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哲理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2-18黄贤明
黄贤明
(福州闽江学院附属中学,福建福州,350000)
近年来,哲理散文已成为中考现代散文阅读的热门考查的对象。散文在中小学课文中占比量较大,是文学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材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学生接触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的时间较早、频次较多,但接触哲理散文则较晚、较少。2021年11月,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以“哲理散文”为主题的论文,总计搜索到91篇。其中,关于初中散文阅读的研究占少数,关于初中哲理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更少。在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常常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不佳。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改善初中哲理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好哲理散文写法特点
第一,哲理散文是作者个人独特经验的表达,它以阐发哲理为主,常常通过联想与想象揭示万物之间的永恒联系,表达作者因眼前事物触发而感悟出的某种人生真谛或生活道理。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智慧,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很少有学生有与作者相似的经验、体验,对此,“教师可以以‘陌生化’切入来解读哲理散文,给学生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并通过‘新奇’使学生从对哲理散文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1]。哲理散文创作不以理绝情,不以情蔽理,情理是平衡并重的,感性和理性是融合的。因此,教师在哲理散文阅读教学中可由“新”激“趣”,由“情”引“理”。对哲理散文的意蕴而言,其关键维度是哲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这类文本时,要从“理”与“情”的关系入手,使学生明其理、悟其情。例如,教师在讲解《谈生命》一文时,可引导学生从“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中认清生命的生长、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与一般规律,感受文中表达的生命不息的意志和豁达向上的精神。因为学生不曾有过作者那般独特的经验,所以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语句和表达方式去感受和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此外,在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偏离、曲解、脱离文本,不可随意地推断文本立意,而应立足文本,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领悟和鉴赏哲理散文的精妙。例如,在《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飞蛾挣扎、香瓜子萌芽、心脏跳动三个事件的具体描述中,引导学生读懂包含其间的生命意义,明白“生命,生命”是杏林子对生命的呼唤,传递的是作者强烈的生之欲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哲理散文同其他散文一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也是哲理散文的特质。哲理散文虽有议论,但“润物细无声”是哲理散文所追求的境界,其议论在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情驭理,有别于议论文借助具体文学形象、极富文采的文学语言表达议论的特点。在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形象、感受情感,以真正求索哲理。读懂哲理散文,实质是建立自身生活经验与作者人生经验的链接,寻找作家作品和生命成长的契合点,尝试以作者的视角看待人生。因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要想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哲理感悟,就需仔细分析作者因何而写。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思考和揣摩作者的思想,以形成自己对哲理散文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永久的生命》一文先谈生命易逝、再谈生命永久、后高唱生命凯歌,在感叹中透出“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的智慧,其表达的哲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在教授《永久的生命》一课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通过品味文章精粹的语言来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个体的生命是卑微弱小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
第三,哲理散文同其他类型散文写作手法不同。从理论上看,散文的具体类型是由写作目的和表达意图决定的;从具体写作视角看,不同类型的散文写法不同。例如,托物言志散文大多集中描写所托之物与欲言之志有相似点的特征,或含蓄表现,或直白点明要表现的情感与思想。哲理散文则需要作者有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能感悟出世间万物蕴含的哲理。哲理散文中的自然界都可以变成哲理的载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变成意象。哲理散文常常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然后由具体景物或事件的描绘转向理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倾向。[2]掌握了写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把握住了散文类型。在教学哲理散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整体理清作者的行文方式和写作思路,明确哲理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如以物为线、以情为线等,然后再把握文本所要传达的哲理,最后通过反复阅读、整体观照,感受课文由浅入深阐述哲理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套用议论文的教学思路讲解哲理散文,不可过多地传授议论文的要素及论证方法等相关知识。例如,《我为什么活着》一文的结构为“总—分—总”:第一段开篇提出总的观点,即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第二到四段是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与开头相呼应。对此,笔者在讲解《我为什么活着》时没有套用议论文的教学思路,而是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和层次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简洁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品味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方面的培养
第一,教导学生朗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因此,在教学哲理散文时,教师应注重朗读,多在品味语言上下功夫。哲理散文蕴含深邃的思想,情感通常不显露在外,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级教师余映潮指出,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段,学生可通过反复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4]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意蕴,唤起已有的情感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解读到心智的深邃,理解文章的本义。教师多留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实现理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例如,《短文两篇》的抒情句子“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和“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等极富感染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时,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进而让学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灵活运用。
第二,引导学生品读。要想充分理解哲理散文,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不仅精心设计品味语言环节,给学生具体的恰当的提示和要求,而且为学生提供鉴赏机会,为学生做出示范。例如,教师提醒学生多关注课内文章的相关批注和课后“阅读提示”板块中的文字,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语句所倾注的情感,循序渐进提高语言的感受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在讲解《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一句时,笔者设计了“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深化理解哲理散文运用生动的形象进行说理、传情的写作特点。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读与思的过程,更不要轻易给答案、下结论。例如,在讲解《永久的生命》一文时,笔者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带领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本文的重点语句如“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理解感悟力。
三、提升教师自我语文知识素养
中小学散文教学可借鉴的著述较少,散文解读理论尤其哲理散文的解读理论欠缺。教师应勇于寻求突破,积极解读教材中的哲理散文,提升自我的语文知识素养。
第一,教师要能读通读透教材编排的哲理散文,与文本深度对话,成为哲理散文正确的解读者。在哲理散文备课环节,教师要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教什么、怎么教了然于胸,避免泛泛而教和隔靴搔痒的解读,从而将文本中的生命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整地传达给学生。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效度,影响着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丰厚扎实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过硬的基本功,深入认识并把握哲理散文,从而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品味《永久的生命》一文的语言时,教师需要结合文章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抓住文章哲理闪光的瞬间,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总之,教师要想教好哲理散文,就要把握哲理散文的思维方式,体悟文本所呈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第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越丰厚扎实,就越能指导学生充分积累各类学习资源。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等;注重表现作者的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抒情散文,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以描绘景物为主的写景散文,如梁衡的《壶口瀑布》、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等;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哲理散文,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等。教师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哲理散文的渠道,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哲理散文意蕴悠远,对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能力、鉴赏能力、领悟能力、写作能力等有诸多助益。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且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如个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等。教学点的选择原则如下:一是合题,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二是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启迪和帮助;三是趣味,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为学生深度阅读创造契机。
对关于怎么教的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习惯,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部编教材提倡的“1+X”的教学设计模式,将内容或形式上相似的文章集中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例如,教师在总结严文井《永久的生命》哲理散文的特点时,可以将之与叙事类散文(如杨绛的《老王》、朱自清的《背影》等)和写景抒情类散文(如朱自清的《春》)做比较,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哲理散文的写作特点。教读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教师可以由旧文引入新文,从旧知导向新知。学生熟知的写人启事散文也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朱自清的《背影》,而罗素的文章以议论行文,具有思想光芒,可以给人智慧启迪。两篇文章相互联系,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假以时日,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迁移思维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发展。这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相一致。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4]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不可避免地成为阅读教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原有的语文基础、人生体验不同,学生需要阅读教学与自身能力相匹配,需要教师开展不同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能力出发,郝丽琴将语文分层阅读教学分为直觉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和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5]按照学生自愿和教师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吴辉琴根据学生情感态度、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及学生成绩分层。[6]吴春从学生阅读水平出发,不仅对学生和阅读目标进行分层,而且对阅读任务和课后作业也进行分层,证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分层教学在提升学生的阅读成绩方面具有一定教学效果。[7]在充分尊重学生和了解教材难易程度的情况下,教师应先实施适应整体学生平均能力层次的教学设计,再针对个别学生另行适宜能力层次的教学指导。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课后指导。
哲理散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散文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其共性和个性,努力根据学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将教学深化、细化、形象化,并开阔学生散文学习的视野。基于此,教师需要从提升自我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出发,深度挖掘并探究哲理散文内涵,注重创新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悟更多哲理散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