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探究

2022-02-18魏跃伟殷全玉牛路路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建设

魏跃伟 殷全玉 牛路路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其必备的素质,而高校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当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这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更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

一、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为避免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各大高校皆致力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使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精神、人格以及能力,使其在就业或创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高校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1]。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与人才是最具价值的经济发展要素。在这一背景之下,只有不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充分发挥体系化、综合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育人价值,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基础,真正地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职能。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无论是常规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本身的声誉也会提升,十分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走向富强、实现复兴的重要力量,在“追梦”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远大理想。事实上,“中国梦”已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引领和内生动力;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知识、人才保障。在大学生前赴后继地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的同时,“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此外,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逐梦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为实现个人价值与治理社会发展而努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真正地从思想、精神、行为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指引,可以在开拓眼界、丰富精神、提升能力与健全人格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快速成长,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存发展困境

从培养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来看,构建相应体系十分必要。国外高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我国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也对其进行了借鉴。但由于国情、文化差异过大,许多经验都未真正实现“本土化”,导致国内高校在此方面的实践之路并不平坦,教育体系建设环节困难重重。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得到大部分师生的认可与支持,国家也出台了诸多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之路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大多存在认识不到位和体系建设不全面的情况,相关工作的开展目标与原则并不明确,以至于实践工作出现混乱。而且,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未做到“因地制宜”,工作理念和方法脱离实际,“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如影随形[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度也同样有待提升,部分师生仍然没能扭转观念,不能正确地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以至于他们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的参与热情不高,体验感不好,收获也相对较少。从现实角度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建设的最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综合统筹,以至于建设方向混乱、建设内容缺失。

三、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必须在保障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并落实体系化发展计划。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推动其逐渐完善势在必行,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当前,各大高校纷纷着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该保持工作热情,从加强统筹、明确目标、强化实践、突破瓶颈等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并结合实际,找出最适合该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人才强国,所以高校在建设相关教育体系时也应该以这一整体目标为指引方向,使该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与高校发展、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在实践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朝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和“互联网+”的方向发展,教育体系建设过程需要融入大量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与实践体系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指导依据,并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对于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实现“中国梦”为最终目标,在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到全员覆盖、整体参与、全程体验。成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后,高校的人才培养道路也会朝着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3]。

(二)优化教育体系建设思路

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中,高校必须重新明确教育理念、梳理工作思路,为提高实践有效性提供保障。事实上,该体系的建设必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原本此方面内容只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但在建立相关教育体系后,它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常规教育元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将从部分变为全体。从现实角度来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是实现教育常态化、终身化和协同化发展的过程[4]。

为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成效,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建设目标与原则,并持续激发高校师生的参与热情。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该体系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有效培养优质创新性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而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实践中,这一总目标还可以拆解为不同的分层目标:其一,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对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其二,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能力的教育及培养,提升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其三,实现创新创业孵化教育,深化个性化指导与创新创业支持,完成深层次教学与引导,为大学生提供物质、精神、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这既需要高校明确认知、确立目标,又需要高校师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加强优质师资力量培养,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校必须通过完善相应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实际作业环节,高校应充分践行融合性原则。比如,强调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强调传统教学方法与“互联网+”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强调“实践性+创新性”原则。当然,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教师也必须兼顾个体差异性和整体一致性,注重因材施教。

(三)保证体系框架内容完整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负责人虽然是各大高校,但事实上该项工作的参与主体十分丰富。从现实角度来看,应加强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的协同联动,在实践中,基于各主体联动,实现资源整合、政策汇聚。

第一,目标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应坚持细致化原则,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整体目标,实现目标体系细化。在此环节,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与创新创业有关,围绕创新创业,高校应逐步实现知识、能力、意识以及德行四个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极为考验他们的综合素质,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实现思想、精神、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综合成长。大学生只有在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优秀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熟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优秀的专业能力与社交能力以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时,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突破,顺利地走上创新创业道路。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多维度的目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性[5]。

第二,课程体系。只有保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保持课程体系的适配性与优越性十分重要。设置课程时,首先,高校要坚持多样性原则,让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其次,高校要坚持层次性原则,保证课程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最后,高校应该坚持实践性原则,通过充足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操能力和抗压能力。比如:基于校企合作,打造实训基地和线上模拟实操平台;基于专业指导,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教育孵化,助力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入市场等。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理论课、实践课与思政课缺一不可[6]。

第三,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就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基础。这一基础的建设与夯实,需要经过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此时,相关部门、社会、企业应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和环境保障;而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则需要带头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发挥相关部门职能,加大经费投入,出台政策法规,牵头知识推广,提供免息贷款等;凸显高校师资力量,开展校内宣讲活动,举办创业校友交流会,深化专业指导,创建实训基地、产业园、案例信息库;企业要为师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与专业指导服务,参与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助力在校教师日常教学;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打造社区文化与社会风尚;发挥家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和孵化等过程[7]。

第四,评价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为切实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教育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和针对性原则[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需要围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开展综合性评价,比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成果、课程设置、教师能力、学生体验等多个指标。当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必须具有多元化特性。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都应该参与评价工作,评价时需采用多种方法,强调“定量+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高校注重教育方法改革及教育实践,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和有力指导,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发展竞争力提供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目标合理性、方法科学性和内容完整性。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建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