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2-02-18

关键词:道德德育文本

高 晶

语文学科的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还具有培养学生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德育功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正确选择德育渗透主题,梳理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性,研究渗透方法与路径,作为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课题,提炼与总结可行性强的渗透路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发展的需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立德树人,也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道德规范与文化情怀。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语文学科道德教育内容的优势,以语篇教学为辐射点与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人类精神文化,体会人类文明的精神品质力量,接受高尚品质的熏陶与人类文明的洗礼。教师应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实现正确的引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小学生缺乏是非观念,自控能力不强,面对社会与生活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而语文教学正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解疑释惑的学科,人文教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语言技能知识,还可以以此为载体与媒介使学生接受有效的道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及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加深道德认知,激发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热情,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召唤

时代的发展与岗位的需求,都提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文素养要求。德才兼备是社会对公民提出的高标准的素质要求,要求公民有开放的视野、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环境下的人才素质需求,尤其要完成人才道德素养与价值观的塑造。如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人文素养、立志成才等素材,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体验,使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识字、阅读、写作等环节,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加深道德认知,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需求与召唤,是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使命。

(三)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提高。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未来需要大批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弘扬者,需要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瞄准人才需求的新目标,致力于立德树人,用文明与道德理念塑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不仅要继承传统精神文明,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的道德水准适合社会发展需求。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质疑进行科学探索,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严格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做一个奉献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小学生对教师常常怀有敬仰之情,他们需要教师的引领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还会产生叛逆心理,对身边的事物富有批判精神,遇到问题会产生疑问与困惑,语文教学要挖掘文本道德教育元素,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学生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家庭的需求,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与生活相联系,加深情感体验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内涵,在教学中以情感人,让学生体验人类文明和思想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文本道德情感元素得到学生的认可并触动学生心灵,才能达到有效的德育渗透效果。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认知阶段,抽象的理论不能激活其思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直观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产生直观的体验,由现象触及本质,进入情感体验的更深层次,达到激发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认知的目标。小学生对自身生活更加熟悉,相对于抽象的理论,小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更深刻、更直接,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如部编版小学语文《父爱之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细碎的事件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挚爱与孩子对父亲的同情。学习本课时,无论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还是渗透道德情感的角度来看,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语言技能与道德渗透必须融为一体,才能使语言知识与道德教育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

目前有些学生对父母平日的关爱往往视而不见,表现淡然,不会产生心灵的触动,甚至不曾在情感上引发体验与感怀。而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将文本学习产生的情感迁移于生活中,从而真正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挚爱的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甘愿为自己付出一切的爱。

如果单凭教师讲解进行教学,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提出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或学生的生活现状发生碰撞,才能充分引导其深入思考,进而触动学生心灵。“为什么‘我’宁愿在客栈被臭虫叮咬,也不肯让父亲花钱住进没有臭虫的客房?”“为什么赶庙会时,我喜欢的物品不敢让父亲去买?”“为什么自己饿了,不让父亲去买吃的,父亲买了碗豆腐脑,只给我吃,父亲却不吃?”这些问题既有趣,也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产生了矛盾。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玩具,爸爸会主动买来送到手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由爸爸解决;有好吃的食物,自己先吃,剩下的才是爸爸的。正是由于这种认知的矛盾,激发了学生深层次阅读的动力。但这只达到了深度阅读的目标,要真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引领学生走入生活,促使学生对父爱亲情产生更切实的体验。“现实生活中,当你遇到喜欢的玩具时,你是怎么做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有的说,当我生病时,爸爸会非常着急,亲手给我喂药;有的学生说,父爱如山,父亲对我充满期望,我应该好好学习;有的学生说,本文记叙了日常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这些生活场景看似平常,但是父爱却在平常的生活中彰显着伟大,我们面对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说明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能对生活产生情感体验”……可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以情感体验为线索,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就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让学生怀有感恩之心,就需要从感恩父母开始,进而感恩社会和国家,感恩周围的人,并把这种感恩落实为道德实践,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二)提炼文本意旨,领悟做人的道理

要有效渗透德育,需要重视德育的针对性。现在的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追求奢华,在生活中攀比,金钱至上的思潮很有市场。这可能会把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歧途。语文教学中只有结合学生道德现状进行德育渗透才更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找准与学生思想现状相对应的结合点,找准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结合点,以提高德育渗透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使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求真求实,诚信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如学习《落花生》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爸爸不要求孩子们像桃子、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引人生爱慕之心,而希望孩子们像落花生一样,深深地扎根泥土,不以自己的果实引人关注?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说,落花生默默扎根于泥土,不以果实招人关注,正说明它的低调,用自己的实力说话,不招摇,不刻意地做样子以图惹人喜爱,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落花生以自己的果实说话,不因为人们不关注它而产生烦恼,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果实,这是父亲喜欢落花生精神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落花生精神,就是要学习它踏踏实实,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挖掘提炼文本的意旨,在探究讨论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而对追求奢华的行为进行了思考与鉴别,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大量教导学生做人的语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思想问题进行德育渗透。如《钓鱼的启示》讲的是孩子与父亲一起去钓鱼,孩子钓到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条鱼,满心欢喜,但父亲却要他把鱼放掉,其理由是还差两个小时的时间休渔期才结束。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孩子钓到鱼的喜悦心情及父亲要求孩子把鱼放掉的高尚品质,并以“父亲为什么让孩子把一生中钓到最大的鱼放掉?假若文中的小汤姆是你,你会怎样做”?通过探讨,提炼文本主题,让学生理解做一个诚信的人、一个守规矩的人的道理。

(三)与文本对话,激发爱国热情

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并设计具体可行的德育渗透环节,将德育渗透融合于语文知识技能的提高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参照,引导学生进行研读与领会,让学生充分探究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与阐述自身观点的机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道德意识的内化与强化。如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及主题,设计爱国主义渗透环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为国家终身奉献的精神。同时结合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的革命事迹,并与文本中12 岁的周恩来修身课中的事例相结合,通过补充相关材料及播放周恩来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周恩来能够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是在什么思想的感召下而发出的心声。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感线索划分段落,复述事情的经过,并且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假若你身处当时列强横行的东北,你会怎样想?你身在租地看到被轧死的妇女,你心情是怎样的?也会得出“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结论吗?让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度理解课文,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意识,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习,报效祖国。

(四)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德育渗透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仅靠课堂语文教学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拓展学生视野,开展课外阅读,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如可以在每周设立读书分享日,分享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例,分享阅读体会,探讨文中对人物的写法及事迹的叙述方式,还可以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挖掘与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提升道德素养。如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时渗透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无形中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懂得雷锋精神的内涵。课后组织学生广泛阅读雷锋故事书籍,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雷锋精神。教师可以开展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开展合作互动,同时组织与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到本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做好事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哪里需要,哪里就有雷锋,哪里需要奉献精神,雷锋就在哪里”,促进和谐美好校园环境的建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德育渗透过程中,学生道德认知得以提高,道德情感得以激发,也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发挥德育渗透与语文技能相互促进的作用,让学生语文素养与道德素养同步提高。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