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中的师生关系管窥

2022-02-18黄雪静

教育观察 2022年17期
关键词:基础课话语权中等职业

黄雪静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自2019年底以来,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英语、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化学、物理10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精神与新要求,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业质量要求,体现了高中阶段的共性要求,彰显了职业教育的五个特点。[1]课程标准是对某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2]明晰课程标准的定义,可以理解学科价值的生成过程。而学科价值的理解是以学科知识应用为根基的。学科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伴随着知识性质的变化,即从原来具有“普通性”的知识变为“职业性”的知识。[2]师生关系是知识性质变化过程中的沟通介质,是学科价值生成的重要维度。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生成的助推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考察公共基础课中师生关系的应然表征和实然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师生关系的若干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应然表征

本文主要基于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中有关师生关系的表述来分析公共基础课中师生关系的应然表征,具体包括教学相长、话语权彰显、学科价值动态生成、师生主体间性突显几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的一方以教为学,即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师教导他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后来,教学相长引申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往往被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互动提升模式,也是任何一个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3]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要义,是有效落实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关键体现。例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础模块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内容,包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该专题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4]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引领下,教师运用学科知识与语言,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为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人格发展等奠定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基础,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成就感、使命感及职业素养等也得以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不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包含双方生命体验的良性互动,可以体现双方的人生意义。

(二)话语权彰显

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格,表明可以说、能够说;二是谁来组织说话,谁来掌控说话,谁来作最后的决定。[5]在具体的课程情境中,话语权则为教师话语权与学生话语权,其中教师话语权涉及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基础模块中的“中国历史”部分包括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15个学习专题。[6]在该模块中,广义话语权表现为教师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把控教学节奏、为学生答疑、诊断与反思教学活动等,狭义话语权则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语言阐述与表达。教师话语权涵括了在教学中传递公共基础学科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责任,也映射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如重视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与技术技能实践的相结合等。学生话语权表现为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间的有意义对话。

综上所述,教师是公共基础课课程情境中的主导者,其借助公共基础课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育实践和体验活动等媒介与学生深度互动与交流,彰显师生话语权,促成课堂氛围生动、教学目标达成。

(三)学科价值动态生成

公共基础课注重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成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进而推动学科价值的形成。可以说,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7]教师应通过政治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师生关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科价值,引导、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对学生而言,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包括厚植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培育价值观等;对教师而言,则是深化学科知识理解、凝练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等。同时,还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使学科价值得以深化,发挥学科价值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结作用,从而动态生成、升华学科价值。

(四)师生主体间性凸显

教育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单一主体说,如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以杜威、卢梭等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二是主导主体说,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三是双主体说,即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四是师生主体间性说,其发轫于现代哲学,是由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后被不同领域学者引用。[8]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它是把自我看作与其他主体相关的共同存在。[9]

在公共基础课中,师生主体间性表现为师生平等、交互、合作与发展等特点,体现在教学过程、课程情境、师生互动等维度。主体间性有利于师生在公共基础课堂内外,以语言、肢体等方式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彰显师生话语权,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共同构建公共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完成学科价值的“共享与共进”。

二、实然表现

针对公共基础课中师生关系的应然表征,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公共基础课中师生关系的实然表现,具体包括教与学分离、师生话语权缺失、学科价值异化、师生主体间性弱化几个方面。

(一)教与学分离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由于学生的学习精力、时间有限,且文化基础和学习积极性较弱,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场“博弈”:一方面,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操;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应试准备,容易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的逻辑体系。相关研究也探讨了公共基础课中教与学分离的问题。邢燕波的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未能有效实现。[10]余祖良的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的知识难度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契合,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和学存在“两张皮”现象。[11]

师生关系不良会影响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实施,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公共基础学科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晋升空间有限等;教师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反馈等。

(二)师生话语权缺失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话语权缺失。一是教师话语权缺失。对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而言,教师对其解读、理解、把握与实施也是重要环节。以往,面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学校多是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等,缺乏对课程标准具体实践层面的培训,给予的针对性指导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中处于无助地位,降低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的话语权缺失。二是学生话语权缺失,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中自身情感及对具体学科知识的认知表达不充分或受限制,教师只是单向地传授学科知识,学生无法有效接受知识,缺乏对教师话语的有效回应。

师生有效互动的缺失导致双方话语权没能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倡导的服务职业教育转型、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看,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根据公共基础课及学生的特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从客观方面看,除了上文提及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等原因,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搭建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师生话语权的构建、发展与评价没有形成体系。

(三)学科价值异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促进公共基础课学科价值的发挥,然而,教与学的分离、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权的缺失,会导致教师教授的学科知识不能有效传递给学生,学生没有从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同时,师生双方没有通过教学活动、教学对话与教学行为等对公共基础学科知识进行互动,更没有学科价值主线把师生双方联结起来。可以说,不良的师生关系异化了学科价值,使学科价值没有发挥动态的生成作用。

究其原因,既包括上文提到的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课程标准把握与实施不到位等因素,也包括缺乏课程实施后对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考核与评价。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应考核体系,但后续的改进措施却难以有效安排与落实,而且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已实施课程评价与考核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具体的监管。

(四)师生主体间性弱化

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交互性主体。教与学分离、师生话语权缺失、学科价值异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主体间性,进而影响师生的情感、态度及行为,最终影响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落地实施。此外,其他群体或个体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师生的看法也会影响公共基础课中的师生主体间性。例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负面评价会潜在影响其在公共基础课中的主体性发挥,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改进路径

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各相关主体应立足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使公共基础课中的师生关系由实然表现转向应然表征。与问题相对应,改善师生关系的具体路径包括促进教与学融合、赋予师生话语权、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明确师生主体间性定位。

(一)多主体形成合力,促进教学融合

地方教育部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等相关主体应形成合力,以促进教学融合为路径,改善公共基础课中的师生关系。地方教育部门应与中等职业学校形成合力,根据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支撑与服务,研制教学评价体系总则及评价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应对照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监督、指导、评价;教师应准确理解与把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学专业等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以促进教与学融合。以数学为例,地方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与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研制教学评价体系总则及评价方式,开展数学课程标准培训与相关教研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应制订校级教学评价办法,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并及时诊断教学活动,促进教与学融合。

(二)尊重师生话语权,增强师生主体间性

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体落实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中等职业学校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两者在课堂内外的话语权。一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夯实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如开发公共基础课教学资源、组织公共基础课校级活动。二是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事务中的话语权,例如,在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指导和评价时,应重视教师合理诉求的表达,认真收集和处理教师提出的针对教案的改进意见;在研制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体系细则时,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标准实施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教师和学生指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诊改,如制订校级反馈条例与办法;对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认真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引导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其在教学中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以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四是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交互性,以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为主线,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增强师生的主体间性。

(三)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

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是把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教师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先知”,厚植了学科领域知识并形成了学科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知识,进而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研部门与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积极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学科价值。以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例,课前,教师应围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核心素养确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明确教学要求;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和所学专业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学科章节知识;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巩固与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化学在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中的学科价值的认识。

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是巩固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抓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需对标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中师生关系的应然表征,明晰公共基础课中师生关系的实然现状,进而采取有效行动,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掘公共基础课的学科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基础课话语权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数据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