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
——以维吾尔族舞蹈教材建设为例

2022-02-18郭罗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维吾尔族舞蹈

郭罗乐

目前,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体系建构,从单纯引用权威专业院校的通用式教材,逐步向以凸显自身办学特点、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和办学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革新转变。一般通用教材分为以肢体训练、风格训练、文化渗透为主的功能性教材和强调体现地域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和研习舞种特征的风格性教材,二者的教学目的均在于帮助学习者了解民族舞种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动作和艺术表演形式等。现阶段各高校使用的通用教材,基本都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早期的系列教材,显然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和标准。维吾尔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体系的内容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1]。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肢体功能与表演能力的教学训练价值,也兼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美育的重要价值。本文以维吾尔族舞蹈(男班)教材为例,通过分析教材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教材内容的建构与功能、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等,研究教材内容中功能性与风格性的通融交替,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教材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长期以来,适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教学的维吾尔族舞蹈教材,通常分为两类: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主应用的教材类型;二是具备浓郁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征的新疆艺术学院等学校应用的教材类型。我国中东部地区高校使用和引用的维吾尔族舞蹈教材,撰写时间早,距离民族地区远,易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其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训练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计划的转变,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而新疆地区的舞蹈教材,虽然具备民族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其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更加适用于当地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大量民族地域的原生舞蹈形式和素材,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同时,民族舞蹈的独特文化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舞蹈爱好者向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专家和教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都试图在舞蹈作品编创和教学组合编排中加入较为新颖或不常见的动作动态,以此来达到所谓的“突破”和“创新”。这种“突破”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往往缺少民族文化的根源和核心要素。而在未能完全理解民族文化属性和民族精神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徒有其表的形式变化,将难以经得起推敲和考量,也并不能够弥补和完善教材中文化内涵缺失的根本问题[2]。

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表演系通过长期交流合作,尝试编撰了具有南京艺术学院特色的、符合南京艺术学院学生条件与素质的维吾尔族舞蹈教材。该教材的核心为强调建设功能与风格融会贯通下的递进式教学。该教材最大限度地完善了训练内容的框架结构,达到教材建设的丰富性、系统性、多样性、专业性的标准和要求。该教材能够清楚传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表述舞蹈动作、风格动态的形成关系等知识要点,并强调舞蹈专业教育与思政美育的多重功能。同时,该教材又区别于新疆地区学院派教材和通用学院派教材,可以达到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二、教材内容的建构与功能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维吾尔族舞蹈教材,具有基础训练、技巧训练、风格训练、道具训练四部分内容。基础训练,分为基本体态和基本步法两个方向,基本体态包括基本手形、基本手位、基本腿形、基本脚位以及由手位和脚位构成的基本舞姿。基本步法,包括慢步、快步、跳步等内容,慢步属于功能性步法,快步和跳步则是有一定舞种特征的步伐类型。技巧训练,以旋转和跳跃旋转为主,分为跪膝和旋转舞姿、单一旋转、复合旋转、旋转技巧、风格类旋转等方面,其中风格类旋转包括赛乃姆转、萨玛舞转、刀郎舞转等与风格训练相关的内容。风格训练,分为风格基础和风格特色两部分,如赛乃姆、齐克提曼等为风格基础的训练部分,而刀郎赛乃姆、刀郎齐克提曼、萨玛舞、欢庆舞等属于风格特色的训练部分。道具训练,属于四个训练环节中较为综合的部分,也是在新疆地区通常能够看见的道具舞的形式范畴,如手鼓舞、萨帕依舞、盘子舞、腰带舞、都塔尔舞等。

该教材的内容设置及其框架结构包含四条不同训练目的的脉络,并具有各自完善且系统的训练功能。教材内容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下进行排列,既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能体现教材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四条不同的训练脉络也有着潜在的联系,每条脉络的前半部分可以作为单一功能训练部分,后半部分则可以相互辅助和补充,例如:快步训练的后提踩步与旋转训练的跪膝、跳步训练的双步单跳以及旋转训练和风格基础训练等内容,是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的。而在旋转训练和道具训练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的、延续的风格训练特点。例如赛乃姆和赛乃姆转、刀郎舞和刀郎舞转、萨玛舞和萨玛舞转,它们在舞蹈形式上既是同一整体,又可以在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中进行交叉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材内容架构中,强调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推进肢体功能训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的纵向训练。而以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特征为主,强调不同训练环节相互融通的内容传递方式,则是教学方式的横向渗透。该课程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在纵横交叉建构体系下强化教学效率,满足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三、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目的

“从课堂走向舞台”是课堂教学延伸的最终目标,而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结合起来,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教材本身作为独立的整体而存在,其内容结构、训练要点、作业要求等,需要被系统科学地分配、主观能动地协调,从而起到衔接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以舞蹈训练教材为支撑,知识涵盖面广泛的通识类教材,只能应用于专业教学的基础训练部分。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生教学教材必须有别于一般的通识类教材。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维吾尔族舞蹈教材是建立在学校自身舞台实践成果与长期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舞蹈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形成的,它既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又具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多重功能。课堂教材与舞台实践的内容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二者各自以独立形式而存在,但又具备潜在的联系。

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培养成果的衡量标准,但是在“从课堂走向舞台”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舞蹈视频中有着明显的“组合舞台化”的现象,即无论动作是否合理或者恰当,都出现在所谓的表演组合当中,甚至有创作者将“表演组合”进行随意、任意编排,并一味追求舞台效果的新奇。当舞蹈编创忽略组合属性和定义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将不是同类型的动作放在一起,忽视了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属性。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十分强调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的衔接与配合。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作品创作的多元化素材需求,而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产生的舞蹈作品也可以反过来辅助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无论是舞蹈教材还是原创作品,都是依据民族舞蹈形式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产生的,民族舞蹈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存在于二者之间,并通过“从课堂走向舞台”而体现[3]。

根据从课堂走向舞台的教学核心理念,笔者所在院校先后创作群舞《红色的旋律》、女子群舞《百灵姑娘》、男子群舞《胡杨人》等作品,并结合创作过程和排练展演的实际情况,对维吾尔族舞蹈教材的内容和框架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将新疆地区的民族乐器都塔尔应用于舞蹈编创和动作设计,使之成为群舞《红色的旋律》的道具,同时将都塔尔纳入教材的道具训练部分。通过舞台实践,笔者发现都塔尔作为道具的训练功能性丝毫不亚于手鼓和萨帕依等传统道具,也能够凸显教材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传统民族舞蹈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专业优势。男子群舞《胡杨人》以新疆地区刀郎舞为创作基础,在动作设计和舞段结构上进行形式借鉴,赋予“胡杨”表现中华民族气节的精神形象,成为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

四、价值导向的形成和指引

网络上流传的不正确、不专业的民族舞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和舞种特征的传播。这类问题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对专业院校的舞蹈编创和教学也产生了影响。无论是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专业院校编创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不仅会降低民族舞种本身的美育功能,还会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通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明确导向和严格要求,可以改变学生对舞种原有的错误认识,从而积极引导其正确学习民族舞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维吾尔族舞蹈教材中,强调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民族地区舞种原有的气质和特点,避免夸张或无目的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首先,避免网络低俗文化的出现,要求舞者在自信与松弛的动态中找寻幽默、风趣等情绪的自然流露;其次,舞者在动态的表达方面,应注重质朴纯粹的发力方式,实现动作力度和速度的直接表现;最后,舞者应在舞蹈动态中强化肢体的线条感,完善基本舞姿、衔接舞姿、动态舞姿、结束舞姿[4]。

五、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维护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民族舞种自身具有的多元化、类型化、功能化的艺术形式,也为相关教材提供了传承与发扬、研习与创新的便利。在维吾尔族舞蹈教材中道具训练部分,有着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如手鼓舞、萨帕依舞、盘子舞、都塔尔舞等[5]。学习这些表演形式,学生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体会民族舞蹈的独有魅力,并以自豪自信的方式自娱起舞。而在风格训练部分,对赛乃姆、齐克提曼、萨玛舞等进行更新,区分其训练意义和目的,在提升训练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风格形成的地区差异和训练差异。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间舞系长期的教学积淀和阶段性成果,可以充分证明当下这套维吾尔族舞蹈教材具备科学、系统、专业的特点。该教材强调功能训练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其自身结构独立,和各环节之间又紧密联系,既单独成立又可有序交叉应用,在凸显教材核心目的的同时能够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性,从而为学生走向舞台提供有效衔接。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核心目的,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对民族舞种的传承与研习过程中强调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传递,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维吾尔族舞蹈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王亚彬舞剧创作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