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事焉” 下功夫
2022-02-18朱建
朱 建
陶行知在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一文中说, “科学的精神, 美术的精神, 大丈夫的精神,都不是凭空所能得来的。 我们要在 ‘必有事焉’ 上下手。 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 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 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 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 我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 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 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
陶行知把 “科学的精神, 美术的精神, 大丈夫的精神” 作为 “我们心中所共悬而藉以引导我们进行的目标”。 这与今日之中国教育所强调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所用的表述和拥有的内涵略有不同而已。 我理解这三大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条件。 说是目的, 是指学校要培育师生具备这三大精神; 说是条件, 是指学校的师生应当秉持这三大精神去做研究、 谋改造和锻炼应变。
“在必有事焉上下手” “以事为活动的中心”, 可以理解为 “事和活动” 既是路径也是目的。在 “事和活动” 中培育这三大精神, 此为路径; 以这三大精神来研究学问、 改造环境和锻炼应变,此为目的。 不只陶行知强调 “事” 的重要, 之前王阳明说, “事上磨炼, 静处体悟”, 之后法国的阿兰·巴迪欧在 《事件与存在》 一书中讲的 “事件哲学” 有三个核心概念 “事件、 主体和真理”,“事件” 便是其一。
依托 “事件” 开发儿童课程的策略可以称为 “事件策略”。 在 “事件策略” 的视角下, 儿童课程聚焦于 “事”。 站在 “事件哲学” 的立场, 这里的 “主体” 便是儿童, 是儿童在认识和改造属于他们的客观世界; 这里的 “真理”, 可以泛指蕴含在 “事件” 中的科学原理、 正确价值观, 乃至儿童成长的必备品格等诸多方面。
西亭初中从2018 年起, 以江海平原上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葫芦为载体, 开发建设 “葫芦科艺” 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之美、 文学之美、 艺术之美和劳动之美, 探索出一条基于 “事件哲学” 的乡村学校儿童综合课程建设之路。 “一个孩子, 在西亭初中三年时间, 能够自己种植一棵葫芦, 能利用葫芦开展一定的科学实验, 能够制作出一支葫芦丝乐器, 或能在上面雕刻、 作画,或能用这支葫芦丝吹奏出一首曲子……”
“葫芦科艺” 课程由 “种葫芦、 画葫芦、 吹葫芦、 用葫芦” 等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情境构成, 随着时间的摸索, 已然成为横向联系各个学科、 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校本课程样态, 也完全可以说是“必有事焉” 的一种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