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2022-02-18陆健
陆 健
不忘历史就是不忘初心,只有不断学习和铭记历史,才能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养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个人而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并且在一件件熠熠生辉的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三观,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立德树人成为了历史教学中最关键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做好德育渗透不仅能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站稳脚跟,投身于祖国建设中。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挖掘历史资料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指导,让学生品味历史人物坚韧不屈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传统美德,以此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一、历史教学中做好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历史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历史教材就像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其中蕴含许多内涵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国史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能在近代史中看到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升。在世界史中教师可以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上的差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此外,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还有丰富的直观和隐性德育资源,这些资源起到了教学补充和借鉴参考的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上的资源进行德育渗透,同时要在隐性德育素材的挖掘中,推动德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发展。
(二)德育能够品味历史内涵
新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德育也通过课程融合等方式渗透到了每个学科、学段的教学中。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究不难发现,德育并不能轻易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仅是学生日常行为上的指导。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学生并不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也不会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历史教育不够造成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好德育的渗透,既能将历史事件与德育内涵相结合,也能让学生在德育中感知历史,让历史的内涵渗透并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在两者结合中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德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国家和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著名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些教学资源突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结合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其更积极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富强奋斗。同时,历史教材中还包含了国情教育,让学生对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地理资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建设成就等都有所了解,既突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前景,也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外,在国家、民族独立解放与反抗侵略的历史以及英雄人物事件讲解中,学生能体会到革命英雄无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使其在革命英雄的历史光辉影响下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实现德育渗透
1.时事热点诱导情感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陈述性,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常态,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渗透也是如此。这使教学不仅无法发挥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还会使教学枯燥、乏味。根据这一现象,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时事热点与历史知识,以更真实的时事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与德育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知。
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是仅依靠历史事件的陈述性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将历史事件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以情感诱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例如利用国庆节、建党100 周年这些时事热点话题结合数字资源影像,让学生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现如今美好的生活。再通过数字资源播放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纪录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让学生不忘国耻,通过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洗礼过去的耻辱,圆中华民族美丽的梦。
2.校内外结合构建德育体系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的渗透与引导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禁锢在教材中,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德育的指导与渗透,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构建起更全面和立体的德育体系,让学生时刻接受正确思想教育的指导,并在历史资源的挖掘中践行与弘扬德育。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与拓展生活中的历史资源,例如让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历史的杂志或文章,探究这些文章中所体现的历史知识和德育内涵,并将其总结下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筛选学生所整合的历史和德育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正确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小组内同学共同开展历史情境剧再现活动。例如让学生根据“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历史情境剧表演。通过情境剧的表演,将历史教学延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资源的整合以及历史知识点的联系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系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构建历史德育观。
(二)挖掘资源细化德育内涵
1.跨学科资源渗透,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可以结合历史事件与德育内涵,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和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带领高中历史教学向着多维度、多领域发展,还能打造一个更具开放性且多元联系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各个知识点和资源中探寻历史知识、探究历史事件,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历史问题,从而更好地品味历史事件中丰富的德育内涵,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这篇文章时代背景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历史知识,并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内涵。之后,教师让学生探究此篇文章中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而不惧牺牲的伟大精神。教师还可以根据“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整合。在进行“宗教改革”的教学引导时,教师会讲到“教皇向德国兜售赎罪券”的历史事件,根据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内容,分析与整合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落后腐朽的思想对人们的摧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更好地在文学作品中探究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核心内涵。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名著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然后让学生探究此篇文章中所讲述的事件是否与历史相吻合。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2.整合教学资源,践行自强不息精神
历史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强不息精神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践,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挖掘资源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素材,并且在课堂实践和引导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教学内容,并且品味教学资源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优秀道德品质传承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例如,在讲述“辛丑条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的方式展开自救,但是自救没有成功。结合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试析清政府未能自救成功的原因。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教材内容,了解到由于朝廷政权被腐败无能的权贵所把持,使得清政府难以自救,也难以带领中国人民找到真正的出路。以此作为引子,教师利用数字资源为学生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并结合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将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其了解孙中山先生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之后,教师要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大规模反清起义的时间线,让学生学习孙中山先生虽然历经数次失败,却不放弃的顽强意志。最后,教师通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句名言让学生思考并讲述自己在孙中山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将教学的主体归还于学生,并且让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真正品味和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精神熏陶下感悟和践行其自强不息的精神。
3.延伸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德育是对学生的实践行为提供具体规范的教育。高中阶段的德育将更直接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以规范的行为准则参与到服务社会与奉献社会的活动中。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为了通过融合德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更立体的家国情怀观念,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通过自身的行为践行德育观点,参与到国家荣誉维护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定向延伸,通过开展历史相关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建立。
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成就”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见证了我国伟大复兴道路上璀璨的科研成就以及文明建设成果,更具体地看到了我国高速发展的进程,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初步建立了民族自信心。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延伸课程教学内容,引导高中生将关注点从教材中突出的巨大成果转移到这些成果背后的开发者、建设者身上,让学生在“巨大成就背后的信念”这一主题下展开演讲。在演讲稿的撰写及实际的演讲过程中,学生能更系统地阐述自己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的我国科技成果和科研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将袁隆平、邓稼先等科学家为国家强盛而树立远大理想与家国情怀融入到演讲的情绪中。通过演讲延伸实践,学生能够在了解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更立体地感受他们身体力行、言出必行的家国建设理想、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内化家国情怀观点,为学生树立报国理想、融入社会建设实践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