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贾志敏先生
2022-02-18陆常波
陆常波
《礼记·玉藻》 曰: “(童子)无事, 则立主人之北南面, 见先生, 从人而入。” 先生, 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 几千年来, 薪火相传, 有赖先生。 先生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 帮之扶之, 惜之爱之, 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及人格营养,为后辈的成长拓展空间。
人生存在诸多幸福的机缘巧合, 也会有很多的无奈和伤楚。 幸甚, 而立之年遇到了贾志敏先生,蒙先生教诲和帮助, 得以在教学和学问上有所精进。 己亥初春, 先生溘然长逝, 无比伤痛。 往事历历在目, 追思先生英容, 不禁潸然而泪下。 回想起跟在先生后面聆听教诲的日子, 深感幸福、 珍贵。 抚摸着先生给我的书, 打印给我的文章,看着他题写的匾额, 才真切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忧伤。
我16 岁初中毕业, 选择了师范学校, 20 岁走上工作岗位, 当了教师。 其实那时只是完成了父母的要求, 按照他们的计划选择了这个职业。 起初的十年, 虽然心中有些抵触情绪, 但我还是认真完成了自己职业历程中的每件事情。 后来先生跟我开玩笑说: “如果不是当年看你特别认真和真诚, 估计我们也没有这个缘分。” 回过头来想想真的是那样, 一切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教师职业的前十年我走得非常顺畅, 25 岁获得铜陵市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 次年破格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资格。 27 岁的时候已经是安徽省当时最年轻的省教坛新星, 铜陵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那时经常有种感觉, 自己好像是武侠小说中的 “少侠”, 走到哪里都有人夸奖。 年少成名之后周围多了几分赞誉, 内心里就有了一些冷傲。 如今想起来, 既没有张无忌的福分, 也没有令狐冲的机智, 却有那样一份傲态, 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情。 当时, 我自己也有了一点困惑: 要往什么方向去? 是从事行政管理, 还是踏踏实实地当一名语文教师? 教学的方向在哪里? 转眼到了而立之年的我, 面对人生的历程和未来的方向真的有些迷茫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几年前的春日, 刚到而立之年的我, 被派到上海参加铜陵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 在这个学习班中, 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 贾老师很随和, 我和他简单寒暄几句之后, 便突发奇想: 大师就在面前,为什么不请教贾老师呢? 于是我就鼓足勇气, 问道: “贾老师, 我明天要在这里上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是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的 《南极风光》。 因为昨天下午才拿到教案,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 请您指点。” 贾老师一听欣然应允, 叫我坐在他的旁边。 他拿过教案认真地看起来, 我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他的指点。 过了十几分钟, 贾老师说: “我想等你下午听完我的讲座之后, 我们再来探讨, 可能你听过了讲座自己就知道哪里要做修改了。” 我很惊喜, 同时又有点担心。贾老师又和蔼可亲地对我说: “陆老师, 你放心, 讲座结束之后我会在这里, 我们一起研究。” 我一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好, 我结束后等您!”
带着喜悦, 我聆听了贾老师的讲座——《小学语文怎么教》。 他简洁而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怎么上。 他点出了三个实, 真实、 朴实、 扎实; 一堂课应该做到环环相扣、 丝丝入扣、 行云流水、 滴水不漏。 我如饥似渴地聆听着他的每一个词, 每一句话……临结束的时候, 他叫我过去, 送我一本2009 年3 月份 《小学语文教学》 纪念贾老师从教51 周年的特刊, 并亲笔给我签了名。 手捧杂志,我心中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讲座结束时已经是夕阳西下,5 点多了。 贾老师叫我留下来, 跟其他老师说: “你们可以先回去了, 我和小陆老师聊聊课。” 我很想单独留下来, 同时又很不忍。 一个70 岁的老人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了, 还要给我讲教学设计, 怎么行呢? 我轻声说: “贾老师, 您休息一下吧!” 他一听却安慰我说: “不用, 跟年轻人一起聊课, 我很快乐!” 听到消息的几位老师也要求留下来一起听, 贾老师很爽快地接受了。 于是我们又来到会议室。 他先叫我把自己原先的理解说了一遍, 然后问我: “你听了讲座之后, 有什么感触?” 我说:“我有点顿悟, 原来我们忙活了半天教语文, 其实是在教教材, 而不是在教语文。” 贾老师微微地笑了笑, 朝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接着他又说: “语文课就要用教材来教语文, 教学生什么呢? 无外乎教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一堂课不要对教材进行深挖, 挖掘教材是个无底洞, 而是要借助规范的教材来教语文, 对语文的字词句篇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能力。” 接着, 他谈及如果自己讲这篇课文会如何去处理, 一番讲解让我明白了他的那句话——“用教材来教语文”。 当说到对 《南极风光》 的解读时, 他说: “可以从课题入手。 老师先板书 ‘极’, 让学生通过预习或者查字典明白‘极’ 就是顶端的意思, 那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 南极风光就是描写南极的景象。 一切水到渠成。 当然啊, 很多东西是课堂外的内容,要不断积累的。” 我原来设计的是先播放课件展示南极的风光, 同时进行介绍。 相比之下, 我似乎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权利。 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环节, 但贾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见解让我顿感不足, 受益匪浅。
大家兴趣很浓, 就说开了, 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的很多困惑都拿出来和他交流, 贾老师都一一做了解答, 并饶有兴趣地针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 结合自身经历, 讲述了从教51 年来的一些经典的故事: 文革时期他被关在牛棚, 每天在教室外面听别的老师讲课; 自己在学校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被电视台的播音员误认为是名家朗诵前来采访;到贫困山区上课教孩子读拼音……一个个故事妙趣横生, 但无不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也让我懂得了很多语文课堂以外的东西: 教师的修养、 品德、 学识都是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的。
他带着我们一起去小饭馆吃饭, 我第一次感觉原来享誉全国的名师竟这样温润谦和, 就像邻家的老伯伯一样。 后来每次出差去上海, 我都会到他家去坐坐, 听先生给我讲教学故事, 讲教育规律。 有一次去他家, 他和师母特地去买了大闸蟹回来蒸给我吃, 我知道这也是对我的鼓励和爱护。
2010 年年底, 妻子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 我们也十分急切地去上海求医问诊。 可是偌大的上海我们举目无亲, 只有干着急。 虽然我知道先生也是刚出院没多久, 身体还处于恢复期中, 但还是硬着头皮给他打了电话, 告知我所遇到的困境。 他在电话里很坚定地对我说:“不要着急, 我来帮你问问上海这边的医生, 等联系好了就给你打电话。 告诉小姚, 没什么的, 不要害怕!” 在焦急的等待中, 我终于接到了先生的电话, 他告诉我已经联系了长海医院的医生, 我可以过去找医生了。 从那一刻开始, 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也开始了人生中一段漫长的十年征途。 而这十年中, 先生的鼓励和关心一直激励我们前行,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座灯塔, 给我们指明方向。 在恩师的指点下, 我带着妻子往返于上海与铜陵之间, 这样一跑就是12 年。2021 年春日, 妻子因病去世, 如今回想起师傅与她, 留下的都是幸福的回忆, 眼中流淌的都是幸福的泪水。
2012 年6 月, 我 得 知 自 己 被教育部选派赴香港从事教学指导工作。 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 我第一时间跟先生说了。 他问了情况之后, 鼓励我认真学习并要做好记录, 随后送给我一本他带孩子去香港游玩后编写的作文集。 经历了一年的教学指导生活, 我写下了80余万字的教育随笔。 2013 年上半年书稿付梓印刷之前, 我请他给我的拙作作序。 先生得知我一年写了这么多的文字, 欣然应允。 就这样, 当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香江教育随记》 出版时, 先生在序言中给我了极大的肯定, 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教导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砥砺前行。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 斯近信矣;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 (《论语》)在我成长的路上, 先生始终不断教诲, 以君子之风范熏陶我。 他从来没有批评过我, 而我每次聆听教诲之后都汗涔涔。 2013 年我被评为铜陵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当时我想举办首届名师高峰论坛, 就邀请先生来铜陵开讲座并执教示范课。 他带着中药坐长途车一路劳顿地来到铜陵, 为现场来自全省各地的数百名教师执教了示范课 《爸爸的老师》。 上完课之后, 他顾不得休息一下、 喝一口水, 又站在那里给我们作了专场报告。 当报告结束的时候, 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先生就是一面旗帜, 一座精神的丰碑,是小学语文教师心中的楷模, 堪为“人师”。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 “惑”, 要能 “不惑” 就必须有高人指点。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先生就是在我前行的路上不断给我指路的人。 2014 年年初, 我当时又面临着一个选择, 是留在机关还是去学校? 我再次请教先生, 先生给了我中肯的建议: 站好讲台上好课, 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就这样, 我带着人生的方向和厚重的使命感, 来到瑞龙小学工作了。 从百废待兴到顺利开学, 我始终在咬牙坚持着, 一边照顾好家里, 一边认真完成好各项工作。2014 年秋季, 先生应邀来到铜陵参加学术活动, 期间来到我所在的瑞龙小学。 他看到学校初具规模,也着实为我感到高兴。 在学校的小会议室里, 他高兴地为我们写下了“铜陵市瑞龙小学” “铜陵市实验小学瑞龙校区” 两幅题字。 如今,这字已经成为瑞龙小学校园内的文化印记和符号了, 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学校不断成长进步。 当了校长之后, 我常常告诫自己: 校长的第一身份是教师。 只有站稳讲台,上好课, 才能做一名好校长! 这些年来, 我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发表了近百篇论文, 出版了两部专著……我是铜陵市最年轻的校长, 也是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也是省青联委员、 市青联副主席、 市人大代表等等, 但我始终没有忘记: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要做师父那样的“大先生”。
如今坐在办公室, 看着那熟悉的字迹, 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那一次我和妻子到他家里去看他,下楼的时候先生非要把我们送到金龙东苑的大门口; 又一次, 华东六省一市比赛前, 我去他家里请教问题, 他认真地给我打印了几十页的书稿; 又一次, 我说想去南方的学校去看看, 他立刻打电话给张云鹰校长……多少个这样关心我的时刻。 听我上完 《人生的开关》, 先生提笔为我写下了 “自然清新真实高效” 八个字。 自那时起, 我开始了 “小学语文自然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 2018 年获得了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当年底我带着获奖的喜悦去上海看先生时, 他已经躺在东方医院的病床上不能言语。 当看到我的时候, 他眨眨眼睛, 眼角流出了泪水……我和文骏大哥强忍泪水。 我读懂了, 那是对我的一份鼓励, 相信他很欣慰。
先生去了, 已经三年了。 他的教诲还萦绕在我的耳边: 当校长的首先要能上好课; 当校长的一定要有思想, 要能让每个学生和老师成长; 常波, 你要把你当校长时发生的故事写下来……我心中有很多的后悔之处, 2018 年浦东之春的活动我未能如约而至, 终将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了, 唯有努力完成先生教导的任务, 方能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教真语文, 打造自然课堂——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 蒙先生给我们指引方向, 在繁芜的教学争执中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地。 精诚至真,先生就是个至真之人, 对待任何一件事都求真求美, 并且能善待周围所有人。 他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泰斗, 是让我们仰视的高山。
己亥春日里, 先生驾鹤仙去了, 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先生精神的崇敬。 他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从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中走过来, 一生挚爱着三尺讲台, 用生命的光辉照亮教室。 先生去了, 我想他没有遗憾, 因为他这一生都在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无怨无悔。 一支粉笔,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他在那个春日里去了, 我知道他不想让我们悲伤, 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 继承他的遗志, 让小学语文教学的百花园更加芬芳迷人。 他是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一座丰碑, 用他的人品、 魅力教育了我, 激励了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告诫自己: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大先生, 但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 扎扎实实教书, 用辛勤和汗水去谱写属于自己教育生涯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