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教师合作文化建构

2022-02-18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交流专业评价

臧 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们主要探讨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提升,关注教师这一群体外显的专业诉求。然而,原有的专业提升策略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故而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并聚焦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上,研究重点由群体变为个体,由外在变为内在,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部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教师具有群体属性,所以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包括个体的专业发展外,还包括教师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既建立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又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师合作文化就是教师这一群体在拥有共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自愿、平等、民主地进行交流合作,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建立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合作共同体,进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群体间专业发展的文化状态[2]。教师合作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价值观、自愿民主的态度以及互帮互惠的行为方式。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合作文化都是动态的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二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构教师合作文化,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第一,教师要具有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融合的社会,社会成员若想要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其中,与他人和平共处、共同生活,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是社会成员又是传道授业的专业人士,更应该具备合作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引导。新入职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仅凭一腔热血容易走弯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若给予指导就能够帮助新教师加快其专业能力提升的速度。同时新教师的加入为老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活力,新老教师相互合作,共同交流,能够促进各自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自我激励和反思,还需要教师具备合作精神,互帮互助。

第二,教师要具有合作的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教师观是教师专业理念的内在体现,是教师对自身职业性质以及教师角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价值、任务、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在之前竞争激烈的教育工作环境中,教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略显淡薄。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社会对教师有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教师重新深入探析教师角色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和态度,增强合作意识,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合作中进行良性竞争,在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中树立科学的教师观。

第三,教师要具有合作的能力。处于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合作和交往。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备课能力、教学中灵活生成教学内容的应变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后反思能力等多种专业能力。但仅凭教师的自我探索,成长速度缓慢,只有在合作交流中教师才能提高发展水平。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第四,教师需要合作的氛围。教师专业心境是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认可程度,是教师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处于心理层面,没有很强的外显性表现,所以不容易被教师及时觉察。良好的心境能够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良性循环。但教师无法避免地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领导、教学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一旦超出了心理承受范围,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要想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避免出现职业倦怠,营造良好的自由、民主、合作的工作氛围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合作的氛围中可以互相倾诉教学困惑、相互帮助扶持,提高自身和群体的专业能力,以更好的心境面对未来的挑战[3]。

(二)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发展意识。教师合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和共同信念能够激发教师的发展意识。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在合作中教师之间观念和理念的碰撞能够让教师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和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自身和别人的差距,激发教师学习和完善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加之在合作文化中,教师拥有相似的价值观,有着统一的发展目标,能够互相激励,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能够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

其次,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填充自身的专业知识缺口,教师合作文化就为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建了平台。教师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逻辑思维模式,因而具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知识体系。教师在合作中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经验互补,从而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4]。教师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能够获得其他教师多方面的评价,弥补自我评价的偏差,又能进一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合作中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亦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且教师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教师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能锻炼教师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消减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会使教师产生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障碍,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而教师合作文化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在面对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时,在受到评价压力或家长的质疑时,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教师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缓解压力和消减倦怠,在合作中成长,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工作,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合作文化是需要教师群体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共同去建构的。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关注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在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实现优势互补,避免了自我反思的局限性,在交流中形成一种合力,实现群体力量发展的最大化。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群体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建构教师合作文化的路径

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出发,从教师、学校领导者、学校制度这三方面提出建构教师合作文化的路径。

(一)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一是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之前的教师更倾向于“单打独斗”,现在的教师逐渐“打破壁垒”参与交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合作意识逐渐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为了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建设,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明确合作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在合作中的价值以及合作的方式和原则。受知识体系、任教年限、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能力,在合作中教师既不能自视甚高,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摆正自己的合作态度,维护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此外,教师要明确在合作中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主见去随波逐流,而是要在合作中实现知识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合作过程是教师间互相切磋交流、优势互补的成长过程。

二是在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教师合作能力是教师将合作理念转为实践的桥梁,合作能力的大小决定着教师合作行为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合作,教师需要在同伴交流中注意倾听同伴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同时,教师要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合作的目的就是彼此分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提高。且合作需要彼此的配合和尊重,教师在合作中要学着接纳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碰撞,才会出现新的火花。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价值。

(二)学校领导者发挥引领作用,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

首先,根据教师个人意愿组建合作小组。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学校领导要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是关注点自由结合,组建合作小组。这种非正式组织的组建建立在教师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使得教师更愿意参与其中,这对合作文化的构建和合作组织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老带新”的合作方式是学校里最常见的交流合作组织形式,也是促进教师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这种合作形式,采用多种方式激发老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愿组队,形成新老教师共同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氛围。此外,学校领导还可以举办一些竞技类或者文化类的活动,为教师自由交流合作提供契机。

其次,为教师合作提供时间和空间支持。教师合作文化旨在将合作生活化,使特定的专门化的合作变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合作。当教师合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拘泥于教室、办公室或会议室,当它渗透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转化为教师的行事风格时,合作文化就能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者有必要对教师合作提供时间和空间支持。在时间支持方面,学校可以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减少教师承担的琐碎工作,不严苛规定教师的听课次数,简化一些模式化的复杂程序等[5]。在空间支持方面,学校可以为教师专门提供一些具有生活化、休闲化的场所,在里面配备茶几、沙发、空调、冰箱等设备,既可以使教师中途休息、补充能量,又能使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无负担地放松交流。

(三)改进学校管理制度,改善教师评价方式

第一,实行教师人文管理制度。人文管理是人本、文化和科学管理的结合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内在价值的发挥。学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参与合作的自主性,为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提供人性化的支持。在人文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学校要实行民主机制,重视教师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平等地参与学校的交流活动,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并尊重别人的建议,为教师合作提供更多机会。此外,学校要采用科学用人机制,民主选举出合作团体领导,在团队内部根据教师的特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保证教师合作平台的顺利搭建。

第二,实施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评价是教师进行合作的动力,是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重要支撑。教师通过教师评价能够发现自身优缺点,明确发展目标,更好地参与教师合作[6]。当前有些学校里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够重视教师合作,因而需要转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形成性教师评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旨在以评促改,评价途径多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和专业素养。这就减少了教师间的恶意竞争,为教师合作营造一种舒适自然的氛围。同时,形成性评价的评价主体不唯一,评价内容更加全面,能够让教师多方面地认识自己,及时了解自身专业上的欠缺,为更好地自我发展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交流专业评价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