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思考

2022-02-18邵振义

今天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科分层教学活动

邵振义

(会宁县八里湾乡中心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99)

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注重每个学生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彼此之间的差异。分层教学为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指引。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取向,再综合资源,设计出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能力素养。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分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原来表现较为出色的学生也有不适应教学活动而退步的可能,之前表现平平的学生,稳扎稳打,也能够突飞猛进。本文从课前、课上、课后、课外四个角度,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全面探究小学科学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问题和相关注意事项。

1.课前规划

分层教学要立足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取向做全面调查,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将死板模式化的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增进自己知识能力的平台。课前,教师需要深入掌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需要在平时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加强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不会有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且能看到自主提升的途径,增添学习方向性和探索积极性。

1.1 学习能力分层

学习能力分层要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很多教师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的主观感受,将学生分类成三六九等,这实际上是违背师德的表现。教师应该注重学习能力分层的客观性,发现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项,并设定合理的提升计划。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并且积极鼓励性格腼腆的学生多多表现,引导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还应该注重分层的准确性,全面地规划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能力全方位的提升。

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植物》一单元,共有六课,围绕植物设计了全面综合的观察活动和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第一节课的教学场景设置在校园室外环境中,让学生亲眼观察校园绿植,并且亲手摸一摸叶片花朵,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生机。在活动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强,并且发现多多,像是一片叶子,也会从颜色、形状、厚度、纹理等多方面进行描述和比较,而有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绿植观察手足无措。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学习能力的分层,前者自然是观察、动手、思维能力较强的一层,后者则是学习能力有待于开掘提升的一层。

1.2 教学目标分层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清楚地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的大方向。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习效果更无从谈起。[1]教师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并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增减。教师目标分层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达成学习目标,提升能力素养。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一单元,围绕声音这一科学现象,设计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前六课,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基本的概念,而第七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学内容与乐器紧密结合。学生中有不少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已经学习乐器多年,自然于声音和乐器有着深入认知,甚至超过教材的教学范围。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将乐器带到课堂上演奏一番,让其他学生也能更为具体地感受弦发出声音,演奏旋律的过程。

1.3 微课导入

小学科学学习既着重于通过简单浅显、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也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完成。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手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缩减和提炼,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初步感知,产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一单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结合八节课程内容分别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够立体化、形象化地感知。像是“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是该单元的导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然地呼吸,并且观看动画,了解呼吸的生理活动过程。像是“呼吸与健康生活”一课,接续呼吸的话题,并且用数据说话,让学生对于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有了量化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入更多更全面的数据,像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与健康生活相关的数据,都可以加入到知识拓展的环节中来,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2.课堂学习

科学科目的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堂的组织安排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和流动,也就是说,表现一般的学生能够跟表现出色的学生一组,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步方向和合作趋向来组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探究活动与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2]全面地监督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并及时解决学生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调解学生之间不必要的摩擦矛盾,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素养。

2.1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积累见识和经验,同时,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够让学习更具方向性,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将合作探究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首先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观察,耐心指导,最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做好总结汇报,深化认知。教师可以设定两到三个学习任务,难易有所区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标准工具进行测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中收集好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卷尺等等,并且在课上准备好标准测量工具。课上进行测量物体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先利用标准测量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度等等,并将数据填表交给教师检查,在教师检查合格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测量工具自由测量。教师可以让表现活跃的学生进行演示,再让其他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该学生测量活动中的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想出解决方案。

2.2 分工安排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探究活动,让班内学生分组,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需要注意到活动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并且分出层次,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上升空间,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认真完成。在组织同一主题和形式的合作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组内分工是否合理,如果学生因为能力或性格问题发生矛盾,教师需要及时调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出面调配,以便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一单元,设计了很多实践活动,如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模拟搬运重物、撞击试验、设计制作小车等等。其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如活动材料是否充足,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小组的活动范围、学生小组人数安排等等。为了避免中断和意外发生,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足够多的质量合格的活动器材和手工材料,并且向学生详细讲解操作流程。教师也要确定活动场地的安全性,由于实验的活动围绕运动进行,场地宜避开室内,选择室外,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也要规划好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让学生不能全部参与到活动中来,也不能太少,拖延教学进度。

2.3 记录评价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口头汇报逐渐过渡到笔头报告的形式。教师可以准备好表格让学生填写,如果教学内容较为熟悉,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自主设计表格,并做口头汇报。教师要讲明报告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能够对实验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不要局限于考试成绩来分门别类,要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进行正确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其作品放到公告栏进行展示,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一单元,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综合了前六课关于光的基础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学活用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并做好书面报告。报告中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方案等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成果和书面报告中进行比较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依据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鼓励。

3.课后复习

复习不仅是一段教学活动的总结,还是新的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复习规划,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调整。有的教师落实分层教学的时候过于教条,只进行一次分层,没有注意到学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表现较好的学生也有遇到阻碍的时候,表现平平的学生也有闪光的时候。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行调整,既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习氛围更为轻松自由。

3.1 作业强化

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应不同。教师在布置的时候,应该考虑至少两到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任务。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平时表现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居于大多数,表现较差和表现出色的学生居于少数。教师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一般性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夯实知识点,并且深入理解,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部分作业任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完成教师另外布置的思考题。由此,学生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和途径。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二课“地球的结构”,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类型和地壳的运动。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完成课后研讨题,并且动手制作或完善手工地球模型。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只完成前一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结合下两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深入思考地球的运动问题。在作业检查时,教师不仅需要认真阅览学生的纸面作业,还要结合学生的手工成果和思考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完成单元教学后,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结合地球表面变化的选题写出自己的科普文章。

3.2 润色完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和书面汇报。但是教学活动进程往往是紧凑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缓冲的时间来完善深化。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结合最后一课的实践性探究活动,布置多项作业任务,让学生进行选择。教师可以布置写科普文章、完成拓展实验、编制课堂报告等任务,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学习成果进行润色完善,同时拓展视野,深化认识,将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主题化的总结,强化理解。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一单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但是引入了心脏、血液、脑、神经系统等科学概念,要求学生去除日常理解中的漏洞、科学精确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播放讲解动画、展示人体解剖图、演示模型等方式,让学生对人体的器官和运作过程进行更为形象化、立体化的感知。在单元总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课堂实验报告编制成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塑料管等工具,动手制作人体模型,模拟人体运作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观看科普纪录片,或阅读科普书籍,将见闻收获写成文章或报告。

4.课外拓展

学习应该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实际问题,提升学科素养。小学科学的教学也应如此。很多教师注重灌输,即使是课下的扩充性学习,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长期提升,更无益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课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提升途径。

4.1 自主探究

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和生活中,发现课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在旁进行指导,并且联系学校器材室、实验室,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充分条件。教师还可以让积极性强的学生多多参加比赛,扩展见识,积累经验,在平时加强实践,在关键时候厚积薄发。教师还需要注意不应揠苗助长,要顾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中,涉及了种子发芽实验、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等活动。因为观察植物成长的时间较长,该课又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长假或自主实验,或小组合作,观察种子发芽过程,并从阳光、土壤、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规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地生态环境,探索生态系统,发现生态特色,拓展认识。教师应该自身做出正确的示范,通过照片、文字、表格等形式展示实验的标准流程,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并且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初步感知。

4.2 提升兴趣

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提升兴趣开始,帮助其逐渐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魅力。教师可以从直观的影像入手,让学生观看科普纪录片,阅读插图版科普书籍。教师可以设置科学角,让表现较为活跃的学生通过实际成果吸引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陪伴学生完成科学作业。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渠道,搜集古代的计时工具历史,并在课上组织分享交流。像是古装剧中的一些报晓、打更等情节,教师也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古代和现代计时的差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水钟和钟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能够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应该活用这一方法,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并且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多运用合作探究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多样化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巩固提高,并且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猜你喜欢

教科分层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有趣的分层现象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厘清思路巧统筹 专业行政两兼顾—以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为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