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2-18马维珑
马维珑
(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引言
思维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对知识感到迷惘。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是复杂繁多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人类诞生记事开始就诞生了历史,历史纵观古今,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反映着不同层面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思维。历史事实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逻辑辩证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能用辩证的、联系的思想看待历史现象,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探讨历史中的现象和本质。
1.历史思维能力的内涵
历史思维能力指的是在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多层次原因。在分析历史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思维能力包括阅读、分析、整理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在分析历史现象中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根据历史发展轨迹指导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在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时,教师要以真实的历史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寻找规律,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内容,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2.1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每个历史现象背后都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本质等内容,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人物,更要分析历史现象,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历史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是为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的有效方式。学生在历史思维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寻找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尝试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某个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
2.2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思维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智力和思维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便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寻找研究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知识的思路,在主思路的串联中发散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本质,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学生在串联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是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融合自己的思想解读历史问题的过程。历史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的过程中也是在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历史史料、文物、遗迹等资料,教师借助这些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资料的时候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资料分类归纳和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资料有机整合。同时教师也在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辩证思维的观点武装自己,既要看到历史现象中的消极意义,也要看到历史现象对现在历史发展的借鉴意义,做理性思考的人[2]。
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巧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敏感。学生在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之后才能在学习中自觉联系历史背景思考历史现象,根据历史现象总结原因、结果和影响,并且联系当代社会和国际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现象。历史资料是对某个历史现象最直观的记载,在历史资料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也更加深入和立体。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资料和地图、绘画作品等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宋代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清明上河图》,图中真实记录了宋代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上两个最繁华的时期,唐朝和宋朝的都城长安和南京地图进行对比,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宋朝风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观的历史材料提高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利用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设计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为历史知识讲解的主体,邀请学生根据教学安排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在探究、讲解和分析。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历史思维规划讲授知识的顺序和方法,自主总结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中,教师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设计问题: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并且为学生提供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人物、事件。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表明自己的观点。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大家将这些观点汇总,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找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由于禁烟运动阻碍了英国削弱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进程,遭到帝国主义的镇压,最终导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3 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纵横联系能力
历史的发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迹可循,对后期的历史发展也不可避免产生影响。某个时期的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共同作用下促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发生顺序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全面看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等方法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五四运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可以结合1830年到1840年之间欧洲发生的工人运动,分别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工人阶级的崛起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看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工人阶级的认识,认识到中国坚定走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3.4 分类归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不同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现象和结果以及影响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析规律并归纳总结。在对比中发现历史事件的异同点,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指导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分类归纳也是学生将新旧历史知识有机融合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学习中,中华民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断的抗争中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侵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归纳中国沦陷的原因、沦陷后中国发生的变化和造成的结果,在整体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沦陷的本质原因,吸取教训,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4]。
在八年级上册讲解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也不乏仁人志士奋起反抗试图拯救中华的反侵略战争,从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的斗争,再到革命运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不断尝试救中国促解放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起义的性质和具体措施,造成的结果,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近代中国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过程,提高学生对近代历史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历史知识和现象,分析历史事实的本质,理清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的重要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教师要深入挖掘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多种教学方式辅助下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现象和规律,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现象,在发散思维和历史知识框架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