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的醇美语文阅读课程
2022-02-18马丹
马 丹
(陇南市成县陈院学区 甘肃 陇南 742500)
在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情感教育日渐被重视,并要求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渗透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阅读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语文知识,更好通过多读,多思,提高情感认识。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优化和完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多篇文章的学生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推动从共鸣到共情,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情感教育的醇美语文阅读课程,以期通过“醇味”的教学内容体现,“醇真”的情感融入,“醇和”的阅读生态构建,提高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
1.醇美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
语文课堂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需要激发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的情感,以重新解构阅读课程并优化课程入手,探索语文阅读课程的内在美育内质,用艺术的“通感”唤醒语文教学提升质量。因此我们提出醇美语文阅读教学,让阅读课程有醇厚、醇味、醇真、醇和之意,从而体现阅读教学的情感价值。这也是处于对于统编教材的把握。统编教材指导构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即“精读——略读——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课程实施精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开展阅读自主学习推动自读,锻炼阅读能力,通过把课外阅读纳入阅读体系,推动课后阅读,拓展阅读范围,构建阅读生态,升华情感价值。
醇美语文阅读教学意在搭建从课内到课外的整体阅读体系,建立从知识到情感的阅读认知。通过增加阅读密度,延伸阅读广度,激活阅读效度,实现多种价值。醇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语言文字。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情感丰富且敏锐,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利用学生情感世界的构建,提高对语文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产生阅读的内在驱动力。醇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方法,更要提高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是一种基于互动的教学,以醇美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增加情感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认识。醇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拓展创造思维。美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习体验的提升,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学习知识,更可以提高内心的学习认同和学习体验,从而以情感为线索,帮助学习展开想象,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锻炼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2.醇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基于醇美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意义,从制定“醇厚”的教学目标,突出“醇味”的教学内容,融入“醇真”的情感,构建“醇和”的阅读生态入手,开展醇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2.1 突出“醇味”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传统的教学读的一篇文章,品的文本的“一味”。从品“一味”到体会文学作品的“多味”,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变,也是情感的融合。因此,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求“多味”,需要构建起1+X的阅读模式。1+X的阅读模式是一种立足教材,向课外读物延伸的阅读教学方式。“1”一般来说是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X”是指相关的阅读素材。不管是“1”还是“X”,其内涵都是丰富的。“1”不仅可以是某一篇阅读课文文本,也可以是教材中的写作、口语练习的文本,“X”是基于对“1”的理解所选取的相关阅读内容,既可以是同作者,也可以是同论题、同体裁,既可以是多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节选、片段或非连续性文本。“+”也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而是在一定的议题的指导下,多篇文章相互融合又相互补充,产生更多的学习价值,体现出更高的学习效果。
第一,甄选议题,打造更广阔的阅读空间。1+X阅读模式下,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后的交流和讨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不知要分享什么,或者说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无法形成深入探讨的氛围。分析原因,主要在于1+X阅读的议题的选择过窄,影响了群文阅读的效果。因此,甄选议题是第一步。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为例。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编而来,属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确定《将相和》为“1”之后,在明确议题时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从而让学生“有兴趣读”“能读”。一是尽可能选择议论性强的议题。二是尽可能选择开放性强的议题。议题可以被多维度认识和理解,则丰富了学生们讨论时的角度,更加容易让他们“跨界”联系,激活思维,扩展思路,发挥想象。结合两点要求,教师最后可以将议题设置为“人物语言”,让学生从关注人物语言到读懂人物性格,从而认识《史记》描写人物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多篇人物语言具有特色的文章作为“X”,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
第二,编好文本,打造更适宜的阅读视角。选择一组好的文本是上好一节1+X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还是充满迷惑,怎么选取教材才能有效编排,怎样把阅读材料放在一起,更能实现课程目标?选材不是文本的重复叠加,也不是任由学生自选,而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为了照顾到教学各个方面精选组成的。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猫》为例,其学习侧重点在于领导学生理解对于动物的描写方式。以此课文为“1”可以有两种选择“X”编排文本的方式。第一是多维度组织教材。教师直接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对《母鸡》《鹅》等课文,包括写作内容《我的动物朋友》进行重新编排,从阅读的思路去打破原有教材较为僵化的编排方式,将单元教学由“单篇”转向“群文”,从而进一步释放了教材的活力。学生的认识也会从“有一学一”到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内容,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对教材的超越。第二是引入课外读物充实阅读。为了尽可能的充实阅读内容,老师可以统筹阅读资源,引入课外读物,真正让阅读向生活。如选择《写给我们家猫咪的信》《我是一只猫》等与描写“描”相关的文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刻画“猫”的手法。此外,教材中的一些名篇,是选择自某一本名著或者大作,因此可以在阅读时,将这些名著介绍并引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角,开阔视野,从而也实现了“一篇带整本”的学习策略。也可以开展“由此及彼”的策略,就是从教材的篇目出发,寻找出课外读物中的姐妹篇,从而引入,形成一组的群文阅读。
第三,优化课堂,打造更合理的阅读教学。1+X阅读模式需要时间的支持,而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有限,何况还要开展学生的自悟交流。因此,课程内容的“多”与课堂时间的“紧”存在矛盾,如果对课程设计的重点把握不足,没有真正找到适合1+X阅读的课堂节奏,则有可能来不及上完,或者来不及讨论,讨论的不够充分。因此,1+X阅读模式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并在“授人以渔”中开展引导。以六年级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为例。这个单元编排的均是与鲁迅相关的文章,教师可以以“我看鲁迅”为议题,选取鲁迅相关文章为“X”,设计1+X阅读,并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老师的重点在于阅读教育中的“得体的退出”,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树立他们课堂主体地位,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留个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自己对于作者鲁迅写作的理解和看法。二是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因为老师“戏份”的减少,故而老师设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抓得住重点,整合得了信息,提炼得出观点,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对课堂的延误。第三开展群文异同比较。“求同存异”是群文阅读的一个重点,一方面是高效总结这几篇文章的相同点、类似点,另一方面要通过比较,发现差异点、不同点。可以说,“求同存异”是完成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础。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倾听他人的讲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观点,为自己产生新的理解认知产生帮助。
2.2 融入“醇真”的价值情感
突出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本质上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可以进一步发挥语文阅读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借助以文触情,互动共情,情境烘托,课后延伸等多方面教学方式加强情感教育的融入,以进一步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作用。
第一,挖掘文本情感要素。教材是初中语文最重要的学习辅助资料,教材中也汇聚了诸多专家和名师的智慧,涉及了多种不同的文体,每一篇课文都具有自身的课程价值和情感输出。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要素,带领学生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感受教材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辩证的去审视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第二,丰富课程情感互动。语文教学中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多方情感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升华各自的情感,对于情感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学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建自由、平等的交互环境,畅通“共情”的渠道。一方面,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既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有效讲述知识点,也需要充分重视互动。以古诗学习为例。统编教材中分布这大量古诗,如《塞下曲》《江南春》《浪淘沙》等。古诗用于凝练,情感丰富,蕴含大量情感教育元素,但是因为文体和风格与现代文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情感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始终少不了教师的讲解。以老师为主导的讲课部分不等同于老师唱独角戏,而同样需要老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设置生活情景等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设计学生群学、合作学习等环节,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情感表达和探讨。再以古诗学习为例。学习故事需要注重朗读,感悟诗情。教师可以在引导朗读中设计互动形式,通过多层次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感情。第一是自主朗读,利于预习时间自行朗读诗歌,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进一步学习。第二是示范朗读,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朗诵成果,并与同学互学互比,分享朗读经验。第三是角色朗诵。可在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各个小组自行组织表演吟诵,学生将自己视为“作者”,代入诗中,结合所要表达的主题,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最后,还有一种方式十分适合古诗词的教学,即配乐诗朗诵,通过古典音乐的帮助,引导学生一边有节奏的朗读,一边畅想画面。
第三,创设可视化情境。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深度运用,借助信息化创设可视化的情境能帮助为情感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帮助烘托情感,增加理解,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营造情境,介绍战争年代的时代背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给予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从而心中涌起一股感动之情。在这情感的铺垫之下,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细细品味,更有利于把握本课所表达的情感。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将课文与社会时事做以结合,播放了去年疫情突然,全国各地90后,00后的青年医护人员、军人等舍生忘死驰援武汉,与家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再现了当代中国伟大的抗疫精神,与少年中国精神遥相呼应,深化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弘扬奉献精神,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2.3 构建“醇和”的阅读生态
统编教材不仅提供了每册32篇课文,更是从“跳出教学看教学”的高度,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以一篇带一本的整本书阅读,推动了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了课外。教师应借助校内外的资料,推动校园共读、家校共读、亲子共读,建构“醇和”的阅读生态。
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打造课外阅读书单,用于指导本校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具体来说,首先要兼顾要求和兴趣。一方面需要结合教育部对于小学生读书的要求明确书目,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学生扩展知识面的需求、培养兴趣爱好的需求、接触社会流行事物的需求制定书单。其次要兼顾数量和质量。一方面要增加推荐书目,丰富类别,拓展知识面,另一反面也需要对所推荐的书目进行精挑细选,确保书籍的质量和阅读的价值,同时也应具有普适性,通俗易懂,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兼顾分类和分层。从书目的选择上来说,需要考虑到各学科类别的平衡分布,文史哲、数理化的比例要较为相近。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书单需要按照年级分类制定,在数量和深度上形成层次,层层递进。第四,要兼顾线上和线下。一方面学校可与当地图书馆进行积极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在电子阅读的背景下,开展图书馆进校园、图书馆进家庭等活动,以电子阅读的方式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大的便利,打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拓展阅读资源。另一方面,小学生应始终坚持纸质书阅读为主,学校可鼓励学生在线选书,线下购书,坚持实体阅读;可联系社区、企业、图书馆等机构,开展结对赠书,始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总之,学校需为课外阅读制定规范化的阅读书目,保证阅读书籍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有价值、有意义、有体系的书目当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教学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来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如立足于“互学”打造班级活动载体,定期的阅读报告会、读后感演讲、经典美文诵读、读书心得征文等活动,目的在于加强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共促、共学、共享,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如在四年级中第二单元是科技小品文的阅读,教师在进行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之后,可让学生完成开放式作业,由其自主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观察一科学现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学现象的解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十万个为什么”交流会,大家自告奋勇说一说自己阅读的情况,或者把自己认为吸引人的内容介绍给其他的同学,以此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互动,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如立足于“展示”打造校园阅读活动载体,每学期可组织“读书节”活动,对学生阅读成果进行展示,让一批阅读能手脱颖而出,形成典型引领、示范引领的局面,形成各班之间、各科之间学比赶超的氛围,推动学校内阅读工作深入开展,让阅读成为校园的美丽风景。再如立足于“实践”打造校外阅读活动载体,参与与图书馆、社区等阅读实践活动,当志愿者、小老师,面向社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学以致用,同时也为推进全民阅读贡献校园力量。再次,实施正向阅读激励。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置阅读的达标积分和争先积分,制定规则实行加分、排名等,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并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阅读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交流情况。通过“醇味”的教学内容体现,“醇真”的情感融入,“醇和”的阅读生态构建,提高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性,让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更加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