心灵与行动中绽放风采。德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爱国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对学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有效地传承多元化的传统语文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人文精神,进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渗透德育,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深入全面地发挥语文学科德育的价值,落实部编版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以新课改理念与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革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德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下将从多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对策。
(一)结合德育培养目标,优化语文教学方式
受课堂时间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语文德育功能的认知。同时,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感知作品的情感,如果单一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难以体会作品的深层次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为了达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注重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对此,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创设情境法增强学生的体验,利用直观的情感,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讲述了我国的杰出人物邓稼先、闻一多等,教师可以通过逐步深入和递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想的熏陶与影响,把文本想要传达的思想和语言的应用充分融合在一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中人物的精神与气质,与他们进行“隔空交流”,描绘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物的品质,比如邓稼先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深入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布局,让学生在语文德育的浸润下习得写作技能。
以《邓稼先》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海战中国舰船冒烟和旅顺口大屠杀等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旧中国所遭受的屈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教师可以播放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视频,以形象生动的视频鼓舞学生的士气,进一步引出这些强国武器是我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最后,教师将文本中的主题人物邓稼先引入本节课中,并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邓稼先的相关事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除此之外,德育的渗透不但让学生可以为其事迹而感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只是一堂学习语文知识的课,还是一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翻身靠共产党,强国咱有邓稼先”的含义。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职责就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语文学科既具有工具性,也具备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让学生深度感知文章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还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让学生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重要性,为他们的奋斗理想树立正确的航标。
(二)组织多样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创设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如果只依赖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有效培养。对此,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课堂教育的拓展与延伸,组织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进而深化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实践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一样,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实践作业内容,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标。以“人无信则不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类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小组完成,并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派代表显示作业成果。第一,搜集关于诚信的事迹、俗语以及典故等,整理搜集的内容后制作一个PPT,用于课堂展示。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语文作业的兴趣。第二,搜集典型的关于“诚信”的歌曲,小组之间进行合唱并在课堂上展示。第三,搜集“信义老爹”的事迹,并写下一篇200 字的演讲稿,以此增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第四,自编自演一部以“诚信”为主题的小品或话剧,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丰富德育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的,教师要精心提炼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同时还需要将人文素材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知语文素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对此,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确保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德育,丰富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早日拥有高尚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例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小弗朗士的儿童视角体现了国土沦丧以后,法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与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种情感作为德育的人文素材,引导学生感知主人公对祖国语言的不舍和对没有好好学习的悔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种人文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奴隶民族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热爱祖国并非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即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展示出语文课特殊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四)合理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
经过长时间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所需,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知更加深刻,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与同学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学情相结合,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传统文化内容与日常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知晓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其次,设计主题空间。在传统节日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内蕴。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的语文课中开展纪念活动,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端午节与屈原的认识,品味屈原的人生与爱国情怀。教学实践证明,这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有很大作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过节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与节日有关的作业,例如“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尊敬父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后,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自己尝试做月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不易。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学校方面要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与团结精神为目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与课程,促使其与德育有机融合,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优秀的人格。
综上所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保障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渗透德育,要求教师重视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