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探究
——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2-02-18彭小灵

教育观察 2022年17期
关键词:育人中职素养

彭小灵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一、内涵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标志,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优质职教人才的使命,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有学者认为,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至少具备四个特征,即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超自然性。[2]由此可见,文化的内涵是广阔而深厚的,且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于职业学校而言,育人文化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二是蕴含着育人价值与实践的校园文化及活动;三是专业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文化;四是网络文化、社区文化等与学生成长密切关联的文化。[3]

文化育人是提升学校办学生命力、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是学校实现立校、稳校、强校的基础之一,是以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为核心的。[4]中职学校落实文化育人,需要将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不断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优质技术型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并要求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5]校园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6]中职学校文化育人的实质,便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既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7]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落实文化育人,对培养优质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学生不断反思和提升自我,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综合实力,使自身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二是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其职业规范、职业归属感、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学会自尊自爱、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形成健全人格,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优质技术型人才。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偏弱,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呈现单一性、功利性、短暂性、被动性的特点。[8]由于自制力不强,网络游戏,各类良莠不齐的网站、软件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最终形成文化基础薄弱、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的局面。此外,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不够稳定,人格尚未健全,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逃课、作弊、欺骗师长等行为时有发生。因而,在学习专业技能外,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以及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实施路径

中职学校文化育人的实施,可以通过党史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等多种路径实现。这些路径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让学生“立德、立学、立能、立身”,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外显为一定的人文行为,从而实现内在文化素养和外在技术能力的融合,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为例,具体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党史学习,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

红色资源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含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核两方面。物质载体如党史博物馆、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精神内核则包含爱国爱家、勇于牺牲奉献的革命情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直观生动性、历史传承性、科学创新性等。[9]切实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是中职学校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

实现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是多样化的。我校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将英雄文化引入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英雄皆出自钦州,是我国近代史上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我校组织师生到英雄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专家到校开展“刘冯”抵抗外敌、守卫家园、报效祖国的故事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两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和不屈不挠、奋勇直前、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此外,我校还在校园内建造了永福园、子材园,分别将两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爱国主义情怀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书画在墙上,供广大师生参观学习。

此外,我校还组织师生观看革命电影、举行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例如,每周固定一个晚上,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要求人人参与。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怀,坚定了学生的文化信仰。

(二)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包含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方面。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动,还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让学生在劳动中塑造自己的劳动价值观,促进自我的教育和完善。[10]坚持、弘扬和发展劳动教育的三种精神,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及实践价值。

我校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及学生的具体学情,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提升自我。例如,建筑专业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自主规划设计、砌砖筑墙、铺设道路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劳动,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及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收获劳动的快乐;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让学生参与拉坯、雕刻、烧制等坭兴陶制作技艺的系列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专注、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学前教育专业让学生自制游戏材料和上课教具,并运用到五大领域教学模拟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而且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

我校还在校园中开辟了专门的劳动区域,供每个班级进行种植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松土、播种、浇水、收获,乐在其中。在我校的精心组织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劳动,不仅丰富了知识体系,而且得到了技能训练,同时理解了劳动的真正意义,培养了责任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自我提升和成长。

(三)优化课程设置,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课程体系的设置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成长及个人发展。我校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课程体系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优化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的结构及比例。课程的设置往往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几大类。在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中,蕴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学习诗词歌赋感受古典文学的美,教师可以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环节组织学生谈一谈、写一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民俗等内容;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儒家思想,领略“仁义礼智信”的非凡魅力;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将国家历史和当下的世界局势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祖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正是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我校不仅重视专业技能课课时及教师配备的充足,还在遵循培养方案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保证公共基础课的比例。

二是增加与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在设置选修课时,我校会从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和特殊性,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出发,增加与专业相关联、趣味性强的选修课。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幼儿园教师,选修课便开设了幼儿教师礼仪、地方民俗历史与文化、蒙台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四)丰富课外活动,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其中

课外活动属于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具有非计划性和潜在性的特征,不存在统一化的教材、教学目标等,是以间接熏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富有创意的、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活动来获取知识、信念、道德规范、人生观等内容。隐性课程具有四方面的功能:一是社会控制功能,二是人格发展功能,三是课程拓展功能,四是文化传递功能。[1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从隐性课程的功能来看,其作用机制、影响方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需要。

我校共设立有三十几个社团,每个社团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营销协会会在每个学期举行数场营销活动,其成员不局限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从进货到货物摆放、售卖、结算,场地整理等,学生都认真积极地参与每次营销活动;读书社会定期举行读书活动,读书社的成员也会筛选经典名著、设立读书角供广大师生阅读,并就某个主题展开广泛讨论,将师生的读书体会进行张贴展览,使校园有了更浓郁的书香味;演讲协会会开展爱国主义、英雄故事、地域文化、创新创业等主题多样的演讲比赛,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拔,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爱心协会会在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如学雷锋活动、家电义务维修、文艺活动进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环境育人氛围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12]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体现着学校的历史底蕴和风貌,具有怡情和育人的功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效,通过多方面举措美化和完善校园环境,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实际功效。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建构。物质文化包括校舍建筑、标语、文化长廊、花草树木、板报等显性文化。我校将校训、文化制度、历史典故、二十四节气、经典著作片段上墙,建设文化长廊,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历史典故、民俗文化介绍等内容,从而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此外,我校还精心设计了“星之路”“工匠园”“圆梦园”,用以展示技能比赛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的照片、基本信息、获奖感言,以及优秀校友的工作、创业故事等。“星之路”“工匠园”“圆梦园”均坐落于教学楼区,风景优美、绿树环绕,是学生每天到教室学习的必经之地,经常有学生驻足欣赏。这些物质文化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二是精神文化环境营造。我校以“和而不同”为校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打造硬技术、培养软实力、践行价值观”为办学理念,以“忠诚、责任、推崇、合作、卓越、快乐”为价值观,以“感恩、诚信、包容、创新”为校风。感恩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之一,我校会组织学生学习吟唱《跪羊图》《感恩的心》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并定期举办感恩教育专题讲座及主题班会,效果显著。此外,我校还积极构建轻松愉悦、互帮互助、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旨在以此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价值认同感。我校每个专业、班级都有专属的口号,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立有班牌,班牌上展示着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合影、班训等内容,班牌虽小,却给予了学生归属感。可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教育“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提升素养。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中职学校的文化育人功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只有将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中职学校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教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中职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