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2-02-18李远芳

教育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葫芦校本评价

李远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3)

一、研究背景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现在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要求,而且突出学校的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X校积极探索将葫芦丝融入校本课程的路径,基于对葫芦文化的深入理解,开发出集赏葫芦、诵葫芦、画葫芦、种葫芦、吃葫芦、演葫芦为一体的极具学校特色的“葫芦文化”校本课程。虽然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其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教师专业性较低、协调管理工作脱节、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深入了解和总结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和经验,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作用,笔者对该校三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内容涉及“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准备工作、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实施的方案、课程评价的机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等。

二、“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及成效

(一)“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缘起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葫芦早已超出自然植物的概念,成为中国吉祥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葫芦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出现受到天地神婚神话原型、祖先崇拜观念、创世神话原型的深远影响,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3]因葫芦与“福”“禄”谐音,所以在我国吉祥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葫芦文化。围绕葫芦的生长态势、性能与功用,葫芦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与意义:“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集民间文化、吉祥文化、绘画艺术等文化形式于一身,其蕴含着幸福、吉祥、平安、和谐、多子、福寿等美好寓意。[4]

X校开发“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源于该校一名擅长葫芦丝演奏的体育教师曾带领该校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进行葫芦丝表演,这较大范围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受此启发,X校突破了演奏葫芦丝的局限,将葫芦及葫芦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葫芦文化”校本课程。X校所定义的“葫芦文化”不仅包含传统葫芦文化的意蕴,如葫芦与诗词、葫芦与民俗、葫芦与谜语等,而且推陈出新,将“尚新”教育理念融入“葫芦文化”课程。“尚新”,即崇尚新的进步,希望人人都进步、天天都进步、面面都进步,以新的超越、新的进步、新的发展迎接新的挑战。

(二)“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板块

校本课程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作支撑,而且需要完备的校本教材作辅助。对此,X校构建了“荷叶夹式”的“葫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葫芦”为中心荷叶式地铺展开来,使每条放射线均有对应的学科。“荷叶夹式”的“葫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主要分为赏葫芦、诵葫芦、画葫芦、种葫芦、吃葫芦、演葫芦六个板块。例如,赏诵葫芦与语文学科对应,画葫芦与美术学科对应,种葫芦和吃葫芦与综合实践课程对应,演葫芦与音乐学科对应。

第一,赏葫芦板块和诵葫芦板块多涉及葫芦文化内容的学习,和语文学科最为紧密。赏葫芦板块包括葫芦与传说、葫芦与民俗文化、葫芦与谜语、葫芦与成语、葫芦与动画。在该板块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细腰葫芦的来历、葫芦与端午节的传说,了解到张果老和铁拐李与葫芦的故事,领会葫芦的寓意,欣赏经典动画《葫芦兄弟》。诵葫芦板块是将葫芦与诗词联系起来的板块。在该板块,学生可以走进宋代张继先的《点绛唇·小小葫芦》及陆游的《刘道士赠小葫芦》,领会“小小葫芦……腰间带……胜挂金鱼袋”及“葫芦虽小藏天地……用时能与物为春”的大奥秘。

第二,画葫芦板块与葫芦的工艺美术有关。葫芦工艺自唐始,成于宋,兴于明清。由于葫芦形体优美,色黄如金,寓意吉祥,赏玩者较多。画葫芦板块能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水粉颜料涂画葫芦或废旧材料装饰葫芦的方式,根据个人爱好设计和创作各式各样的葫芦作品。

第三,种葫芦板块和吃葫芦板块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让学生在种葫芦的劳动中学习、成长、收获。葫芦的种植要求学生学会挑选合适的葫芦籽、温水浸泡种子、小头朝下播种、定期适量浇水、掌握移苗的时机和方式、搭建葫芦架等。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份观察记录。吃葫芦板块非常注重葫芦的食用和养生价值,需要教师给学生推荐两道日常的葫芦佳肴(西葫芦炒火腿和西葫芦鸡汤),并详细说明所需食材及制作步骤,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烹饪学习。

第四,演葫芦板块主要通过音乐剧或课本剧的形式宣传葫芦文化,让葫芦文化传承得更远。例如,X校创编的《葫芦丝的奇幻冒险》音乐剧曾入围市儿童音乐剧比赛。该音乐剧的主角“小新”十分聪明,却因一次葫芦丝比赛失利而变得不自信。通过一次动物王国的奇幻冒险,小新开启了争夺宝葫芦的艰难之旅,并最终成功寻回宝葫芦。该音乐剧的人物角色多样、个性鲜明、主题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吹响悦耳动听的葫芦丝的同时跟着主人公寻回信心。

(三)“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成效

1.多维促进学生发展

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从多个维度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通过葫芦和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葫芦文化”校本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各式各样葫芦工艺制品的画葫芦板块,学生可以用水粉颜料涂画出神态各异、活泼可爱的葫芦娃娃,或利用废旧的丝袜、毛线、棉布、扣子等装饰葫芦,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个性的葫芦玩偶。四年级美术教师Z老师在访谈时提到:“美术课上,学生创作葫芦玩偶的热情都很高,自己动手动脑,制作出的葫芦玩偶都十分有趣。”其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Z老师在访谈时提到:“‘葫芦文化’校本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学生不只是在教室里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充实自己,认识更多新的东西。”例如,种葫芦板块关联着葫芦与种植,可以让学生利用科学课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课堂,学习种植葫芦的方法和步骤,并定期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内容如下:如何挑选饱满的葫芦籽;当葫芦苗长出四片真叶时如何移苗;如何搭建方便葫芦苗攀爬的架子。葫芦架的搭建不局限于某一种搭架的方式,这给予学生充分自主设计的创新空间。最后,通过“葫芦节”特色课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葫芦作品展示和舞蹈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学会合作。二年级语文教师H老师表示:“这门校本课程,促使学生们在快乐中进步。”H老师特意提起某男生的成长故事:学习葫芦舞蹈之初,该生十分不自信,之后在“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中逐渐找到自信,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品格。该案例充分证实了“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职责简单又精准的定位。这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除了做好学科内的“专家”,还要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杂家”。[5]除具备新课改要求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校本课程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能推动学校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的新教师。从最初始的想法,到合作研讨、形成系统化的框架,再到编制出特色校本教材,最后具体到每个学科的实施,“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是X校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晶,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努力和推动。一年级音乐教师兼副校长F老师表示:“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集体思考怎样通过校本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只是美术教师的任务。”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每名教师都能主动搜索和查找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问题分析

1.学校教师专业性较低,课程专家指导缺失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适时调整,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合作与沟通意识、创新精神和学科教学能力。[6]F老师表示,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资源收集、教材编写、编制课程等环节都由教师自主商讨、头脑风暴而成,未邀请专家参与评估,导致该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针对校本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发阶段的教师参与问题,F老师提到:“虽然学校在开发和实施‘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时多次组织专题会议,鼓励全体教师出谋划策,讨论如何融入学科教学、编写校本教材,但学校没有邀请大学教授帮助设计或专门开设相关的培训讲座。”学校教师专业性较低,课程专家指导缺失,是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反馈的问题之一。

2.协调管理工作脱节,课程开发阻力增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和学校组织者及教师有关,而且和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没有和家长达成共识,仅仅是学校层面的意愿,校本课程就容易失去前行的推动力,难以发挥其效用。H老师在访谈时提到:“虽然家长对我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反馈较好,但其开发思路多是学校和任课教师在专题研讨会上的意见和想法,学校在开发阶段没有对各班情况展开调查,也没有采集家长方面的意见。”在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学校未充分评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了解学生和家长对校本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导致协调管理工作脱节、课程开发阻力增大。

3.反思评价不足,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欠缺

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为新一轮的课程开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7]在评价校本课程时,学校可以从校本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判断校本课程的设计和运行状况。访谈发现,在“葫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X校多注重学生方面的形成性评价,未涉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F老师表示:“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多给予学生即时性评价,如在葫芦文化的征文活动中颁发创作奖、表演奖等。”至于“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否先进、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F老师并未谈及。这反映了“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欠缺相应的反思。

(二)改进建议

1.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2]学校要提供系统的全面的课程开发培训,定期组织校本课程研讨会,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的课程研究专家进行个别指导,为教师提供校本课程相关的线上学习资源,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2.通力合作,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动员学校、家长、社会机构等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学校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案例,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避免闭门造车。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对“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感兴趣或在课程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征求、合理汲取家长关于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看法和建议。最后,学校可以积极和有关的社会机构合作,寻求和引进更加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促进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

3.定期反思,关注课程本体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一般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相互依存的环节入手:一是教师的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能力提升、情感体验变化环节的评价;三是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8]除了关注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情感能力评价,学校更需要关注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合理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信息。X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对“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完善“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四、结语

X校“葫芦文化”校本课程源于葫芦丝兴趣课,虽然在促进学生多维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出现了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等问题。对此,X校可以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研讨会,和外校、家长、社会机构通力合作,关注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提供相关的线上学习资源,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推动“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完善。

猜你喜欢

葫芦校本评价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宝葫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