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性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2022-02-18陈文娟
陈文娟
高中思想政治课标要求“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教师要促进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获得,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政治方向,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整合思想政治知识,搭建以案例为载体的综合性学习情境。从学科特色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涵盖经济、法律、哲学等诸多内容,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碰撞不同观点,提高综合素质。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性教学实现的必然性
(一)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催生综合性教学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铸牢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又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来看,教师要联系学生,综合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需要综合性教学
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内容原本是独立的学科,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了综合,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所讲授的内容本身是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体会其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就是要将彼此相对独立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系。教师要克服碎片化认知,重视思想政治课堂上对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
(三)学科核心素养依赖综合性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改的新趋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必须将思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进行联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重视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及其评测内容,要求教师树立教学质量观,综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从不同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性教学进行解读
(一)提炼综合性观点,指向教学目标
综合性教学活动设计中,活动的组织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科知识,从中提炼综合性观点,创设问题情境。综合性观点可以表现为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性思维。例如,近年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让更多人离不开手机,手机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媒介。但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越来越多“低头族”的产生。由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导学生从“低头族”问题中,分析、判断、辩证手机的利弊。分析现象:如何看待一些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辩证思维: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延伸思考:作为高中生,应该怎样看待互联网?应该如何使用手机?教师结合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维方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就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通过辩证分析利弊,能够站在对立统一的视角,“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互联网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互联网,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信息,获取信息,但不能沉迷网络、过度依赖手机。
(二)综合不同模块内容,拓展学生综合性视野
组织综合性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和维度。例如,拓展高中生思想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可以联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学生对经济体制的认同;联系“我国的基本思想政治制度”,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政治制度,学习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自觉认同;联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引入“把握世界的规律”,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坚定思想政治信仰。可见,教师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综合地体认和感知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性教学活动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考查所学知识点必须树立整体观,不能死记硬背,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探讨中,教师设定了“走进市场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深入当地市场,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调研中,有学生归纳了“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具有差异性;有学生归纳了“影响生产要素、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学生亲历体验,从实践中认识和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课堂活动的结构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设计中,一些教师未能兼顾活动的逻辑性、层次性,以彼此独立的活动讲解知识点,导致课堂结构相对松散,降低了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实际,注重课程内容与学习情境的内在关联,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活动中释疑解惑。例如,针对“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探讨,需要阐明两点任务,一是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内容;二是让学生体会“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置两项综合性探究活动。针对第一个问题,设置“为什么要实现多种分配方式”的探究活动,并由此细化具体的活动内容:与父母交谈,了解父母、家庭的收入状况,这些收入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联系教材知识点,尝试说明这些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对照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分配方式,现阶段,实施多种分配方式有何意义?通过调查家庭收入状况,让学生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部分与分配方式,增进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设置“如何让更多人分享改革成果”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并围绕该活动,细化具体任务:深入了解周边的人,开展收入情况调查,了解不同行业的收入状况;面对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问题,请思考通过哪些方式缩小收入差距;针对个税改革以及上调养老金政策,尝试阐述其作用。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借由上述两个综合性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实际立场出发,从书本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在问题探究、质疑、交流中,激活学科思维,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构建多维问题情境,把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
综合性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本身要具有开放性。课堂活动要突出问题的多维性视角,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完成综合性任务,从中提高关键品质。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思想政治制度》时,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思想政治协商制度”内涵是难点。首先,要清楚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其职能是:体现了思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结合教材,延伸出一系列与人民思想政治协商会议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点,但学生对其理解不深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模拟政协”活动,让学生通过晒晒协商议政提案,围绕政府职能,针对城区拥堵问题展开案例探究。在“模拟政协”活动中,学生领会了思想政治概念,增强了对学科关键知识的认知。在“提案”活动中,围绕城区拥堵问题,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也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在角色体验中,对政党制度、政府工作报告等概念有了深刻认同。运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能从参与思想政治生活中获得法治意识,又能运用思想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增强综合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搭建开放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参与精神。
(三)激发课堂学习热情,把握课堂活动的创新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中,创新是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师生、生生对话,营造活力课堂的重要条件。例如,学习“时代精神的精华”时,教师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综合哲学、文化、生活、历史等学科知识,活跃思想政治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探究中,教师让学生寻找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语、典故,或者展示智慧的经典文化,让学生围绕故事,探究本意,延伸其文化价值,从而获得哲学与生活的内在体认,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在认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时,教师引入数学中的集体概念,让学生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探讨中,体会哲学的趣味性,增进知识迁移;在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引入“与庄子对话”活动,联系庄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庄子》,探究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特征;在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教师组织历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探究活动,以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克服思想政治课堂的枯燥,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趣味课程。
(四)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课堂操作性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概念多,都是些记忆、背诵的理论知识。事实上,学生这样想与课堂教学失真、教学活动单一、教学环境无趣有关。教师在综合性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对接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引入操作性强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幅提升,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也日渐成熟。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以“对不对”“是不是”互动,而是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阶梯性课堂活动。例如,在学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教师以“走进民营企业”为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及经营现状、面对的主要难题,并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出解决方案。同样,教师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开展城市水体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形图,收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在学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对于民主、自主、协商、参与公共事务等概念,教师设置“走进社区”实践活动,在社区走访中,了解社区的治理现状、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围绕这些“痛点”展开小组讨论,从中领会协商、民主的意义。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中,获得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自然增强了公共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