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贯穿生活,法治融入身边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2-02-18王志芳
王志芳
(陇南市武都区麻柳九年制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52)
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非常多的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这是一门充斥着“假、大、空”气息的“大道理课”,不仅对自己毫无吸引力,听起来也像“天书”一般难懂。为切实扭转学生的这一错误认知,并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性,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资源、思维和活力,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不断深化对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推进工作改良:
1.利用生活资源构建课堂教学场景
初中生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基于学生日常生活而形成的教学场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代入到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中,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切感和感召力。
1.1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融入生活场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社会和生活的具体事例提炼、总结而出的结论性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但却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而有力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借助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的提炼过程为学生还原出来,一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理解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提炼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起到了增强教学作用效力的效果。
例如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身边的诱惑》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针对“诱惑”一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看到有的同学在厕所吸烟,觉得这种行为很“酷”,这是一种诱惑;老师说准备奖给这次考试第一名的同学一支钢笔,这是一种诱惑;附近新开了一家网吧,听说网速快还便宜,可惜每天只营业到傍晚下课,这是一种诱惑;学校要举办文艺比赛,比赛内容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这也是一种诱惑。这些诱惑力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有害的,在这种分辨过程中,学生自然可以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
1.2 在代入教学中融入生活场景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理论对于初中生而言有着较大的理解难度,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代入教学法,将学生代入到与知识来源相符合的场景中去做深度感知。对于这种场景的塑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样可以从生活中发现相应的素材,结合一些广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日常活动、事件来营造具有较强情绪感染力和思维启发力的课堂环境,从而让知识的理解和道德的获取变得水到渠成。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自尊是人人需要的》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尊”的含义,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安排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还原以下几种生活场景:身无所依的拾荒者在路上捡到一只钱包,发现里面有大量现金,他没有选择自己藏起来,而是在原地一直等到失主出现;考试中,有一道很关键的题自己始终无法破解,这时旁边要好的同学丢来一张纸条,上面正有这道题的答案,自己却没有去看;隔壁班有位异性同学常常找借口接近自己,有一次竟送给自己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自己选择了礼貌谢绝……在表演这些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尊”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鲜明的感知,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尊确实无处不在、无时不需。
2.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分析素材
就道德和法治课程而言,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理念和法律的重要意义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案例,以此来提高素材的真实度,并方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知能力来降低素材分析、结论取得的难度。
2.1 从真实的案例中提取分析素材
社会的发展是丰富而复杂的,每一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事件发生,而这些事件中有些就能够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据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些真实发生的社会案例,并组织学生以结组形式就这些案例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换一下彼此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尝试着应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判断案例当事人的行为性质和影响,从而在提供给学生知识运用平台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中《走近法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后用多媒体播放下面两条报道:初中生薛某某家境贫寒,父亲以“把钱留给弟弟用”为理由要求薛某某退学,薛某某的老师在与其父交涉无果后举报到教育机关和当地法院,薛某某成功复学;初中生李某因考试失利而被父亲责打,导致右腿小腿骨骨折,结果不日便有接到邻居报警的公安人员上门,将李某父亲带回警局。针对这两则新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老师和公安人员是否属于“多管闲事”这个话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就相关的法律规定做出明确讲解。
2.2 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取分析素材
和发生在社会当中的新闻事例相比,自己身边的日常事务常常更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据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广泛发掘新闻素材外,更用对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利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事例中更为真切地了解课内知识的含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到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存在性和巨大现实价值[1]。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全一册中《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经历的下面几件事:去超市购物,总有导购员为自己细心讲解每一种产品的功效,帮自己解决购物问题;骑车走在放学的路上,每个路口都能看到交通警察指挥交通,为自己的安全保驾护航;家里的空调出现故障,只需要一个电话,维修人员很快就能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结合这些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到我的任何好处,却都这样为我服务呢?”而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想一想:“对于他们的付出,我又能做些什么去回报他们呢?”
3.利用生活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维度
相对于课堂和教材来说,生活无疑是更为广阔、丰富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结合这一基本认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懂得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真实的生活当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学习视野和认知格局,让课堂教学维度实现破壁性的优化和拓展。
3.1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怀
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是相辅相成、共促共进的两大板块,任何一个板块都不应当被偏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这些看似细小的活动过程中以更近的距离、更深的维度去感受生活带给自己的诸多影响,品味蕴藏在生活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道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怀。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难报三春晖》这一部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项体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试着承担起父母平日的家务劳动,比如代替妈妈做饭、洗衣服、擦地、采买日用品,代替爸爸更换或修理简易的损坏器具、洗车、带着弟弟或妹妹去小区公园玩,等等。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一件件做下来却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疲惫,再联想到父母除了这些日常家务外还要外出工作、照顾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学生自然就能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并给予父母更多的体谅和感恩。
3.2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与生活实践相比,社会无疑能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加有效的锻炼。基于这一事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和课程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对课内讲解的知识形成更完备的认知,同时获得更多与教师、同学和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比如在讲解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全一册中《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当地的公园中,开展环境清理义务劳动;或者利用植树节等特定时机,和学生们一起来到近郊地带参加植树活动;也可以在提前联系并取得许可的情况下和学生来到交通管理部门,听一听交警同志的工作介绍,并帮助他们疏导交通、维持交通秩序;等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劳动和奉献带给自己的乐趣,并亲眼见证自己所拥有的改造环境、服务他人的能力,同时从别人的赞许和肯定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结束语
生活是智慧和文明的源泉,只有真正立足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育才能起到启迪智慧、播撒文明的良好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时刻认识并坚持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践行生活理念、开发生活资源,利用生活化资源构建课堂教学场景、丰富教学分析素材、拓展课堂教学维度、优化家校合作模式以及完善日常习惯培养,通过这些手段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道德、品读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升华道德,增强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执行力与说服性,引起学生更大的情感和精神共鸣,从而为学生们日后进一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和综合素质成长提供鲜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