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校集团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倍增的路径探讨
2022-02-18熊丹琪范小梅
熊丹琪,范小梅,戴 晖
(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2.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106;3.成都市教育局,四川成都,610106)
自2009年从区域层面实施名校集团发展战略以来,成都名校集团发展已经走过12个年头。名校集团办学模式在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当前,相关主体都在思考如何依托更规范的管理、更有序的运行促进名校集团内涵发展,实现培育更多“家门口好学校”的共同目标等问题。高中名校集团如何在共同追求优质倍增的区域实践中积极作为,尤其值得关注。鉴于此,2021年5月,成都市教育局召开了以“活力转型,优质倍增”为主题的名校集团发展研讨会,来自23个区(市)县的40余位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名校集团校长围绕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本质特征、外部支持与内在机制创新等展开研讨。在分析本次研讨会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高中名校集团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倍增的路径,以期为更多高中名校集团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把握特点,合理凸显高中名校集团的办学特色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1]2021年,《“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基础,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在这一背景下,打破“大一统”的应试教育传统,以多元化、个性化为办学原则,结合时代趋势、区域实际、校史校情、学校需要凸显办学特色,成为高中名校集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名校集团是高中学段的办学力量之一,既具有高中的普遍性特征,也具有作为名校集团的特殊性。名校集团发展虽没有统一模式,但秉持“育人”的第一目标,整体表现出前后相续的特点。因此,高中名校集团需要考虑自身的学段特征,并为学生的下一阶段发展做出前瞻性考量。
(一)培养过程具有多样性
《指导意见》提出,普通高中要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且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发展目标不同,对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及评价方式、设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普通高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需求、助益其自主发展的多样化、有特色的教育。[3]在培养过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上,棠湖中学教育集团的选课走班制较具代表性。该集团由龙头学校棠湖中学和成员学校东升一中组建而成,生源结构较复杂。为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助力学生个性发展,2016年,该集团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选课走班”。目前,该集团实现了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全科、全程、全员走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为系统、持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该集团还在开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选课走班”相辅相成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自由组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选课走班”以来,该集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及学校办学影响力大幅提升。此外,该集团还协助湖北省丹江口一中、云南省沅江一中等学校先后实施“选课走班”,效果突出。
(二)培养结果具有竞争性
不同于义务教育学校追求公平和均衡的学段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创新能力日益凸显并逐步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期,因而高中既应培养基础知识与能力,也应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那么,怎样以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新教材”为契机,带动高中名校集团新一轮发展与提升,是摆在所有高中办学主体面前的共同问题。近年来,成都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年龄普遍在16—18岁,经过幼、小、初三个阶段的知识积累和身心发展,已经初具探究性学习的认知条件和心理条件)和教师科研条件(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且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以研究性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用好用足作为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研究资源,以课程、课堂、课题统筹集团内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研究性课程体系,形成了大学附属中学特有的“研究基因”。这种“研究基因”孕育了全面发展、长于研究的学生群体,学校教学质量达到了成都市领先水平,并被评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而学校航空实验班各项成绩一直位居全国16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前列。
从上述案例不难发现,高中阶段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都市高中名校集团以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为契机,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落脚点,结合校情,把握特点,将特色办学文化与系统办学方法扎根于成员学校,引导成员学校借此孵化出适合自身的有效措施,不仅有效实现了名校集团内涵的发展与深化,也促进了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学生的自主、多样、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机制,深度激发高中名校集团的生长活力
名校集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办学制度设计,行政力量的直接干预和持续引导是重要动力。但是,仅有外部动力不足以支撑名校集团形成良好自主的发展生态,其内部“血管经络”上的革新也很关键。高中名校集团的内部革新面临两个具体挑战:一方面,高中名校集团办学运行机制包括人事、培养、考评以及激励等多项制度,内涵丰富且环环相扣,改革难度大,且周期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更多新需求,高中名校集团运行机制的时代局限性逐渐显现。面对这一普遍性挑战,高中名校集团可以从教师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及成长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培养机制
教师是高中名校集团发展的关键要素。高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择校。“在某种意义上说,择校其实就是择老师。”[4]高中名校集团要助推教育资源优质倍增,只靠龙头学校输出优秀师资常是治标不治本。石室中学教育集团十分重视集团内各成员学校间的教师交流,除开展联研联培、跟岗实习、师徒结对、赛课观课等常规活动外,还定期组织集中研修。2020年,该集团与北京博雅闻道共同开展“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科高地建设”项目,选派集团内的优秀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与高校知名教授近距离对话,就教师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这种系统化、专业化、定制化的研修课程,既全面提升了该集团的整体师资质量,又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这也是高中名校集团的重要任务。
(二)资源共享机制
优质倍增不仅是优秀师资的均衡与扩大,更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建设、硬件设施等资源的实质性共享。对此,龙泉驿区航天中学教育集团在跨区域领办郫都区唐元中学过程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从人员管理到办学文化,从硬件设施到教学创新,该集团始终将“融合”二字贯穿于资源共享中,真正实现了人员、管理、文化、课堂、资源、创新“六大融合”。在该集团派遣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引领下,唐元中学编制完善了《办学章程》《五年发展规划》等6项规章制度,编印了《亮眼看世界》国际理解教育教材,提炼了“做水润教育,办幸福校园”育人理念。该集团还将龙泉驿区的“生本教育”理念和郫都区的“教研提质”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唐元中学明确了课堂转型“五要素”,构建起“生本引擎,自由灵动”课堂模式,增强了唐元中学的办学实力。
(三)考核评价机制
评价是解决高中名校集团办学活力问题的有效杠杆,具有诊断、调节、激励等功能,评价过程和结果能有效激励高中名校集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成都市部分高中名校集团的工作规划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难以展开考评检测,因而较难以评价结果反哺、指导实践。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功能,成都市龙泉驿区下属高中名校集团做出以下尝试:积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学校+集团”的年度捆绑考核模式,明确集团需作为整体接受教育局考核,成员学校考核则兼顾整体并保持相对独立,杜绝仅以龙头学校办学成果参加考评的现象;为提升集团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以教育集团为单位下达考核目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质量评价挂钩,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高中名校集团的发展主动性。
(四)成长退出机制
成长型退出是高中名校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成都市高中名校集团多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的模式组建,旨在以强带弱,培育出更多新优质学校。武侯区高中名校集团整体坚持“文化引领,多元互动;优势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方针,发挥“领办一所、点亮一处、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鲶鱼效应,鼓励已成长为优质学校或自身发展良好、具备“造血”功能的成员学校,依程序退出名校集团,整体上已形成“孵化—培育—成熟—退出—再孵化”的良性发展闭环。
名校集团并不是强校与弱校的简单捆绑和加法,而是强校和弱校建立联结后的深度渗透和影响。高中名校集团良性发展更是多方面工作协调运行的成果,如集团规模合理、教师队伍优质、资源共享高效、评价考核有效等。成都市部分高中名校集团已建立起一套系统灵活的运行机制,不断将资源优势和机制优势转化为“培养人”的具体成效,真正实现了高中教育资源的优质倍增。
三、凝聚共识,加快形成高中名校集团命运共同体
名校集团办学要“集”,更要“团”,因为“团”在“汇集”之上还有“凝聚、融合”之意。目前,高中学段已发展出许多规模超大、成员学校众多的名校集团。要使集团内各校达成办学共识,从而加快名校集团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要将顶层设计这股“麻绳”拧好。集团学校只有在顶层设计上达成共识,才能将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建、共创、共生、共荣。
(一)行政力量提供外部支持
“自上而下”的名校集团办学制度离不开行政力量的引导。命运共同体是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超拔提升,经由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而最终达到的一个制高点。[5]共同愿景是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要建立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寻找利益契合点、合作生长点、共赢关键点。名校集团办学的合作模式不是“点对点”的样态,不能局限于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简单的活动往来,而应在深挖各校文化传统与师生期望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将学校之间的“单个指头相触碰”转变成“十指紧扣成拳头”,加快形成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在发展和利益上既互制又互利的局面,推动名校集团向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还要求成员间在情感与价值上相互认同。在集团化办学中,学校文化认同是凝心聚力的黏合剂,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润滑剂,是迅速应对环境变化的催化剂。[6]文化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引领是名校集团发展的核心。只有成员学校对龙头学校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等达到高度认同后,才能够更好地激发成员学校向龙头学校积极学习和合作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名校集团发展内部动力的生长,构建起良好的集团化办学生态。成都市成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级发布的多份重要文件,结合区内优质教育建设实际,制订了《成华区“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五年行动方案(2017—2021年)》。在行政力量的支持和指导下,成华区下属高中名校集团积极实施品牌学校倍增行动,着力打造出以石室教育集团、树德教育集团、嘉祥教育集团为代表的“成华品牌”,共同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推进成华教育实现优质倍增和全面提升。
(二)办学主体提供实践依据
高中名校集团命运共同体需要持续有效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支撑,在这一方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的“1244”帮扶体系和树德中学教育集团的“1366”帮扶体系较具代表性。
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的“1244”帮扶体系代表着“一体、两翼、四制、四引领”。其中,“一体”是指“学习共同体”。该集团坚持各成员学校地位平等,致力于形成教育研究和办学研究的共同体,学术研讨和相互借鉴的联合体,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的联盟体。“两翼”是指“管理之翼、学术之翼”。该集团的龙头学校对成员学校进行学校管理和学术提升帮扶,促进成员学校内涵发展。“四制”是指以校长联席会议制、外派机制、交流机制及退出机制推动集团内部管理高效运行。“四引领”是指依托名师工作室引领、学术会议引领、科研课题引领、校园文化引领,有效促进集团内部各项资源流动与共享。在“1244”体系下,该集团的龙头学校保持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优势,成员学校中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也先后成长为“新名校”。
树德中学教育集团的“1366”帮扶体系代表着“一个发展共同体、三大发展、六大制度”,具体内容为:本着引领与共商、特色与融合的内涵发展之道,与各成员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坚持以优质、特色、差异“三大发展”为价值引领聚集核心素养;以“六大制度”(集团学校管理培训制度、主题活动轮值制度、名师讲学团巡讲制度、共同体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制度、课堂教学视导制度)为抓手,提升集团学校干部领导力和集团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发挥优质资源引领力和集团教师课堂教学驾驭力。从2009年4月至今,该集团已发展为成都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辐射区域最大、学生覆盖面最广的高中名校集团之一。
客观而言,高中名校集团化办学在特定历史阶段显现出了巨大优势,但是,也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思考。一是要警惕高中名校集团逐渐壮大后可能出现的垄断现象。教育集团的垄断行为集中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和生源的垄断,由于教育集团对二者的垄断,进一步拉大普通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7]若教育集团的发展不能带动普通学校发展,反而在教育市场上造成垄断现象,则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并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二是要为高中名校集团的扎根实践“留白”。我国集团化办学模式除萌芽期的散点探索具备显著的自下而上实践扎根性外,主要还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为动力机制。尽管当前都在提倡激发名校集团的办学活力,但如果政策“留白”不够,名校集团办学活力容易成为空谈,尤其是一部分高中名校集团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和“基因”,需要有发挥优势特色的自由度。因此,地方政策如何实现既指导集团化办学实践,又为集团化办学实践“留白”,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